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洁
摘 要:山崎丰子的“战争三部曲”经历了长期艰苦的取材过程,通过西伯利亚劳役的战俘、美籍日裔和日本遗孤这些特殊的视角,还原战争历史,唤起民众对战争的反思,具有很大的社会效应。虽然“战争三部曲”在反战思想上存在着模糊“受害者”的“加害者身份”的局限性,但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日本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日本读者摆脱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固定思考模式,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关键词:山崎丰子;“战争三部曲”;主要特征;反战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2
引言
战后,日本经济在短期内迅速恢复,日本民众更多地关注经济的发展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不愿提起或刻意忘记悲惨的战争记忆,逐渐忽视了对战争的反省和对政府的问责。60年代后期甚至出现了要为侵略战争翻案的逆流,甚至有民众认为战争已经是过去的事,可以忘记。这样的日本让山崎丰子感到不安,她认为“战争还没有结束”,为唤醒人们对战争的反省,防止战争悲剧的再次发生,加之对日本政府回避责任的态度的不满,促使她耗费十多年的时间创作了“战争三部曲” —— 《不毛地带》、《两个祖国》和《大地之子》。
一、三部曲的主要特征
1)长期、缜密的取材活动
有着报社记者经历的山崎丰子在进行创作时,始终坚持广泛、深入的取材活动,这正是她的小说富有真实感的原因。“战争三部曲”的创作同样经历了艰苦而长期的取材过程。在《不毛之地》的取材过程中,为写出西伯利亚流放的惨状和政治背景下国际商战的惊心动魄,山崎丰子亲身前往荒芜的西伯利亚和对女性出行等有严格规定的中东国家进行调查。因为《两个祖国》的许多故事情节是在菲律宾展开的,山崎丰子为此专程去山路崎岖的菲律宾作了一次实地采访。《大地之子》的取材活动更是长达3年之久,期间山崎丰子多次深入河北农村、钢铁厂和内蒙古劳教所进行取材活动。
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社会状况之外,受访者的回避态度也给取材活动增加了难度。许多受访者不愿回想过去痛苦的经历,也担心身份公开后,会遭到歧视。最终山崎丰子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取得了他们的认同,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特殊的视角
战后,日本出现了一批展现战争的罪恶,表达对战争的憎恶和厌倦的文学作品。如大冈升平的《俘虏记》、梅崎春生的《樱岛》、野间宏的《脸上的红月亮》等。这些作品多从个人的角度和个人的体验出发, 通过描写个人或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 揭露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对生命的摧残。渲染战争的恐怖和悲惨是这些作品表达反战思想的主要方式。
山崎丰子的“战争三部曲”对战争的惨烈场面没有过多的描写,而是将小说置于国际背景下,通过西伯利亚劳役的战俘、美籍日裔和日本遗孤这些特殊的视角,揭示在战争环境中个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战争不仅会造成惨烈的伤亡,
也会制造种种人间悲剧,留下难以治愈的后遗症。例如,美籍日裔的天羽贤治因日军“偷袭珍珠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关进收容所,之后作为破译日军情报的外语兵参加了太平洋战争。战争结束后,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同传翻译的口头校对工作。然而,身份尴尬的他无法得到美、日任何一方的信任,更无法找到真正的栖身之所,最终在审判结束不久饮弹自尽。这些特殊的视角对于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读者来说,更具有唤起反思的效果,反思战争的罪恶和根源,而不是仅仅唤醒读者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
3)巨大的社会效应
山崎丰子的小说主题敏感、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吸引着日本国内众多的读者。《不毛地带》被评为“日本 1977 年十大畅销书籍”,《两个祖国》被NHK改编成 50 集电视连续剧《山河在燃烧》,《大地之子》获得第52届文艺春秋读者奖。广泛的读者群是“战争三部曲”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的基础。日本香川县的一所高中自1991年起,每年7月都会组织学生到中国进行研修旅行。学校要求学生在出发前要阅读小说《大地之子》,并在回国后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1997年,日本宇都宫大学以电视剧《大地之子》为教材,开设了通识教育联合课程。
