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哭嫁是我国土家族一种独特的婚礼习俗,它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以女性为主体,表达心理情感、完成角色转换以及沟通神灵。从文化内涵来研究土家族哭嫁风俗对传统婚俗文化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邱收(1985-),女,湖北恩施人,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社会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1
哭嫁是土家族的传统婚俗,是一个完全以女性为主体角色的盛大仪式,其起源、形式和功能都紧紧围绕女性而展开,在土家族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标志本民族特色的习俗,并衍生出与哭嫁有关的哭嫁歌、舞和戏剧,从其文化内涵中折射出本民族风俗背后的价值观。
一、哭嫁是女性对内心情感的宣泄
思格斯说:“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爱好,而是客观义务。”【1】探求哭嫁的起源,是与中国封建礼教有关的,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使女子成为牺牲品,哭嫁是对包办婚姻扼杀人性的血泪控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土家封建统治者土司王荒淫的“初夜权”。土司王对出嫁的女子享有“初夜权”,新娘须先与土司度过三夜后才可以与新郎同宿。因此,土家女子在结婚的当天以哭嫁来哀叹其贞操被玷污的悲惨命运。
随着时代的发展,哭嫁所包含的女性情感由最初的抵抗情绪逐渐演变为其他方面,如离别之情、对少女生活的怀念之情、对新生活的迷茫之情等等,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表达离别情绪,《礼记·曾文词》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思乐,思嗣亲也。”【2】土家族哭嫁把离愁别绪展现的淋漓尽致,通常在新娘出嫁前一个月或半个月就开始哭嫁:
“女是娘的身上肉,父母为女操尽心,
女儿如今成贱人,枉费父母一片心。”【3】
哭嫁不仅倾诉骨肉分离,也哭诉姐妹、兄嫂等众亲人。最有特色的便是“陪十姊妹”,九位未婚女性陪伴新娘围坐一团,互相哭诉姐妹情深,一直哭到新娘上花轿。土家诗人彭秋潭曾写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是巴娘唱竹枝。”【4】,这种大喜之日嚎啕大哭的场景正是哭嫁所创造的独特画面。
二、哭嫁是女性对角色转换的调试
“在中国封建时代丰富的礼仪文化中,妇女只不过在其中所扮演了很微小的角色。”【5】女性在很多社会活动中都被排斥在外,但哭嫁这一风俗却恰恰以女性为主角,成为整个婚礼过程中的灵魂人物。从社会学角度看,哭嫁是女性的生命礼仪,在她们的生命周期中产生了重要标志和社会化作用。婚嫁对当事人来说,意味着其人生角色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髻使上头。”【6】“上头”的意义和古时的冠笄之礼相同,即男女的成年之礼,后来延伸为女子出阁时的梳妆礼节。在姑娘出嫁前两天晚上,一边上头,一边唱哭嫁歌来对自己即将成为的新角色作出心理暗示。从过去家中当女儿这种无忧无虑的温馨环境,到转入当媳妇这种察言观色的复杂处境,如此重大的人生转折所产生的惶恐,导向悲痛哭泣的氛围,实现了从少女到妇女的迅速心里转变,所以哭嫁是女性角色转换的过渡性调适。
三、哭嫁是女性与神灵世界的交流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禁忌,对于哭声尤为忌讳。但在结婚这样喜庆的日子里,却容许甚至可以说是大肆推广女性哭嫁,这就源于民间的诸多鬼神信仰。民间认为结婚是大喜之事,会招来灵界鬼神的妒忌,作为阴气集中的新娘便成为恶鬼侵害的目标。要确保安全,新娘便故意作出相反的行为,不但不露笑容,反而嚎啕大哭将婚礼视为痛苦的事情,用来蒙骗邪魔鬼怪。在土家族很多传说中都有关于新娘为躲避邪魔骚扰而佯装悲哀的情节,而更多的内涵在于女性与祖先神灵的沟通。其一种意思是女性祈求祖先谅解,因为出嫁的女性嫁到婆家要脱离本家,以后不能按时拜祖,是作为后人的不孝。在结婚的当天以哭嫁的形式痛哭,以示对祖先的不舍和对本氏族的衷心。第二种意思是祈求祖先赐福后人,土家族哭嫁有甩筷子的仪式。在湖北恩施来凤一些地方,新娘立在斗上拜辞祖先,手持两束筷子往前后抛去,一边哭唱一遍求祖先保佑娘家和婆家。同时还体现出生殖崇拜,中国长期的婚姻观都认为女性结婚的使命就是传宗接代,哭嫁让女性在神灵面前毫无保留的袒露心声,把少女对于性的羞怯逐渐克服,让她们把两性结合当做是人生一大乐趣。哭唱神灵,不仅可以赐予女性幸福的婚姻生活,还将实现女性生儿育女的愿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土家族的哭嫁从最初的来源到其多样的形式,都与土家文化交织在一起,是土女性控诉不公平命运的反映,是她们尽情挥洒内心情感的画笔,也是她们自我认知的方式和定位社会角色的途径,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可观性表演形式的祈福仪式。从哭嫁内涵的变化发展,我们可以了解到土家族女性地位不断提高,她们的婚姻生活也走向幸福和美满,哭嫁作为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应该保护并继续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马之骕.中国的婚俗[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88.
[3]陈廷亮 彭南均.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余咏宇.土家族哭嫁歌之音乐特征与社会涵义[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5] Anne McLaren 陈勤建.中国妇女的口头文化与仪式文化——南汇的哭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6]齐涛.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