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无论从哪个方面研究美国文学,我们都无法避过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1789—1851),作为美国文学的奠基人,库珀发明了诸多文学体裁,是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之一。本文将从库珀的《皮袜子故事集》出发,浅析《皮袜子故事集》中所诞生的纯正美国气派,对美国本土艺术做出探讨。
关键词:库珀;皮袜子故事集;美国风格;艺术
作者简介:孔丽芳,女,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1
《皮袜子故事集》包括五篇作品《拓荒者》(1823)、《最后一个莫希干人》(1826)、《大草原》(1827)、《探路人》(1840)、《杀鹿人》(1841)。五个故事主角都是猎人纳蒂·邦波,这五部小说向我们构建了一幅宏大的画面,展现了美国社会在60年间的变迁,为我们研究美国历史以及美国本土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1.《皮袜子故事集》的内容上的本土特色
1.1“西部淘金”之梦
在当时的美国人心目中,西部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在别人的口中西部遍地黄金,去西部就代表着财富,代表着无忧的下半生。这样的传言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拓荒者来到西部,而随着白人不断向西部进行殖民开发,西部的原住民只能不断向西迁徙,在迁徙过程中不同的人群矛盾日益凸显,最终一方胜利,另一方则消亡。
在《皮袜子故事集》中,作者从主人公纳蒂·邦波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西部原始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印第安人生活环境的恶劣。即便是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印第安人们也不曾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在白人家庭来到西部进行淘金时,印第安人给了首批白人家庭各种援助,帮助白人家庭学会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而后事情的发展则偏离了轨道,在无止境的欲望的影响之下,白人家庭开始对印第安人以怨报德,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占有他们的财产,屠杀印第安人民,而各种印第安种族在挑拨利用之下不停地进行内斗,同时为殖民者向西开辟新的土地,在这样的消耗中,印第安文明几近被毁灭殆尽。
《皮袜子故事集》既向我们展现了西部开发之前的原始状况,又歌颂了印第安人淳朴的心灵,对殖民者的无良行径进行批驳,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2殖民地斗争
在财富的面前,在欲望的脚下,各种文明开始变成了笑话。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以此为代表的英国和法国在1756至1763年间进行了数十次战争,最终英国笑到了最后。而英国这位向来以文明自称的“绅士”在殖民期间对本土的印第安人进行诈骗、暴虐乃至实施了骇人听闻的种族灭绝行为。若干年后他们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无疑历史已经将他们钉在了耻辱柱上。
在库珀的作品中,对一件事情描写比较详细,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殖民者的残忍,以及作者对于美国靠殖民而发家的历史的反思。在殖民时期,殖民当局为了挑起印第安人内部的矛盾,以消耗印第安人的有生力量,不断在印第安人内部挑拨离间,用所剥的头皮的数量来计算酬金,在这种残忍的计划的驱动下,各个印第安部落相互仇视、互相残杀,几近造成种族的灭绝。
2.写作技巧上的美国艺术特色
2.1冒险情缘
在《皮袜子故事集》中库珀对于许多情节的叙述都是以冒险故事为中心而展开的,通过小说中冒险的情节,库珀成功地塑造了“皮袜子”的人物形象,也成功地借“皮袜子”的行为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这种对于冒险的热爱从那时候起便开始在美国人中遗传,如今的美国人仍旧可以看到其身上的冒险精神。
不可否认的是《皮袜子故事集》也有其写作上的缺陷,库珀的冒险故事的情节永远是在原始森林中的“追踪-抓获-逃脱-追踪”,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读者的求知欲,但是五部作品中运用统一冒险情节,未免显得有些单调乏味。
2.2美国浪漫主义色彩
在库珀的《皮袜子故事集》中带有美国式的浪漫主义色彩。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由英德传入美国,由于美国刚处于建国初期,人民对于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英德浪漫主义为美国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作家的思想开始拜托传统的桎梏,追求发出自我的声音,美国浪漫主义由此应运而生。受到英德浪漫主义的熏陶,美国作家开始追寻自然的崇高,肯定自己的价值,追求自我的完善。
在《皮袜子故事集》,库珀对于自然风景的详细描述,对于主角猎人纳蒂·邦波思想的塑造,无处不体现出美国浪漫主义色彩。
2.3土著语言的广泛使用
作为描写美洲的小说,《皮袜子故事集》在描写时为了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在文章中使用的大量的印第安土著语言,虽然为了便于阅读,库珀对印第安土著语言进行的适当的翻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只言片语中体会到印第安土著语言的神奇。印第安语言的运用让我们更容易将自己代入库珀的文章中,了解库珀想要表达的意思。
3.小结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皮袜子故事集》在不同的读者心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皮袜子故事集》在那个时代是有着进步意义的作品,其中描写的美国本体艺术值得我们鉴赏,黑暗的历史则值得我们反思。
参考文献:
[1]黄春霞,季水河.论纳蒂·邦波在美国文学中的原型意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3):108-111.
[2]徐达艳.“美国艺术”的形成与反思——“美国艺术史与展览”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美术观察,2014,(1):142-146.
[3]张艳.19、20世纪美国文学作品中印第安形象的模式[J].韶关学院学报,2012,33(9):45-49.
[4]张梦阳.“美国艺术史与展览:19世纪至今美国艺术在本土与海外的呈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艺术设计研究,2014,(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