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颖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广东 深圳 518055)
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不断推进,作为一种新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模式,机构知识库已成为开放获取的重要绿色通道之一,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高等学校机构知识库建设数量逐年增加。理论界认为机构知识库建设有利于克服现有学术交流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增加科研人员之间、科研单位之间学术研究的可见性,促进科研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学术研究更好的发展[1]。然而,近几年,随着国内外机构知识库建设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者们发现机构知识库并没有起到当初设想的应有作用,机构知识库的价值并没有得到用户的充分认可[2]。机构知识库建设存在定位不明确、内容不健全、服务不到位、用户不认可等诸多问题[3]。如何发挥机构知识库的价值和作用,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获得用户的充分认可,是各机构知识库建设必须直面的严峻问题。
无论在机构知识库建设数量、资源内容还是在服务理念等方面,国外发展状况远远优于我国。目前,我国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面临许多困境,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004~2014年,许多学者对开放获取以及由开放获取衍生出的机构库、开放获取期刊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中国知网上,以题名“机构库”“机构知识库”“机构仓储”“机构典藏”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机构知识库理论研究论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07~2009年,论文数量快速增长,具体见图1所示。然而与理论界研究的火热相比,我国实际建设的机构知识库数量不多。根据DOAR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全世界在DOAR注册的机构库总数为2 730个,而我国在DOAR上注册的机构知识库数量仅为99个,具体分布为内地33个 (其中中科院机构库有27个)、香港地区7个、澳门地区1个、台湾地区58个(见图2)。可见我国机构知识库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相脱节。
图1 2004~2014我国机构知识库论文数量统计折线图
图2 DOAR上注册的我国机构知识库数量统计图
根据DOAR数据显示,我国内地33个机构知识库中,记录数量超过10万条的只有西安交通大学机构知识库和清华大学机构知识库,仅占内地机构知识库总数的6.1%;记录数量超过1万条的机构知识库有10个,仅占内地机构知识库总数的30.3%(见表1)。这说明我国机构知识库资源数量非常少,亟待扩充资源,提高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存储量。除资源数量少以外,我国机构知识库资源更新速度也十分缓慢。由于多数机构知识库没有采取强制措施要求本单位成员提交学术成果,我国机构知识库资源更新效率非常低下,有时半年甚至一年机构知识库资源数量都没有变化[4]。资源内容单一、资源更新速度慢,这无疑会影响用户对机构知识库资源的获取利用的积极性,不利于机构库的长远发展。
表1 内地33所机构知识库记录数量统计表(单位:条)
根据中国机构知识库推进工作组2013年对我国已建成的机构知识库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机构知识库的宣传推广工作十分不到位。39%的机构知识库曾经在机构单位范围内进行宣传,主要通过走访院系、在图书馆网站显著位置宣传等方式进行;28%的机构知识库曾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主要通过参加各种国内会议、参加国内机构知识库联盟的形式进行;仅有13%的机构知识库曾经进行过国际宣传,主要是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国际级机构知识库平台注册等方式进行;值得注意的是,仍有20%的机构库很少进行主动宣传(见图3)。机构知识库虽然已经发展了十多年,但是对于我国学者和研究人员来说,还是新鲜事物,他们对机构知识库的运作方式和存缴政策不甚了解,所以需要机构知识库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宣传推广,提高机构知识库的认知度和使用率[5]。
图3 我国机构知识库宣传推广情况分布图
在服务功能方面,我国机构知识库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功能普遍比较简单,难以满足用户学术交流的需求。根据中国机构知识库推进工作组2013年对我国已建成的机构知识库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机构知识库向用户提供的主要服务有主页检索、高级检索、显示信息资源类型、显示最新上传内容等基本功能,个人知识履历展示、作品认领、知识图谱、学术竞争力分析、学术发展趋势分析服务等新型服务的支持率较低(见图4)。我国机构知识库所采用的软件基本都是Dspace软件,该软件的很多功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也影响了机构的智力成果在更大范围内的获取和利用,造成资源的利用率十分低下[6]。用户的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会影响机构知识库在用户心中的形象,无形中损害机构知识库的声誉。所以,服务功能的缺失是制约我国机构知识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
图4我国机构知识库服务功能分布表
