蒋婷婷
1996年,美国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以适应多元文化发展,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1999年和2006年,由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和各个语种的外语教师协会对其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s: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1]。该标准将外语教育目标归纳为: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贯连(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和社区(Communities),因此简称为“5C”标准。 “5C”标准中的5个“C”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体现了当代最新的语言习得理论,代表了21世纪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2]。本文结合美国外语教学现状,以“5C”标准为指导思想,注重多元文化体验和交流沟通,探讨其在美国小学汉语课堂中的应用和实践,以期为我国外语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一、 美国外语教学现状
美国“5C”外语教育标准体现了美国对外语教育的重视,将外语教育上升到了关系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多元社会和国际环境中,多种语言能力和多元文化的敏感性是美国公民的必备素质,美国学生必须掌握英语和至少一门外语。现今美国外语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
1.外语语种多样化
面对21世纪对各种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要,美国中小学开设的外语语种越来越丰富。应用语言学中心(CAL)的调查数据表明,全美约有三分之一的小学开设了外语课程;初高中外语普及率为91%。就学校所提供的语种来说,西班牙语最为普遍,占小学阶段的88%,中学阶段为93%,其次是法语和德语[3]。外语语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也呈现出新的格局,学习其他语种(汉语、拉丁语、日语、韩语、俄语、越南语等)的人数逐年增加。
2. 强调文化因素教学
“5C”标准十分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文化”、“比较”和“社区”三个标准都旨在通过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通过对外语及其文化的了解、比较和分析,让学生形成观点,理解不同文化。强调文化因素,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因“文化休克”造成交际障碍,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识别和比较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共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能力。2013年美国应用语言学中心的数据表明,83%的中小学外语教师在他们的课程中把语言交流和文化作为教学的重心。
3.外语课程内容综合化
语言系统、交际策略、文化内容、学习策略、其他学科内容、严谨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技术等是“5C”标准提出的外语学习七要素,外语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共同构建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交际”标准作为“5C”标准的核心,强调学习者能借助语言在人际间成功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外语教师往往以交际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不同学习主题,从各类教材和网络资源中选择和编排材料,用于课堂教学。自编教材在美国小学外语教材中占了很大的比例。“5C”标准还强调外语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贯连,与其他学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4.教学方式多元化
美国不同州政府均可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量身制定更为具体的外语教学标准和课程框架。不同的学校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了风格迥异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1)学科教学。目前,大部分美国小学采用小班上课的模式,课时每周1~4节不等,内容具有衔接性。(2)沉浸式教学。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使用新获得的语言技能,一些美国小学的外语课堂采用语言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沉浸式教学。(3)探究式外语教学。部分学校采用短期正规集中培训的方式,让学生在进一步学习前先“尝试”外语学习,教学内容大多是非连续性的。
二、 “5C”标准指导下的美国外语教学——以美国小学汉语教学为例
“5C”标准强调外语教学以交际为中心,创造真实的语言情境,注重与其他学科间的衔接,通过比较英语与目的语语言和文化,从而发现文化不同导致认识的不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在中美两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汉语教学获得了蓬勃发展,中文课程开始进入美国小学课堂。从2010年起,美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小学数量已经超过德语,仅次于西班牙语、法语和拉丁语,位居第四。以美国小学汉语教学为例可以清楚地反映出“5C”外语学习标准在美国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以交际为中心,语言系统教学和交际策略教学并行
“交际”标准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能够提供和获取信息,表达自身感受和想法,进而达到交际的目的。以美国纽约州那不勒斯小学汉语课程的交际标准为例,在第一年汉语教学中,学生能够用理解并用简单的汉语进行问候,自我介绍(名字、年龄、性别、国别、外貌特征)、家庭成员介绍(家庭成员、职业)和个人喜好(颜色、食物、爱好)等日常生活对话,该标准强调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对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有明确的指向作用。
语言系统是达到“5C”标准中所规定各项要求的手段。语言系统教学不仅包括传统汉语教学中单词、语法、动词变形、发音和汉字书写等内容,还包括手势语和其他非语言交际形式、语言的社会地位和话语风格等社会语言学知识。学生只有明白“学会何时向谁说什么”,才能运用合适的汉语进行交际活动。如在进行“问候”这个主题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用最简单的“你好”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问好,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与年老位尊者打招呼时,需要说“您好”而非“你好”。
交际策略可以帮助学生跨越那些因语言和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际沟(Communication gaps)。通过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境,在情景对话、采访、访谈等教学活动中加入交际策略的教学,鼓励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的幽默感、耐心和毅力。
2.在游戏和体验中学习语言,了解文化
美国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好奇心强,喜欢探究和想象。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7~12岁儿童保持注意力的时间仅为20~25分钟,如何在小学汉语课堂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是值得每位汉语教师思考的问题。运用形象直观的文化展示和体验式教学方式往往比传统的讲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海伦娜·柯顿和卡罗尔·安·达尔伯格指出,游戏和类似于游戏的活动是为儿童学习者建立起沟通背景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4]在关于“数字”主题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两两合作进行“筷子夹棉花糖”的比赛,一个同学在规定时间内用筷子夹棉花糖,另一个学生则用汉语帮助其计数,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对数字表达进行了反复操练,同时也让学生对中国筷子有了很好的体验。再如在“动物”主题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中国十二生肖的故事,让学生扮演故事里不同的动物角色,用简单的汉语边学边演。学生在体验中了解了中国十二生肖的来源,也感受到了学习汉语的快乐和成就感。
