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与审美快感

2015-05-09 04:50彭维芬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6期
关键词:审美性大学语文

摘 要:大学语文课的改革应遵循自己独特的特点,即审美性,在教学中追求:画意美、音韵美、意境美、境界美,即是: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大学语文教学终极目标是达到一种美的快感。

关键词:大学语文;审美性;追求审美快感

作者简介:彭维芬,女,1966年3月出生,瑶族,广东清远连山人,文学硕士,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2

在高职高专,要求《大学语文》改革的呼声很大,在理工科院校已经不上《大学语文》课,在一片改革的声音中,似乎不彻底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就无法体现改革!强调与专业结合,实用至上,“做学教”三位一体化;或学习理工科院校经验,推行“项目教学法”。本人认为,这样的改革有点矫枉过正了,改革应抓住文艺的特色,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方可摆脱“东施效颦”之嫌。“文”是“艺”的内涵和根基,“艺术”的哲学即是美学,所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品位是艺术院校的教学核心任务和最终目标。在此,本人从审美鉴赏的微观的角度,论述大学语文课与文艺职业院校的特色教育的关系。

文艺类院校是一所培养“文艺”类特色人才的高职高校,有别于理工科院校。理工科是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文艺类院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鉴赏力为主。这种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但在优化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有较高的前瞻意识,不能只重视技能提高而忽略了内涵的熏陶,没有丰厚的文学积淀,学生就可能是“有技术”而“没文化”的空壳,或是“没有灵魂”的花瓶、道具,文艺学院也就有愧于“文艺”这一称号。《大学语文》即是语言文学,它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属于艺术中的一种,具有“文学性”、“趣味性”、“抒情性”、“审美性”,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特点与规律,也同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你不能因为要与实用的专业相结合,把一篇篇美文换成产品说明书那样的文章,也不能都改成学习有实用价值的事务语体的应用文!大学语文与应用文是不同用途的两种语体,大学语文是具有审美性的特性。

《大学语文》对更好地培育“文艺”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增强人文知识教育,提高文学品位、审美情趣和阅读欣赏能力、写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意义重大。自古“文学”与“艺术”是一家,《大学语文》是与“文艺”类学生的专业学习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一体”。诗、词、曲、小说等,结合音乐系、舞蹈系、影视系的专业的,“诗歌舞”一家,因为“诗、词”即是歌词;而“诗书画印”也是同源。因而文学与艺术是一家,不能废“文”而学“艺”。同时,大学语文的教学也应该以使学生领略其“语言美”、“意境美”,沉浸在美的情景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为目的教学,让学生始终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式的阅读和品味。

“文艺”类学生比较喜欢直观的、富有情感煽动力的教学模式,同时比较活跃,有较强的课堂参与欲望。因此,大学语文课应当让学生始终沉浸在美的意境中,在诗情画意中品味其美的语言、美的情景、美的氛围、美的情操,教学就应“投其所好”,让学生感受“如沐春风”的快意,让大学语文课充满美感。正如李泽厚说:“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审美的而非宗教的(审美有不同层次,最普遍的是悦耳悦目,其上是悦心悦意,最上是悦志悦神。悦耳悦目不等于快感,悦志悦神也不同于宗教神秘经验)。”[1]

A.音韵美:找一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诗朗诵、歌曲、音乐等,让学生在美的音韵中得到熏陶,同时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了解诗与歌的密切关系。从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起,“诗”与“歌”是一体的诗歌,诗是可歌的,词更是“配乐可歌”的歌词,所以,诗、词、曲部分,要让学生边学边听边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诗词曲。所以,课件要配上诗朗诵、歌曲、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图画”,音乐能直抵人的灵魂,刘勰《文心雕龙》,讲文艺创作的一些基本特征时突出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如“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汉《毛诗序》)⑵。如讲到《蒹葭》时,放一首《在水一方》的歌,“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此时,学生的思维立刻穿越回古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当讲李煜的词《浪淘沙》,先听一曲邓丽君的《虞美人》,对比李煜的“一代词帝”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坎坷人生,读懂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沉重,听到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一声长长喟叹!读着一首首韵味无穷的诗词,唱出其古曲的幽幽情怀,的确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绵绵悠远情调,激发写一首歌的冲动。难怪孔夫子闻《韶》乐,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就是最普遍的“悦耳”。

B.画意美:文艺类学生爱美,对美的东西要求较高,美的服装、美的发型、美的风景等等,都是他们的至爱。因此上课课件就要图文并茂,富有变化的色彩、字体、图画,让学生体会到“诗中画,画中诗”。正如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先生所说“景语即是情语”,这也是中国古代美学观“移情说”的传统审美习惯。