针对我国机构知识库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分析,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建立典型机构知识库引领机制,推广机构知识库建设先进经验是目前我国机构知识库建设中迫切需要加强的内容。有了典型机构建立机构知识库引领时,相信会在国内机构知识库未来发展中起到重要的牵引作用,加快机构知识库建设的步伐[7]。如台湾地区就把一些机构知识库发展状况比较好的高校作为种子学校,利用这些种子学校的技术、人员、资金等优势发挥领头羊作用,积极推广他们在机构知识库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辅导其他高校开展业务,推动台湾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全面发展[8]。国家相关部门还可以号召符合条件的多所高校开展合作共建,建立机构知识库联盟。机构知识库联盟的建设既能够避免技术设施重复投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建设效率,又能使机构知识库被更广泛地认可。如我国在2011年启动了一个CALIS机构库建设与推广项目——CHAIR,采取“示范馆+参建馆”播种机制,由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五个建设运营效果比较突出的机构知识库作为示范馆,协助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20余家高校进行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在我国机构知识库建设发展的初期,研究人员在对机构知识库的功能作用以及版权情况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一般会持观望态度甚至是抗拒心理,不会主动向机构库提交学术资源。此时,强制性自存储的政策能够有效提高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收录数量以及积累速度,保证机构库的持续发展[9]。目前,国外许多资金委员会、理事会等已采取强制性自存储政策。如英国研究委员会的8个委员会中已有4个委员会采取了强制自存储措施。为保证机构知识库收录资源的全面性、完整性,我国高校及科研单位也应该制定强制性自存储政策,督促研究人员将学术成果提交到机构知识库中。然而,也不能一味强制,过度强制会适得其反,引发研究人员的逆反情绪,所以在制定强制性政策的同时也要辅以多种激励政策[10]。如在资源提交程序方面可以遵循便捷性原则,在技术方面简化提交程序,也可采取协助提交机制,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帮助研究人员完成资料的提交,使研究人员不必为资源提交再额外花费时间与精力。
作为开放获取的一种重要模式,机构知识库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学术资源开放获取的平台,能够突破传统学术交流的藩篱,方便研究人员之间进行学术沟通。但是机构知识库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模式,要想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就必须进行广泛推广和宣传,积极向广大研究人员推介机构库的服务功能和积极作用,提高广大研究人员对机构知识库的认知度[11]。图书馆既是机构知识库建设维护的主力军,也应该是机构知识库宣传推广的主力军,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机构知识库宣传。如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专栏介绍机构知识库,可以在图书馆或者其他显著位置的宣传栏及电子屏幕上进行机构知识库的宣传推介。必须让广大研究人员认识到在机构知识库中进行资源共享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术声望与知名度,从而促使他们成为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提交者和资源使用者,扩大机构知识库的影响力,提高机构知识库的利用率[12]。
为了让广大用户切实感受到机构知识库为其带来的利益,进一步认可机构知识库,除了提供传统的服务功能之外,机构知识库应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对于作者而言,可以提供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即将提交成果的浏览量与下载量信息及时通过 E-mail或其他途径以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方式传递给作者,当作者看到自己在机构知识库中存储的研究成果的利用率统计时,可以明确地看到并切身感受到机构知识库为其带来的直接利益,从而激励作者更加积极参与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对于读者而言,通过免费注册获得个人账号登录后,除了完成现有的普通查询和下载操作外,机构知识库还应提供RSS推送服务,从主题、检索、文献下载的次数多角度定制推送服务[13]。
虽然我国机构知识库建设面临一些困境,但是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深入,国家必将出台支持机构知识库建设的相关政策,使国内机构知识库实践顺应世界潮流,这是中国学术科研与世界接轨的内在需求。图书馆作为机构知识库建设的主体,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地融入机构库的建设中去[14]。但是必须认识到,我国机构知识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各个高校或者科研单位应根据自身实力选择单独建设机构库或是联合构建机构库,切不可盲目建设。
[1]张丽娟,陈越,黄闽.机构知识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2):21-25.
[2]霍速,田丹.机构知识库可持续发展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3(2):53-55.
[3]李春,易程.高校图书馆机构仓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管理与维护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3):56-60.
[4]张巧娜.我国大陆机构库实践的“冷现象”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48-52.
[5]万文娟,吴高.我国机构知识库内容建设问题与策略分析[J].图书馆,2013(1):110-113.
[6]聂华,韦成府,崔海媛.CALIS机构知识库:建设与推广、反思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2):46-52.
[7]吴建中.图书馆VS机构库——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再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5):7-10.
[8]黄和通.台湾地区机构典藏的发展和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53-61.
[9]孙振良.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0(3):353-360.
[10]李晓辉.机构库愿景实现过程中面临的若干问题述评[J].图书馆建设,2010(4):2-5.
[11]郭少友.机构库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1):77-80.
[12]李羚榕,樊龙.我国高校图书馆构建机构知识库的优势与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13(1):58-60.
[13]何琳,吴芬.我国机构库发展对策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8(1):77-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