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赫索格》中看人的生存困境和积极选择

2015-05-09 07:23:44黎征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3期
关键词:自由选择生存困境

摘  要:索尔·贝娄的杰作《赫索格》生动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展现了个体在畸形世界中生存所产生的交流障碍和焦躁情绪。世界是荒诞的,但人的选择是积极的,萨特提醒人们在意识到荒诞之后,人要有所选择。赫索格的选择就是积极主动地掌握生活,虽然小说结尾没有道明赫索格的未来计划,但是我们知道他已经与之前的赫索格不同了,他变成了充满热情积极面对生活的新人。

关键词:生存困境;存在的意义;自由选择

作者简介:黎征(1992-),女,藏族,四川马尔康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02

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坛的重要人物,索尔贝娄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作为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贝娄一生获得许多重要奖项,他先后于1954年、1965年、1971年三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个三次获此殊荣的作家。1976年,他凭借《洪堡的礼物》获得普利策奖。同年,他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这部长篇小说在1964年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出版不到一周就登上了最畅销小说排行榜,并最终连续四十二周成为最畅销小说。小说的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个犹太知识分子,他有令人羡慕的身份地位,但却无法排遣精神上的受难与折磨。他的第二任妻子在榨干他的财富后毫不客气地把丈夫扫地出门,被抛弃的赫索格转而向朋友、律师、医生寻求安慰,但这帮人不是妄想利用他,就是想摆脱他。在这偌大的世界里他无法找到倾诉的对象,只好把自己的精神苦闷通过无尽的信件来排遣,所以小说中的赫索格不断给社会各界人群写信,但是作为知识分子,赫索格所写的信件却不同一般诉苦的文字,相反,当中传达的是他对哲学的思考、对历史的探索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可是他的近百封信件根本就没有寄出去,其实也没有寄出去的必要,写信只是他发泄的方式,这些纷繁复杂的信件折射的是他焦灼不安的内心,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长于思辨,书信记录了他混乱复杂的思绪。这部小说通过赫索格的受难和救赎,揭示了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面临的生存危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苦闷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但小说的结局却不是消极悲观的,最后赫索格突然顿悟,决心通过自由选择掌握自己的命运,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掌握生活。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解读这部小说,第一方面是小说中体现的人的生存困境,由于战后社会环境等因素,世界变得混乱荒诞,生活其中的人们感到异化和苦闷。第二方面是小说展现了主人公积极主动的应对态度,用自由选择的方式去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一、生存的困境

小说《赫索格》集中反映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的情绪低落抑郁的主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变化。然而对财富一昧的追求使人们缺少了真诚沟通和信任,出现精神困境,这样紧张的人际关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隔离感和异化感。特别是对于善于观察的知识分子这类特殊人群,因此当他们敏锐地发现社会的这种反常现象之后,更容易陷入到异化和隔离的困境。

异化这个概念来自哲学范畴,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的人,他认为国家本身就是异化的产物。后来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等人不断完善异化概念,对异化都做出了独特的解读。异化的中心思想就是指某个事物被从另外一个事务中分离出来,或者对这另外的事物感到疏离:我是自我异化的,因为我不能理解或接受我自己;思想与现实的异化,因为它不能充分地反映现实;我与社会相异化,因为我感到我受控于它而非创造它的社会整体成员之一。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向绝对的运动过程就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发展,这种发展自身是一个“克服异化”的过程,黑格尔认为人不应当异化,因为在异化中精神是不自由的。但通过自我创造和自我意识,被分离并被虚假对象化的东西可以重获其完整性。与此相对,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中,这一概念被自我异化所代替。费尔巴哈认为异化是人的类本质的丧失,是人的非人化,自我异化作为一种状况,将会被我们与自己的活动和产品的适当关系所带来的自我意识所克服。马克思也认为人不应当异化,他是从共产主义观点上来看待异化的,他把异化理解为由于异化劳动引起私有制及其二者相互作用引起的劳动异化。[1]

(一)混乱的世界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的越燃越烈,美国加入了同盟国,向轴心国宣战。虽然这场历史上范围最广的战争最终以同盟国的胜利宣告结束,但是美国人民还是震惊于战争的残酷,为不幸丧生的广大同胞悲痛,那些满怀一腔热血参战的美国青年发现了战争丑陋的本质,感到失望和迷惘。然而二战之后的美国经济却异军突起,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当时美国精神文明发展却远远滞后于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分工更加精细,劳动生产率提高。工厂流水线上重复机械的工作使每个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的机会越来越少。就业和生存压力之下的人们,安全感、幸福感荡然无存。生活在这种社会下的人们生活节奏紧张,没有机会与他人交流,更没有心思顾虑他人。人在这样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对立面,人异化成了“非人”,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变成了残害人的异己力量,这股力量以其不可理喻的荒诞性,实施威胁、干预人们的生活。

