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 引思助学

2015-05-11 16:25许芬英
关键词:平行线新知助学

许芬英

新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推行“先学后教”“边学边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此期望将传统的“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这里的“学为中心”,是指教学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真正主体,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探究,生生合作、交流探讨,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从以“教为中心”,研究怎样教,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研究学生怎样学,怎样引导学生学,怎样帮助学生学.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里,学生首先尝试独立自主学习教科书,但对于还没有自主学习习惯,或者还没有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不知道怎么学、怎么思考的学生来说,存在很大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逐步学会学习.笔者在《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中,构建了以任务驱动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教科书的菜单式助学单,供学生需要时选择使用,在课题实验中受到师生喜爱,现将助学单的结构、功能和设计策略整理成文和同行们探讨.

一、助学单结构与功能

设计助学单的目的是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教科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搭建“脚手架”.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方法掌握和学习能力不同,其学习的起点和需要的帮助不同,为此,助学单按功能分任务设计,使其具有菜单式的选择性,能方便学生根据学习需求选择使用.

笔者从“学习准备”和“课本导学”两个维度构建菜单式助学单,内容和功能如下:

“学习准备”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用1~2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新知学习前,回顾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已学知识、方法和经验,激活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必要的铺垫;另一方面用1~2个数学思考性问题,或数学故事,或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新知学习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部分内容供学生课前练习与思考.

“课本导学”采用“阅读+思考+练习+归纳”的方式,分设“阅读与思考”“练习”“归纳”三个学习任务栏用于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简称课本)内容,并作必要的思考、练习和归纳.设计时将每节课要学习的课本内容分2~3个小节,每个小节设一个“阅读与思考”及相应的“练习”和“归纳”.

“阅读与思考”任务栏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并尝试解答课本中的问题,经历课本设计的学习探究活动,另一方面用1~3个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思考,通过思考达到对知识的本质理解或思维和方法的拓展.

“练习”任务栏设在“阅读与思考”后,列出课本“做一做”“课内练习”及“作业”A组中的相应题,帮助学生选做课本中与该小节新知相应的练习,自我检测学习效果或巩固新学知识、方法.不新编、增加课本以外的练习题,不加重学生负担.

“归纳”任务栏设在“阅读与思考”及“练习”后,用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新知形成、例题、练习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小结归纳,达成数学思维的提升和积累学习经验.

二、助学单设计策略

(一)在学习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学习准备”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因此,设计“学习准备”时,首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找出新知学习的必备基础和先决技能,以及和以前所学内容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然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和新知学习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回忆不能简单地用“我们上节课学过什么?小学时学过什么?”或者简单地复述概念、法则等,而是要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知识的生长点上用适当的问题唤醒旧知,包括相关的知识、研究方法、学习策略等.

例如,在整式的乘除学习之前,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性思考,尝试类比学习.

(1)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哪些运算?学习这些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在七年级上学期第四章代数式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哪些运算?类比有理数运算的学习,你觉得接下来我们要研究整式的哪种运算?

通过上述问题(1)(2)的回忆与思考,一方面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尝试自己提出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培养按照数学研究规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习惯.

(二)在理解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设计“阅读与思考”

设计“阅读与思考”时,首先要认真阅读、研究课本和教学参考用书. 分析课本内容的呈现顺序和结构,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理解、把握课本的编写意图,挖掘课本内容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时可能会碰到的困难,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的重点,以及知识的可拓展和延伸点.在此基础上将课本内容按数学活动、核心概念(包括数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例题等划分为几个小节,每个小节设计一个“阅读与思考”,一般一个核心概念对应一个“阅读与思考”,一个例题也对应一个“阅读与思考”.然后围绕课本内容设计数学问题或思考性问题,帮助学生达成以下目标.

1.对知识和技能达到理解运用

在新知学习中,结合课本,设计适当的数学问题、数学活动以及思考性问题,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形成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在计算、作图等技能学习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想一想,使学生通过思考理解技能操作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2.消除学习难点掌握重点

在学生自主学习可能会碰到困难的地方,通过对课本问题的分解、细化等作适当铺垫或设计问题引导他们想一想,帮助其理解.在重点、难点的地方设计变式,帮助学生掌握.

3.感悟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endprint

在数学公式、运算法则、图形性质的学习中,通过补充设计适当的数学活动或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归纳,猜想、验证,从中感悟思想,积累经验.

在例题学习中:①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本解法的依据,帮助学生读懂课本解法;②如有多种解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考虑其他解法,并比较哪种解法简捷、喜欢那种解法等;③设计1~2个变式题,一个让学生自测,是否真正读懂例题,另一个在延伸点上适当拓展,使优秀生有所提升.

(三)在仔细解答课本练习和作业题的基础上设计“练习”

在设计“练习”任务栏时,首先要仔细解答课本中的每一道练习和作业题,体会其中用到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及蕴含的数学思想. 然后根据用到的新知情况按“课本导学”设计中的小节划分进行分类,分别编排在相应“阅读与思考”后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在新知形成和例题学习后,及时做相应的课内练习和作业A组题.

(四)在把握整体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归纳”

新知形成或例题学习后的反思归纳是尝试把书“读薄”,同时“丰厚”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归纳”设计时,首先要研究新学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弄清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间的关系,新知形成和应用过程中渗透的数学思想、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新知、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引导学生反思新知学习或例题问题解决中用到的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学习后,可设计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归纳:

(1)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应看方程的哪几个方面?

