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观量是语言世界中含有主观评价意义的量。主观级次量作为语言世界量范畴的一个次范畴,同样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因素。现代汉语让步假设复句中含有丰富的主观级次量。文章根据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通过显性比较和隐性比较两种方法,来研究让步假设复句中主观量的表达情况及主观性的强弱情况。
关键词:显性比较;隐性比较;主观性;主观量
作者简介:夏晨晓(1989–),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1
引言
陈晓荷(1994)把主观量定义为“语言世界中含有主观评价意义的量,与客观量相对” 。在现代汉语让步假设复句中,主观量是有等级的,有的主观等级跟客观等级相同,有的跟客观等级不同。李宇明(2000)把这种等级看作量范畴之下的一个次范畴,称之为级次量。本文讨论的是主观上排出的级次量,我们称之为主观级次量。
让步假设复句又称相背假设复句,即“偏句、正句语义是相悖的,假设和结果不一致。偏句先让一步说,把假设当作实事承认下来,正句则说出不因假设实现而改变的结论。”本文根据关联词语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让步假设复句按照显性比较和隐性比较进行研究。“即使A也B”一般都是隐性比较,即句子中的显性成分A与说话人心里的一个隐性参照成分作对比,通过预设和推理来反映主观等级。“再A也B”一般是句中的两个显性成分A和B作比较,而不出现说话人心里的隐性参照成分。“即使”有时说成“即令”、“纵使”、“哪怕”、“就算”、“就是”等,“也”经常说成“还”、“都”,本章把他们看作同义的形式,不加区别。
一、显性比较(再A也B)
(一)A、B本身没有量级
①外国再好,也不如家里(中国)好。
①中,“外国”和“家里(中国)”是两个显性成分,且二者各有特色,分不出孰优孰劣,因而无法评价好坏。但在上句中,说话人先把“外国好”这一假设当作实事承认下来,然后用它来让步,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家里(中国)”更好,等于说话人主观上把“外国好”和“家里(中国)好”排了一个优先量级,在说话者看来,“家里(中国)好”的量级大于“外国好”的量级,因而前者的主观级次高,后者的主观级次低。
(二)A、B本身有量级
②饭店里的菜再香,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
②中,“饭店里的菜”和“妈妈做的菜”是两个显性成分。社会常态认知是“饭店里的菜”是专业厨师做的,比家里“妈妈做的菜”好吃。但说话人却认为 “妈妈做的菜”更香,等于主观上按照菜的香甜程度把“饭店里的菜”和“妈妈做的菜”排了一个优先量级,即“妈妈做的菜”的量级大于“饭店里的菜”的量级,因而前者的主观级次高,后者的主观级次低。这就与社会常态认知相违背,体现了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情感,主观性强。
二、隐性比较(即使A也B)
(一)带数量词
③即使上面拨一百万下来,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③中,“一百万”是说话人引进的一个极值,在说话人看来“一百万”所表示的情况处于量级的最高极端,因而“一百万”的主观级次高,而另一分句中“杯水车薪”(m)和说话人心中的参照成分“行之有效”(n)之间能形成一个主观级次区间[m , n],因而“杯水车薪”的主观级次低。说话人用“一百万”这个极高值来让步,目的就是为了说“杯水车薪”这一结果依然不变。
(二)不带数量词
④就是下刀子,我也得去,(别说下大雨了)。
④中,“下大雨”是我们经过推理,预设出的客观实际情况。“下刀子”是说话人因夸张而引进的极端情况,这一极端情况是现实世界不存在的,是虚拟的,这就带上了说话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在天气舒适的程度上,说话人给“下刀子”和“下大雨”排了优劣级次,即 “下刀子”的量级远远小于“下大雨”的量级。因而“下刀子”的主观级次低,“下大雨”的主观级次高。而在另一个分句中,根据石毓智先生的肯定和否定公理:“量大的事物肯定性强,量小的事物否定性强,中间的事物其肯定程度和否定程度相当于0 ,”“不会去”(m)和去(n)之间也能形成一个主观级次区间[m , n],因而句子中的“得去”的主观级次高。说话人选用“下刀子”这一极端情况来让步,目的是为了说“他得去”这一结果依然不变。
三、结论
(一)在让步假设复句中,无论是显性比较,还是隐性比较,无论是一般让步假设复句还是极端让步假设复句,前后分句一般不能处于同一级次,如果前一分句的级次高,则后一分句的级次低;如国前一分句的级次低,那么后一分句的级次就高。因此,当让步复句中有两个显性成分A和B时,A和B不能交换位置。如果前后分句处于同一级次上,那么就不能构成让步复句了。
(二)在主观性强弱这一问题上,说话人主观排出的量级与社会常态认知标准相悖时主观性强;相一致时主观性弱。
参考文献:
[1]陈晓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 [J].世界汉语教学,1994,(4):18-24.
[2]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5]刘昌华.让步复句的语用研究[N].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06.
[6]刘昌华.让步复句与主观量范畴[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33-36.
[7]刘昌华.让步复句的“主观性”考察[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