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精神分析学大师迥然不同的精神世界

2015-05-09 04:50王旭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6期
关键词:无意识拉康弗洛伊德

摘 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雅克·拉康是两位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大师。前者来自奥地利,后者来自法国。前者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后者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创立了结构精神分析学。本文尝试从二者的理论渊源,对无意识、心理结构和幼儿阶段心理结构的阐释,以及对文学理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二者的理论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弗洛伊德;拉康;无意识;心理结构

作者简介:王旭(1982.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职员,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和雅克·拉康(1901-1981)是世界公认的精神分析学大师。前者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后者是前者的继承人和发展者。因此,二人的理论必然有相通之处。但二者的理论更多的是差别,更多的是各自的独特之处。本文尝试从二者理论的差别入手,对二者的理论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理论渊源

弗洛伊德的理论借鉴了变态心理学、唯意志主义哲学及能量守恒定律。18、19世纪的精神病医生习惯从生理机制障碍解释精神病。随着医生们临床经验的积累,心理机制障碍进入了研究者的视线,变态心理学由此产生。维也纳的医生布鲁尔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对弗洛伊德的影响比较大。另外,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时正值书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广泛流传,唯意志主义挑战欧洲的理性主义,倡导哲学回归人的内心世界,极大地影响了弗洛伊德。之后,弗洛伊德在研究心理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能量守恒定律引入自己的理论,把人的整个机体分成肉体的生理形式和精神的心理形式,且认为他们是可以互相转化,从而提出同性本能不可分割的核心概念“力比多”。

拉康的理论除了借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外,对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海德格尔和黑格尔的哲学观給予了极高的关注。同时,他吸收了索绪尔的解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以及列维·施特劳斯的人类学思想,独创了结构精神分析学。有学者认为,他的著作,在精神分析学、语言学和人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2。

二、二者对无意识的理解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无意识、下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其中无意识是最下层的,是主体本能的欲望,往往不被道德和法律容许。一个正常的人往往都会压抑自己的无意识。下意识充当“检察官”的职能,监管无意识。而意识则是最高层次的,臣服于现实,统一人的本能和社会。因此,对于弗洛伊德而言,无意识是主体的精神活动过程,是一种被压抑的生物力量和机能。

拉康认为,无意识不应当只是主体的精神活动,它需要通过语言才能存在。它是一种社会化、文化化的东西。拉康是从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着手考查无意识,他甚至认为,在语言产生之前,没有无意识的存在。只有人们懂得了语言与交往,才有了无意识。“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无意识是大他者的话语”是拉康的两句名言。在他看来,以梦呓、口误、失误动作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无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具有语言的结构。拉康无意识理论的提出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赞誉,把弗洛伊德的生物学理论转向了语言主体观,引导人们走向了更加复杂的精神世界,保证了人在同世界的解除中获得更大的自由。

三、二者对心理结构的划分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个机构是建立在他的无意识理论上的。其中,“本我”对应无意识,即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一种不受约束和限制的力量。“自我”对应“下意识”,代表着“理智”,代表着不盲目。“超我”对应的是意识,是三个层次中最文明的部分。它一方面对自我进行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对自我进行谴责和惩罚。只有当这三个部分互相协调时,人的心理才是健全的。

拉康把心理结构分为“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三个部分。“真实界”的英文是the real, 属于人的本能欲望,是主体自己支配不了的。它与言语无关,难以表达,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也察觉不到,类似于“本我”。拉康认为,因为很难发现,所以不应在科学研究的范畴之内。这一点就与弗洛伊德存在很大的差别。弗洛伊德对不可知的本我給予了极高的重视。如果“真实界”一旦用言语表达出来,就进入到“想象界”。想象界带有很强的个体主观性,不受现实原则支配,遵循的是视觉或者虚幻的逻辑,与社会文化环境联系,带有一定的“误认”性质。它与语言相联系,在研究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可以被揭示。象征界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实在世界的体现,是通过经验来揭示的。它是一种秩序,是支配个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它同超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同语言相联系的,通过语言同整个文化相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通过象征界,人们接触到文化环境。