(2)怎样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值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比较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及它们的解,有哪些不同和相同之处?

三、助学单举例

浙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1.1平行线”.

【学习准备】

(1)如图1,点P在l1上,过点P画一条直线l2,此时l1和l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如图2,点P在l1外,过点P画一条直线l2,此时l1和l2可能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将在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线.

设计说明: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学生在小学时结合生活情境对这两种位置关系已有初步认识,七年级上学期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两条直线相交. 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另一种位置关系——平行,为此设计(1)(2)两个小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回忆直线的相交和平行,并且第(2)小题采用开放的形式,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课本导学】

阅读与思考一

阅读课本第4页(见附录2)第一、二两个自然段,即做一做前面的内容,解答其中的问题,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中,“在同一个平面内”这个条件能去掉吗?请举例说明.

(2)直线a与直线b平行,用符号“∥”怎么表示?怎么读?

[练习]完成课本第4页做一做,第5页课内练习1、2,及作业题1.

[归纳]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小惠说有相交、垂直、平行三种位置关系,你认为对吗?

小明在学习平行线后对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作了整理,列成下表,但“用符号语言表示”这栏还空着,请你帮他完成.

阅读与思考二

阅读解答课本第4页合作学习,思考下面的问题:

(1)按课本图1-2的方法画平行线有几个步骤?每一步操作要注意什么问题?

(2)课本图1-2画平行线的第一步是将三角尺直角所对的边(简称斜边)与直线a对齐,这一步换用三角尺直角的一条边(简称直角边)与直线a对齐行吗?请试一试?此时直线a与直尺所在的直线形成怎样的位置关系?所画的直线b与直尺所在的直线又形成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3)课本图1-3中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可以画多少条?过点P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多少条?由此你能总结出合作学习2中两个问题的结论吗?把你的结论与第5页的基本事实对照,你总结的是否正确.

阅读与思考三

阅读课本第5页的例题,先尝试自己解答(在图1-4上画一画,找出点P,Q的位置),然后看课本解答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例题解答中作出的直线NP,NQ的位置唯一确定吗?请说明理由.

(2)建立交桥的点P和点Q的位置唯一确定吗?为什么?

[练习] 完成课本第5页练习3及作业题2,3.

[归纳]

(1)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简称“推平行线法”,请总结“推平行线法”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2)过直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有几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垂直?

(3)过直线上一点能作出和这条直线平行但不重合的直线吗?能作出和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吗?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有平行线的概念及符号表示、平行线的画法(合作学习)、基本事实和例题等内容.平行线的概念和符号表示紧密联系,平行线的基本事实在平行线画法——合作学习中第2个问题操作解决的基础上归纳得出. 因此将本节课内容划分为三个小节,设计三个“阅读与思考”. “阅读与思考一”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及其表示,借助教室中具有平行线形象的例子理解概念,并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概念中的前提“在同一平面内”,用直线的另一种表示检测对平行线的符号表示和读法掌握了没有.“阅读与思考二”用于引导学生完成合作学习,学习平行的画法,掌握基本步骤和操作经验,其中的问题2用变式让学生体会三角尺各边使用的灵活性,并为后面学习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留下伏笔;问题3引导学生从图1-3的操作中找规律,尝试发现基本事实.“阅读与思考三”引导学生试解例题,并联系平行线的基本事实和两条直线相交的定义,促进理解.endprint

(2)“阅读与思考一”中的“归纳”,引导学生小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图形和符号的表示,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本节课的例题主要用于巩固平行线的画法,所以“阅读与思考二”和“阅读与思考三”共设一个“归纳”,引导学生再次回顾用“推平行线法”画平行线的步骤,积累操作经验,并整理过一个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的基本事实,比较新学知识与相关知识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建立新学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联系.

四、讨论与进一步研究

(1)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较薄弱时,精心设计一份助学单引导学生学习,能促进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涵、提高学习效率,并逐步掌握学习方法.菜单式的助学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思维快慢来选择学习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助学单尝试超前学习,并且可以逐步脱离助学单,从有单到无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本身阅读理解能力弱或不愿阅读,以促进理解为目的的思考性助学单对他们来说可能起不到帮助作用,更需要的是教师“手把手”地个别指导. 在课堂里教师借助多种媒体设备,如PPT、黑板、音像,以及教师口述、肢体语言等来呈现学习任务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对他们更加有效.不过用PPT、教师口述等方法呈现学习任务往往速度较快,有时瞬息即逝,也易造成困难学生和思维相对慢的学生跟不上节奏而掉队,或不利于思维快的学生超前学习.因此,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助学单与教师的现场指导有机结合,功能互补.助学单中的问题怎样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操作又能促进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2)引导学生尝试独立自主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逐步学会学习,并不追求学习目标的一次达成,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有些内容会了、理解了,有些还不会、不理解、看不懂,都是正常现象.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新学了哪些知识,对新的知识是怎么理解的?还有哪些困惑或困难?对有些学生已学会、有些学生还不会或不理解看不懂的内容,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采用生生交流、互帮互学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有困难通过生生讨论还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再启发引导,或用启发性讲解进行教学.为此还要进一步研究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的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行线新知助学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相交线与平行线》巩固练习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
不可思议的平行线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