二、三部曲的创作局限性
山崎丰子的小说偏爱英雄式的主人公形象。“战争三部曲”塑造的主人公也都是有着坚毅品格的英雄式人物,为坚持自己的理念,他们能够忍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塑造英雄人物需要“理想的故事”,但过于理想化的情节以及对主人公行为的过度美化,则会削弱小说的说服力。例如,在《不毛之地》中,主人公为企业利益不惜违法行贿,看着自己最好的朋友被官僚出卖,却不站出来为其申辩,导致其自杀。小说将这一行为的动机归于为了祖国的强大和和平发展,这不免让读者感到牵强或费解。
对于山崎丰子所颂扬的这种男子汉美学,李长声认为这其实是“江户时代充当藩主的家臣。战争年代效忠于天皇,战后为公司卖命,从武士到上班族一脉相承的。‘具有在今世地狱般的囚徒生活中也不曲信念的强韧之心的军人,更不是天然的人格,而是军国主义教育的成果……”。无论这种男子汉美学由何而来,将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到 “救世主”的高度,着重突出他们美与善的一面,忽略了对他们感性缺失、争强好胜的批判,这样的描写无疑会削弱人物的真实感和读者的认同感。
三、三部曲的反战思想
国内许多研究战后文学的学者认为,战后日本文学虽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反战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反对的不是“侵略战争”,而反对的是“战争的失败”或“失败的战争”。也有学者认为这些文学作品既不是反对侵略战争,也不是反对战败,而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争中的人性问题进行反思。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战后派作家只能以站在一个普通国民的立场上去理解战争, 从自身“受害者”的角度对战争予以批判。这类作品模糊了战争的性质,忽视了“受害者”本身即是加害者的事实
“战争三部曲”中的反战思想也存在着同样的局限性。例如,对主人公的描写着重突出美与善,忽略了对其感性缺失、争强好胜的批判,容易使读者认为主人公的行为都是符合正义的,进而对主人公甚至对战犯产生同情。此外,《不毛之地》中没有提及主人公成为战俘前的侵略行为,而是着墨于苏联政府对日本俘虏的非人道虐待。《两个祖国》渲染日侨在集中营和太平洋战争中所受的非人待遇和种族歧视,并把广岛核轰炸和远东军事法庭审判解释为出于政治意图的屠杀和报复。《大地之子》中所描写的拐卖儿童、劳动教养、阶级斗争等异常的社会现象会使日本读者产生误解,认为日本遗孤悲惨的命运是源于中国的政治险恶和经济文化落后,从而忽视了日本人侵略中国的史实。
但是,与那些反对“战败”而非“战争”、只强调“受害”而不谈“责任”的文学作品相比,“战争三部曲”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批判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日本的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如学者鲍同所说,“‘战争三部曲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日本读者摆脱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固定思考模式,直面日本人痛苦而沉重的过去,从而通过个人的视角独立探寻历史真相,揭示战争全貌。”
结语
以反战思想为主题的“战争三部曲”视角独特,沿着西伯利亚劳役战俘、美籍日裔和日本遗孤在战中或战后的艰难的人生轨迹,让日本读者更全面地认识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历史,唤起他们对战争的反思。“战争三部曲”在反战思想上存在着模糊“受害者”的“加害者身份”的局限性,但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日本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因此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参考文献:
[1]山崎豊子.不毛地帯[M].新潮社,昭和 58 年.
[2]山崎豊子.二つの祖国[M].新潮社,昭和 61 年.
[3]山崎豊子.大地の子[M].文藝春秋,1994 年.
[4] 夏刚.从《白色的巨塔》到《两个祖国》——论山崎丰子的 “社会派”长篇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1987(2).
[5] 何建军.《论日本战后派战争文学的主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
[6] 李长声.颓败荒废的现代日本精神[N].东方早报,2010-7-11
[7]鲍同.《山崎丰子文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