如讲到王维诗《鸟鸣涧》,配上一幅“笔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一轮圆月落下幽幽的影子,鸟儿盘旋飞翔在深幽的清涧”的图画,蕴藏悠远的情思,余味无穷。让学生透过这幅画面,领略王维充满了生命的活跃与心灵的真趣:“空之寂”——诗境、画境和禅境互为渗透。“空中有色,寂中有响”——追求一种清丽悠远,含蓄空灵的意境美。正如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⑷(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从“人闲桂花落”品出其“心之静”;“夜静春山空”品出其“心之净”, 品出王维诗是一种静谧闲适超尘决俗的意境,常含佛理。“不用禅语,时得禅理”。⑶让学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中,在诗中找到画,那一句句美丽的诗幻化成一幅幅幽美的画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学诗词中悟到其的语言美、意境美,这就是“悦目”。

C.意境美:即是在美的心境中营造美的环境、氛围,同样在美的环境、氛围中,升华美的情感。中国传统美学讲究“情景交融”,也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意境美”是声音、语言、情感、环境等各种因素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大学语文课尤其追求一种“人与境谐”的氛围。首先,须有让人“如坐春风”的氛围、意境。如边放一首《春江花月夜》曲作背景音乐,边深情地朗读诗词,营造一种如诗如歌的意境,闭上眼,用心去聆听美妙的诗文。仿佛看到“江潮无垠,月随潮升,江波滟滟,花林似霰。江天一色,一尘不染。一轮皎皎孤月,洒下冷冷清辉”。在“春江秋月夜”中,那一幅幅美景如在眼前,那“卷不去”,“拂还来”的相思之情让人销魂。同样让学生模仿戏剧人物,深入角色,沉浸在故事中,达到庄子所说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如让他们看悲剧《雷雨》,让他们分角色扮演剧中人“周朴园”、“繁漪”、“鲁侍萍”、“四风”、“周萍”、“周冲”等,这场悲剧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学生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尤其是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不期而遇的那场戏的对白:当周朴园认出眼前这个已经老得认不出的老妇人就是三十年前被他遗弃而又念念不忘的年轻貌美的鲁侍萍时,他冲口而出的是一声责问:“你是谁?谁指使你来的?”,学生通过一场虐恋、两个家庭的毁灭,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中,不禁追问:周朴园之前那些为纪念鲁侍萍而把屋子按她生前的样子摆设,连她坐月子受了风寒关窗的习惯也保留,那么她与周朴园再度重逢,是否过去的爱可以重来?还是昔日之情已覆水难收,周朴园的伪善只是做给别人看的?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思考剧中人的感情、性格及其悲剧产生的缘由?这就是其上的“悦心悦意”。

大学语文科是一门很有挑战性的课程,别的科目是把学生不懂的东西教会他们就是目标达到了,而大学语文除了古文学生难懂,其它的只要识字都看得懂,可要讲得学生爱听、想听,听得美,并沉醉其中,那可是需要大智慧的!通过大学语文课让他们学习精品经典课文,尤其美的诗词曲小说,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能把这些课文与文学欣赏、美学、文学史的鉴赏结合,丰富课程知识、拓展视野,通过美文的学习,让他们了解中华语言的精美绝伦所在。使学生的知识大门打开,展示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文学画卷,用这启发学生打开艺术审美这扇窗。文学与艺术合为一体,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美、发现美、鉴赏美。

D.境界美:蔡元培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渐消沮者也。”⑸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应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快感”。著名散文家三毛说过:“女孩读大学是为了培养气质”。在善美教育中,能潜移默化地熏陶、培养一个人的气质,而气质则是一个人的内涵的外化。这都说明了“美”的净化教育功能。当学生看了百年历演不衰的悲剧《雷雨》时,剧中人疯的疯,死的死,最后剩下崩溃、孤独的老人周朴园和鲁侍萍时,观众唏嘘不已,扼腕长叹,不禁追问:是谁之过?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在读一部具有审美价值的悲剧作品时,常常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而激发起一种同情、怜悯、悲伤或悲愤之情。如《窦娥冤》的善良而惨遭杀害,呼唤着一种正义,才有“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血溅白绫”三桩预言显灵。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之冠,具有崇高的地位。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悲剧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悲剧正是通过毁灭的形式来造成观众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人们从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净化。人们通过欣赏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戏剧、电影等,被感动、被教育、被净化,这就是最上的“悦志悦神”。

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情景中得到美的熏陶:在美的诗中产生诗情而有画意,在美的音乐中产生创作歌曲的冲动,让文艺学校充满诗情画意,在这种氛围熏陶的学生,会充满创作的灵感,产生“艺术”之花。在“文艺”类学院应有一些诗词朗诵大赛、诗词知识大赛,兴起一股学习古诗词曲的热潮,可以让学院的文艺气氛更浓,更有助于学生审美鉴赏力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且对其专业学习增色不少,“文学”应是文艺学院的“灵魂”,是灵感的源泉,“文”与“艺”结合,文艺职业之花才会更璀璨,发出持久的芬芳,大学语文课就是一次次审美快感,在享受美的快感中完成。

参考文献:

[1]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2]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37-138页

[3](清)沈德潜著 王宏林 注﹒说诗晬语笺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5月1日版。

[4]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2月。

[5]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1983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0页。

猜你喜欢
审美性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浅析《桃花源记》的审美性体现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浅谈小学古诗词的阅读教学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美学视角下的春节联欢晚会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