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究竟是已死或仍活着?》中的劳动异化

2015-05-09 14:32陈玲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1期
关键词:否定劳动者

摘  要:马克吐温在《他究竟是已死或仍活着?》中,夸张地刻画了画家生存的艰难。然而,在这反讽下却隐藏着丰富的内涵。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劳动产品成为统治人的异己的力量,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精神饱受摧残。

关键词:劳动异化;劳动者;劳动产品;否定

作者简介:陈玲(1990.12.20-),女,汉族,籍贯: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县,云南师范大学2013级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01

一、引言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吐温(Mark Twain)一生写了大量作品,其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和人性的丑恶之处。马克吐温的著名短篇小说《他究竟是已死或仍活着?》饱含苦涩,通过刻画画家生存的艰辛和痛苦,直指资本主义世界现实生活中人的劳动异化,揭露了在这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谋生的艰难。

二、劳动异化: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奴役”

“异化”这个词在德语中是疏远、转让、神经错乱的意思。马克思在前人对异化的研究基础上,发现了现实生活的异化,批判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经济异化和劳动异化。马克思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者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劳动不再由劳动者的本质力量所支配,而是被劳动产品无形地支配着,使人们做自己不爱做的事,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折磨。

在马克吐温短篇小说《他究竟是已死或仍活着?》中,四个年轻画家到处写生,过着贫穷但快乐的日子。“要说我们有多么快活,我们也就有多么穷困;或者,要说我们有多么穷困,我们也就有多么快活,”[1](p.260)他们拼命地创作,“画得和欧洲任何人画得同样地好”,[1](p.261)积累的画作越来越多,可是却一幅也卖不出去,后来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整个村子里没有人愿意再赊欠给他们,可以说是山穷水尽。

后来,他们发现了一个普遍的定律,即“每一位不出名和被忽视的伟大画家,在他去世以后,他必然会得到公众的赏识,他的画必然会百倍地增值。”[1](p.263)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决定让其中的一个即弗朗索瓦米勒假装死去,其余三人为这位即将去世的画家大肆宣扬,这样,这位死去的红得发紫的画家的画作就会价值连城,就不会再让一位天才画家饿死。

趁着宣传期间,米勒大量地创作,创作出可供他们一生享用的财富,在这个虚荣、附庸风雅的资产阶级社会中,他们成功了,代价却是米勒一生的隐姓埋名,绘画天赋的泯灭。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强制的劳动。”[2](p.55)劳动是异化的,劳动产品支配着劳动者,为了金钱为了生存,他出卖了自己,“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2](p.55)米勒以及其他三位画家,并不是从自己的本质动机出发,自由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天赋,相反,为了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身心饱受摧残。

“这样的劳动生产出的产品无形中也就成为奴役和统治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者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3](p.12)为了生存,米勒身不由己地创作宣传兜售的画作,在这过程中,奴役和支配劳动者的,正是劳动产品本身,劳动者和劳动都被冷漠浮夸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异化。在不断地否定自己,隐姓埋名中度过一个天才的一生,“这一次总算人们没让一位天才饿死了,然后把他应得的报酬揣进另一些人的口袋。”[1](p.268)虽然他们最后成功了,过上了富足的上流社会生活,代价却是惨痛的。小说在夸张和反讽的氛围中,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和劳动的异化,以及在异化中生存的孤独的个人。

三、结语

马克吐温在《他究竟是已死或仍活着?》中,通过描写四位画家在贫穷的生活条件下自我对象化,否定自己出卖自己以求得生存,直指资本主义世界现实生活中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的现象。劳动产品成为统治人的异己的力量,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精神饱受摧残,作者表达了对人类伪善的愤怒,揭露了在这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谋生的艰难。

参考文献:

[1]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M]. 叶冬心译. 北京: 人们文学出版社, 2001.

[2] 马克思. 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M]. 人民出版社, 2000.

[3] 张学成. 论荒诞与荒诞性文学 [A].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猜你喜欢
否定劳动者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最美的劳动者——《纺车图》
关于有效化解金融产品营销中客户回答之否定的研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西方文论的有效性不应该否定
否定背后的寂寞
在云端
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