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唐云志(1986-),女,重庆綦江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1
一.引言
人们在生活中常因为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造成不好的后果。为了弥补过错而向被冒犯者一方道歉。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并无冒犯或过错,有时甚至是对方过错,人们也向对方道歉。如中国有则小故事说:甲踩了乙的脚,乙却说:“对不起,硌着您了。”乙并无反讽之意。此类看似道歉的假道歉如何解释呢?
二. 道歉的界定
英文中对道歉的定义如下, 《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Longman Dictionary,2004)对“apology”的定义是: “a statement expressing that one is sorry for having done something wrong, for causing pain or trouble”。而百度百科则对道歉作出这样的解释:“道歉,汉语词语,意思是为最常用的不适当或有危害的言行承认不是的主要方式,承认使人委屈或对人无礼,同时表示遗憾。以礼节或者行动征得对方的理解和原谅。”由此可见,道歉包含着这两层意思:一是冒犯了他人,即做错事;二是因此而产生的弥补行为。
从这个定义上讲,人们每天说的“对不起”大半并不真属于严格的道歉行为,我们将此类道歉称作假道歉。这类假道歉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如在咖啡厅向服务员要咖啡时,又如在商店向对营业员问要买东西时,甚至在电车里别人让了座位给你时日本人都要说“すみません”(对不起),给人一种错觉他们无时无刻都在道歉。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类现象也不少见,如走路时不小心碰到对方,还没来得及反应,对方已回头说“对不起”。
三.“假道歉”的分类
根据损害他人利益程度大小,将“假道歉”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完全无过错“假道歉”。如著名语言学家John Searle在一次被邀请到中国做讲座时说,“不好意思,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噪音。”和上述“对不起,硌着您了”就属此类。第二类如借过时说“不好意思”或上述“进电梯”时的道歉,这类属于不利于听话人的程度比较微小的“假道歉”。
四. 礼貌理论与“假道歉”
(一) “面子保全论”与“假道歉”
依据的Brown 和Levinson“面子保全理论”(1987:61),他们在他们看来,在日常社交活动中人们都有意识的保持礼貌,并且认为所有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即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别人欣赏,尊重并喜爱自己。消极面子则是指希望自己能自由的选择活动,不受他人阻止和干涉。但在交往对话中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两种面子都会面临着威胁。因此在社交活动对话中,为了维护对方和自己的面子,不管是对方的积极面子还是消极面子我们都要照顾到,以此避免局面的难堪或造成双方关系恶化。然而另一些学者却认为(其中以Fraser为代表),礼貌是由人们所在的文化环境和社会习俗规范所决定的,是社会大众的期待和规范使然。如上述“硌着您了”这类道歉便是为了保全对方消极面子而做出的第一类假道歉。
(二)礼貌的“社会规约寒暄说”与“假道歉”
人们在问路或借过时常说“对不起”“不好意思”。在汉语书信启辞中常常出现的道歉语的语言,如“很抱歉没有及时给你回信”,“对不起,拖了这么久才给你回信”。在这类情景中的“假道歉”言语行为,我们均可将其视为社会规范化的招呼语或出于礼貌的寒暄。这类“假道歉”事实上是具有一种在照顾对方面子同时拉近对话双方心理距离的社交功能,虽然其表面语义有一定的真实含义。Leech(1983)在区分礼貌和不礼貌语言行为时提出, 礼貌行为即是一种非对称的行为, 又是一种对称的行为。之所以不对称, 是因为对听话人和第三者礼貌, 就意味着对说话人不礼貌。反之,对称, 是参与交际的人们希望保持言语行为及心理上的平衡。在Leech 看来, 有些言语行为,如感谢,道歉等, 具有恢复交际双方之间对称关系的手段,或者至少是减少交际双方不对称的手段。
由此看来,这种“假道歉”的言语并不是真正因为做错事而请求原谅,而只是一种因为文化约定俗成的一种礼貌客套。在十分注重礼貌的中国社会,来而不往非礼也,因此及时回复收到的信件是人们认得的交往礼仪,是一种约定规范。在信件开头表达没有能按时回复的歉意和套话正是遵守这种礼貌规范的很好体现。为了表达出对收信人的礼貌尊重,人们通常都会在“抱歉”前加上“很”“十分”甚至“万分”这类的程度副词来表达自己的诚意和重视。当然,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在真正因为自己有危害的行为而以礼节或行动弥补错误或争取原谅的真实道歉话语和行为是不属于这类寒暄客套式假道歉的。
五.小结
综上所述,“假道歉”是一种打招呼的社会寒暄行为,仅针对双方面子而做出的规约礼貌行为,并不一定是实质的道歉。它呈现出“高度规约化语言”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文化“谦虚礼貌和客套礼仪”的特点。
参考文献:
[1]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gman, 1983.
[2]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黄永红.对言语行为“道歉”的跨文化研究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
[4] 王君兰.汉英礼貌的文化特征对比分析田.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2).
[5] 李军.道歉行为的话语模式与语用特点分析田.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6] 刘思, 刘润清.“道歉语”的语用定量研究田.外国语,200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