“5C”标准强调了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文化标准和其他标准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将具体的文化内容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在体验和游戏中渗透文化因素,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 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5C”标准提倡外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汉语课堂教学中与其他学科紧密建立互惠共赢的双向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活动,一方面相关学科能为汉语知识的传授和汉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汉语能力的提升又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拓宽了渠道,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为发展他们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相关信息的能力提供了语言上的帮助。由此可见,在汉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和数、理、化、音、体、美等多方面的知识相互贯连,充分利用其他各科的资源为语言学习服务,做到“触类旁通”[5]。在帮助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汉语教师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知识,选择一些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切入点,把语言学习建立在“有意义”的基础之上。
除了与其他科目相贯连之外,汉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可感可知的汉语空间:用具有中国元素的照片、图画和手工艺品来装饰汉语文化教室,浓浓的汉语文化氛围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社区中国文化主题活动,学生通过将掌握的汉语知识作为交际工具实际运用于学校、多元社区的活动中,真正地实现汉语的学以致用,从中获得了学习汉语的成就感;邀请中国小朋友进入课堂,鼓励学生面对面地用汉语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在中国餐厅、中国城等真实场景中实践和运用语言,甚至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夏令营,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知识和日常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真正地感受汉语的魅力和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三、 美国“5C”标准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2001年,我国教育部将英语作为国家课程并从小学开始开设,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规定为我国外语学习的总体目标,与“5C”标准中的“交际”标准不谋而合。但是,我国现今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学与既定目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考察美国“5C”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科学定位外语课程内容
传统的外语课堂强调词汇和语法的教学,美国“5C”标准体现了当今外语课程内容从单一的语言知识传授转变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无疑为我国外语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定位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交际工具,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据语言的这些重要属性,外语教学不仅单纯地以向学生讲授一种语言的知识为目标,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也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语言的技能。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渗透语言所蕴含的内在文化积淀,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递紧密结合,使语言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手段。同时,外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效结合,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完善外语课程评估体系
“5C”标准对各年级学生所应掌握的交际语言和技能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却没有对外语课程、教法和评估提出具体要求。当下美国外语课题广泛采用的生活化和多元化的评估模式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学情况。多元化的外语课程评估体系可进一步完善我国较单一的评估方式:建立学生学习档案,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态度,始终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测评的主要目标;评价由传统的分离型测评转变为分离型测评和综合型测评相结合;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管理部门和老师扩大到了同学、家长和社区。
3.加强外语教师专业化培养
目前我国的外语师资队伍相对比较薄弱,加强外语教师专业化培养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有效地提升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实现外语教师职能多元化,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教师的综合素养:(1)个人发展,要求外语教师具备交际能力、知识的学习和使用能力、领导能力,能顺利地与他人交流、分析和合成信息资源,独立从事课题研究[6],能够不断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和需求,作出合理规划。(2)专业发展,不仅要求外语教师在外语教育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等方面都具备充分的专业准备,掌握语言习得与语音、词汇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具备从不同视角探究目的语文学和文化的能力,真正实现外语通识教育。
总之,美国“5C”外语标准经过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在培养具有实际沟通能力的外语人才方面,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为我国的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Allen Press Inc Kansas USA,1999.
[2] 陆效用.美国21世纪的“5C”外语教育.外语界,2001(5).
[3] The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National K-12 Foreign Language Survey [EB/OL].(2010-04-15) [2012-01-16]. http:/www.cal.org/projects/flsurvey.html.
[4] David R. Byrd, Anne Cummings Hlas, John Watzke, Maria Fernanda Montes Valencia. An Examination of Culture Knowledge: A Study of L2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The Language Educator, 2011(1).
[5] 李莉. 基于“5C”标准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活动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13(3).
[6] 严雪红.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外语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