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帅府》作为辽宁作家黄世明的一部新历史主义小说,作家通过借用历史的叙述模式,以史为录,以史为鉴,充分结合艺术性的叙事手法加以历史性重构,而并不局限于意识形态的束缚。既有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同时又兼具创作主体的体验性与认知性。通过人物形象塑造的视角对铁骨柔情的风云将帅、抗逆封建婚姻观念的青年男女、人性本体欲求的张扬者这三大人物形象加以深度剖析,来深度解读《大帅府》中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进而阐释作家对中国现代历史重构的独特意蕴。
关键词:《大帅府》;人物群像;新历史主义;历史语境
作者简介:祝志满( 1989-),男,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美学、文学评论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01
《大帅府》以张作霖为核心人物,叙写了以张氏帅府为中心的家族史,以及整个民族的历史风云。作品既着重记叙张作霖跌宕起伏、钩心斗角的戎马生涯,又刻画了传统封建家庭中男权附庸者的生存遭际,以及青年男女深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观侵蚀下的命运征程。着力书写着在时代更迭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生存、情感、权力等的无限渴求。本文将从人物群像塑造的视角,对文本的历史意蕴及艺术价值加以阐释。
小说中的核心人物张作霖作为真实存在的传奇人物,在文学与影视作品创作中,大多将张作霖塑造成历史飘摇中的将帅形象,威武雄壮、叱咤风云的一代战将形象便成为了创作的模式样板。作家通过深度挖掘张作霖作为一代将帅英豪的戎马生涯,凸显其在风云骤变、世事更替的历史背景下的命运趋向。此外,作家以独特的视角,直击人性的灵魂深处,触及坚毅果决之下潜隐着铁骨柔情,致使人物形象的生活真实同艺术真实相融共生。亲情的暖意总是烛照人性的一面明镜,它又是文艺作品中直击人性、建构叙事的常见维度。作为一代将帅,铁骨铮铮,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是张作霖异于他人的政治形象。但是在英雄般地人物形象之下,不仅有其刚性豪壮的呈显,也有其对家庭职责的神圣担当,对子女成长的持久守候。在文本中,作家通过转换惯常化的创作方式,叙写了张学良年幼无知,青春萌动,竟与表嫂云雨之事。面对张学良,他并未采取打骂等粗暴的方式,而是用“我一个堂堂大师长叫一个女人明明白白地敲去了十万,还得认栽。谁让我的儿子不争气,见了女人就混天暗地的,连北都不知道了,上自己家铺子里砸窑来了”的言教方式让儿子得以觉醒。作家对人物的叙写是纯粹的,仅以数句训教之言,便将人物的铁骨柔情得以淋漓尽显,于轻缓中娓而道来。进而将教育之道通过文本得以彰显,以此呈显张作霖宽仁的慈父形象。
对于存续于封建思想依然兴盛时期的女性而言,她们被残忍地剥夺了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被迫尊崇着极度不公的社会规约,在追寻自由爱情的道路上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寻求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虽面对新时代的呼唤,对真爱的渴求与对传统的疏离,将始终潜藏于内心,无以消解。悲剧性的命运是封建制度对女性命运,抑或是男性对反叛传统消极影响的生动例证,但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婚恋观念却无法在短期内得以转换。对于冯庸与张怀英的文学创作形象而言,作家通过女性主义的意识加以塑造,以冲破传统藩篱的反抗者形象加以呈显,却又似以男权的思想对人物的命运走向加以阻绝,致使读者的阅读体验,并非同惯常创作中的那般,给予心灵朗畅之意,反而愈添几分凝重、哀愁之意,予心灵以不适之感。这正是作家对人物身处特定历史境遇的心性传达,突破了在进步与反动、美与丑、美与善的两极对立中审视人物的简化手段。同时,作家将人物置于社会的大时代背景之中,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视野去审视人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独特性。
欲望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能欲望的全然解放则是人类解放的重要标志之一。恩格斯曾直言不讳地指出,“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女性的角色无任何个体的本性存显,更无生命存在的价值可言,她们只是传承家族血脉的工具,抑或是满足男性欲求的对象。但内化于人性本体的本真欲求,却无以因为封建礼教的规制而予以阻绝禁闭,欲望的渴求在心中暗潮涌动,无以消散。戴宪玉作为将帅的妻妾,于其而言,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早已不为所求,灵肉间对真爱的那份渴求,对情真意浓的体贴之意,是其探寻的目的所在。她虽有与温都的缠绵之夜,但是始终无法消解那贞洁忠诚的威严所赋予的妇道。反叛传统的背后,迎候她的将是愈为惨烈的悲剧人生,乃至生命的终极毁灭。
毋庸赘言,《大帅府》的创作,以史为鉴,以史为据,加以艺术化的塑造手段,将张氏家族在风雨飘摇、世事更迭的家族历史同国运民生交相错杂,通过小说的文本载体加以历史化、艺术性再现。人物形象的创作独具历史感、典型性,按照自然发生的时序,多线索,齐头共进的方式构架小说,在叙述方式上采取作者的议论、人物对话交相融汇的方式。而在语言创作上,始终将东北地区的特征化方言引入文本,愈为凸显出地域化、生动性的地方特色。反观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大多篡改历史原貌,以作家主观性审美取向为主体,并进一步迎合市场走向,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的旨归。为此,应对此类创作现象予以深度审视。同时,将历史考据同艺术创作两厢结合的模式,这将对历史性小说的创作亦有借鉴性意义可言。
参考文献:
[1] 黄世明.大帅府[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59.
[2] 黎澍,蒋大椿.马克思恩格斯论历史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