赫索格就是生活在这个混乱社会中的一员,但他有知识勤思考,有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讽刺的是善良的人总是被利用,他的妻子玛德琳是个风流狡猾的交际花,榨干赫索格后就抛弃了他,他的好朋友瓦伦汀羡慕他的学识和身份主动接近他,暗地里却勾搭玛德琳策划出轨事件,他的医生给他做心理咨询只是为了收取咨询费,他的律师收留他过夜却企图强迫他购买保险,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赫索格看清了社会的真实面目,但他一时无法融入这样的现实,他对存在的意义置疑。

(二)异化的人

所谓异化的人,就是一种局外人的状态和与社会的疏离感,它呈现出人类的软弱性和不可能摆脱的悲剧命运,表现在一个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的异化实际上是人变成了“非人”,人的自我的丧失,其作为人的身份得不到确认而带来的疏离感和孤独感。

《赫索格》中展现了美国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下形形色色被异化的个体。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金钱与利益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人类任何其他的情感在金钱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人们不断地去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人在内心深处是孤独的、寂寞的。但是小说中的赫索格可以说是这个被异化的社会中的异类,他善良有修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讽刺的是在这个荒诞的社会里赫索格这样的人却成为了异类,他具备的这些优秀品质在现代的社会里却成为别人嘲笑的把柄:玛德琳因为赫索格保持绅士风度不对女士使用暴力反而瞧不起他。瓦伦汀和玛德琳出轨,被扫地出门的却是赫索格。在这个混乱的社会里像赫索格这样高尚的知识分子只能成为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手里的一颗棋子,他虽然有渊博的知识,思辨的头脑,但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毫无用处,他不能融入这样的社会,他是被排斥在世俗之外的局外人,找不到存在的价值。因此他无处发泄的情绪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表达出来,他给认识的不认识,在世的过世的各界人士写信,但信件都没有寄出去,他只是通过写信来缓解自己情绪的压抑。

二、积极的自由选择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风靡整个西方,当时两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在两次大战的摧残下面临崩塌,西方人迷失了,作为时代精神领袖的萨特敏锐地捕捉到精神危机的信号,开始自由选择的思考。他认为人不是别的,只是他自己所造就的东西。他在最大程度上肯定人的主体性,把创造自己的主权还给人,激励信仰崩溃的现代人,鼓起勇气开创未来。萨特认为自由就是个人的自我选择的自由,倡导每个人通过自由选择来实现自己的意义。

萨特的思想中“自由选择”是一个重要内容,萨特的自由选择观可概括为:人既然存在,就必须行动;要行动,就必须选择;要选择,就必须承担责任。自然就是存在,选择是自由实现的方式,责任是选择的结果。萨特的价值观是同他的自由观紧密相连的,既然人是判定为自由的,自由也就当然成为了人的最大价值。[2]

小说中赫索格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他被折磨得精疲力竭,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存在的意义,精神面临崩溃边缘。但是他并没有失去一切,他还有亲情的眷顾,当他由于车祸被拘留时,哥哥威利保释了他。当哥哥得知弟弟摩西一个人在乡下伯克夏时,他不顾劳顿开着自己的“劳斯莱斯”跋涉于崎岖的乡间小路,为的就是去看一下自己的弟弟。这份真挚的亲情与之前的虚情假意形成强烈的对比。在亲情的支撑下赫索格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终于明白了生活的选择权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小说尾声,落魄的赫索格无意间来到路德村,在伯克夏安静的环境中,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不再感到焦虑和无助。正是积极地“自由选择”使赫索格的灵魂得到救赎,他对未来不再失去希望,他知道存在的价值是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的。以往他总是顺从别人的安排,任何事情都由他人做主,而现实给他上的这一课让他认识到生活中的难题是要靠自己积极主动解决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此时的他已经变得积极主动,这也体现萨特哲学思想中自由选择给人们带来的积极影响。

注释:

[1]冯景源.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2]袁澍涓.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参考文献:

[1]陈丹.在异化中回归:论索尔贝娄《赫索格》的主题[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第1期.

[2]冯景源.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3]季竹颖.抵制异化---解析赫索格的自我救赎之路[J].北方文学:2014第5期.

[4]索尔·贝娄.赫索格.宋兆霖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徐崇温等.萨特及其存在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袁澍涓.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7]周南翼.贝娄[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自由选择生存困境
让儿童在写话里与“自己”相遇
江苏教育(2016年21期)2017-02-25 18:16:54
农村教师生存困境分析
论被拐卖女性的生存困境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26:34
论新写实小说中普通人物的生存困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10:09:17
莫里斯的自由选择
设计学生乐做的作业
考试周刊(2016年39期)2016-06-12 16:22:31
当代中国式男女生存困境的深刻揭示
当代中国式男女生存困境的深刻揭示
买卖婚姻中“挥刀女性”形象研究
华文文学(2015年3期)2015-07-01 21:51:04
我国大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和课程状况的实证研究
高教探索(2015年1期)2015-03-23 0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