四、二者对幼儿阶段心理结构的阐释

两位大师对幼儿阶段的心理结构都进行过详细的阐释,但显然角度不同,提出的理论也迥然不同。弗洛伊德从性欲的角度出发,把性欲分为嘴巴、肛门、男性生殖器崇拜和生殖四个阶段,并对应了人的不同成长阶段。第一个阶段与幼儿的哺乳期相对应,幼儿吮吸母亲乳房是人类性生活的开始阶段。第二个阶段与幼儿排泄大小便相联系,他认为,在这个阶段,儿童体会到了一种轻松感觉,并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生殖器官。第三个阶段在弗洛伊德整个理论中非常重要。相对于这个阶段,他提出了男童在三岁左右开始希望独占母亲的爱,而嫉恨父亲的“俄狄甫斯情结”,相对应的女童恋父嫉母的感情则被称之为“伊赖克缀情结”。最后一个阶段是性欲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性欲的释放或压抑会造成不同的后果,即常态的发展和性、心理变态。

同时,弗洛伊德也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即“力比多”。他认为,这是一种性本能,与饥饿一样,是一种力量本能。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其它许多欲望的源泉,同时也是动力。

拉康在分析幼儿阶段心理结构的时候,提出了非常著名的“镜像理论”。他认为,婴儿在6-18个月时对身体和情感的认识还非常混乱,然后在镜子中突然发现了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形象,就获得了一个“实体自身”的概念,于是在语言没有形成时就获得了一个主体概念,同时对自己长大后会成为的形象也有了初步的想象。镜像阶段过后,儿童才向俄狄浦斯阶段发展。对于俄狄浦斯情结,拉康没有绝对否定,而是从语言运用和符号象征方面改造和重建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提出了“阳具中心论”。他认为阳具是人欲望的源泉和动力,是一种纯象征物。

五、二者文艺思想的对比

弗洛伊德文艺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文艺本身是人类内心被压抑的无意识的表现,是这种无意识无法得到满足时的释放,这种被压抑的无意识也包括性冲动本身。文艺作品的作者们将自己内心被压抑的、无法得到满足的愿望用语言、绘画、雕塑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达到一种被满足的快感。而梦境也是人们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因此,文艺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作者的一种白日梦,是人的一种幻想。艺术家利用艺术作品宣泄自己的幻想和白日梦,读者则利用艺术作品在一种毫无罪恶的感觉中欣赏自己的白日梦。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总体而言,在弗洛伊德看来,文艺就是人的动物本能的衍生物。

拉康虽然对文学也颇为感兴趣,但他的理论中直接论述文艺的理论不多。我们可以从他的《关于<被窃的信>的研讨会》和《欲望和对<哈姆雷特>中的欲望的阐释》中略窥他的文艺思想。拉康认为,人的无意识是与语言文化相关的,因此,语言和话语修辞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关注文艺作品的同时,需要关注社会语言和文化现象。同时,他提出了“他者”这个概念,他认为,只有有了“他者”,主体才有了认识自我的机会。也就是说,文艺研究应注重“相异性”,这就消解了文艺研究中的中心论和解构主义,为文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小结:

本文只是从二人理论的差异对二人的精神世界做一个非常浅显的尝试性比较。总体而言,二者的差别是,弗洛伊德倾向于从生物学和决定论的角度在生物学和心理学范围内阐释精神分析学,而拉康则是从语言结构学出发,在文化和语言范围内关注精神分析学。

参考文献:

[1]何仲生,余凤高.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2]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宋继凯.尼采,弗洛伊德,萨特[M].大连海运出版社,1988.

[4]黄美来.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述评[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5]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绍刚等译,九洲出版社,2003.

[6]里卡多·奥斯本.弗洛伊德入门[M].幕伟译,东方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无意识拉康弗洛伊德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浅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的“群体心理”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改变生活”的另类方式:论超现实主义的文学观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心理学启动技术对心理干预的启发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