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效升 解丽霞
[摘要]“概论”课是进行“三个自信”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目前,影响“概论”课“三个自信”教育的主要因素有四个:贫富差距悬殊、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贪污腐败、互联网的冲击、教师的操守。作为教育的主体,“概论”课教师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维护者、守望者和捍衛者。
[关键词]三个自信;因素;主渠道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党要坚定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三个自信”对于凝聚全国人民的共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必须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一、“概论”课教材分析
整本教材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三个重要的内容。因此,“概论”课是进行“三个自信”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但是,目前影响“概论”课进行“三个自信”教育的因素有很多,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对于上好“概论”课,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教育,以及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影响“概论”课“三个自信”教育的因素分析
影响“概论”课“三个自信”的因素研究起来有很多,但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四个。
(一)贫富差距悬殊
早在1990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裕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随后在1992年初他老人家在南方视察时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并且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整体上都大幅度提高了,但是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开始拉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和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69,2013年为0.4734,数值虽然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说明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目前收入差距存在并扩大既有客观原因(如个人禀赋、拥有生产要素不同等等),也有现行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学生对于收入差距中的客观原因可以理解,但是对于一些富裕起来的人却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是因违法非法收入或“灰色”收入而富裕起来的。特别对于因富裕起来而纷纷移民国外的富人,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甚至对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政策表现出困惑:“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后富起来的人和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先富裕起来的他们怎么都移民了呢?
(二)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贪污腐败
目前,“我国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腐败分子只是少数”这是事实,但是,从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分子的情况来看,形势依然是严峻的。大大小小的“老虎”和“苍蝇”们的贪污腐败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们在位时在台上大谈廉洁自律、为人民服务,但在台下却大肆腐败、中饱私囊,甚至道德败坏。这些腐败官员虽然受到了严惩,但是这种人前人后各一套的两面性,引起学生的困惑和质疑:这些腐败的官员何以能边腐边升?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他们腐败或发现了没有及时阻止?虽然学生也知道中央反腐的态度和决心是坚定的,但是现实与理论的差距让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的理解增加了疑惑。
(三)互联网的冲击
今天,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学生在传统教育中对教师和书本理论顶礼膜拜的理念,使得教师的授课和书本的理论的威信受到极大的挑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大众化,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或手机在互联网上搜索到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生阅历,加上互联网上的一些言论往往还带有极大的迷惑性,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鉴别。各种错误的言论、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潮在网络传播中大行其道并受追捧,这些不良的社会思潮基本上是围绕着西方的话语体系,披着学术的外衣,打着学术自由的口号,对当前我国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进行围剿:或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或抨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或否定中国的革命,为西方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不遗余力地高唱赞歌,当然他们的目的是非常明显。这对于在“概论”课中进行“三个自信”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因素。
(四)教师的职业操守
2014年11月13日,《辽宁日报》头版标题并在第4版刊发了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指出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爱发牢骚”、“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5]。文章中有的观点虽然言过其实,但在“概论”课的教学中确实有教师突破了课堂纪律。201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强调:“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也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坚守底线,但在课堂之外与学生的交流时却发表一些片面的观点,或在QQ、微信、微博中撰写或转发一些比较偏激的言论。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和言行不一等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也影响了对学生的“三个自信”教育。
三、增强“概论”课“三个自信”的思考
“概论”课教师是教学中进行“三个自信”教育的主体,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增强“概论”课“三个自信”教育的关键在于“概论”课教师。“概论”课教师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维护者、守望者和捍卫者。
(一)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维护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6]因此,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概论”课教师,除了做到真学,还要真信、真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才能把“三个自信”变成教学中的自觉和坚定,真正做到“释疑、解惑”。“概论”课教师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道”者,理所当然也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维护者。
(二)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守望者
目前,我们国家在众多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但在社会转型期中也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概论”课教师有“恨铁不成钢”的批判精神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批判的方式应理性化非情绪化,不把课堂和学生当成個人不满情绪的宣泄场所和对象。“概论”课教师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课堂课外表里如一,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讲理论,又不脱离现实;既要把理论讲透,又要把现实讲通,始终坚守授课的底线,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守望者。
(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捍卫者
互联网和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隐蔽性,使它们成为各种反华和反社会主义势力的场所,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在教学中,“概论”课教师除了正确引导学生鉴别和选择网络的各种信息外,还应对各种错误的言论和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同时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撰写文章鲜明旗帜地进行驳斥,不给他们抹黑和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留有余地,牢牢把握住话语权,始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捍卫者。
[参考文献]
[1][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 11-18(1-5)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3
[5] 辽宁日报编辑部.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N].辽宁日报,2014-11-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