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敏
(扬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研究性教学在“服装材料学”课程中的实践
季 敏
(扬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促进了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服装材料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进行教学理念、课程方案设计、评价体系、硬件设施和政策措施等多方面的探索,从而真正实施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
服装材料学;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
2005年1月,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所提到的研究性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1]。2014年,我校(扬州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被选为研究性教学试点专业,要求2014级新生班级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全部按研究性教学模式开展。即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注重挖掘学生作为创新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新事物,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寻找重要的突破口。
笔者从事“服装材料学”教学工作多年。一直以来,“服装材料学”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为数不多的理论课之一,通常在大一年级开设,基本内容包括纺织纤维、纱线、机织物、针织物、服装面料性能特点、裘皮与皮革、服装辅料及服装的保养等。在过去的教学中,这门课程都是在教室中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开展,无形中拉开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且每次3节课连上,不仅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他们习惯了技法类课程(服装画技法、三大构成、服饰图案等)轻松的授课节奏,一下子就会被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浇灭学习兴趣。即使教师讲得再生动,遇上再优秀的学生,也不能完全保证3节课都是情绪饱满地认真听课、将所有的知识点记忆于心。所以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设计类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经过 “服装材料学”研究性教学的实践,笔者深切感受到,要使研究性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条件、制度等多方面条件的整合。课程教学质量不仅在于教师认真准备好教学方案,还在于学生的充分配合、考核体系的完善,以及教学条件的有力保障。笔者进行了一学期“服装材料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体会颇多。
1. 前期开展学生动员工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学生刚入校,本专业就请相关教师为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并着重提出在2014级学生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意义,组织学生了解研究性教学的内涵,让学生了解人才培养模式在发生变化,大学授课不再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让学生从中学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较快地适应研究性教学。笔者在“服装材料学”授课过程中,以“问题”为主线来建构教学内容。服装是人们每天都会接触的事物,可以拿人们的常识来向学生提问。例如,上第一次课时笔者会问学生:“你知道你今天穿的是什么材质的服装?”“你穿的这件衣服的舒适度如何?” “你了解你今天所穿服装的价格吗?”以这样的提问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并从简单的问题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问题越来越专业化,难度也越来越大。例如讲服装面料性能特点这一章时,先让学生搜集织物若干,通过笔者的启发引导,学生以观察织物表面特征和网络查询等方式,判断各类织物的名称、织物风格与用途等。
当然,研究性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课堂问题探讨式只是最简单的一种。课内外结合专题研讨式、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外自主探究式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而这些教学方式的组织开展,多数要求学生自主、自觉、高效地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2. 优化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要上好研究性教学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实践背景,了解课程理论与教学规律,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素质。 “服装材料学”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基础理论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用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资料替代枯燥乏味的文字介绍。例如,讲解棉、麻、毛、丝纤维材料性质时,将生活中的着装体会与纤维在显微镜下的照片结合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为什么棉柔软、麻粗糙,毛不能水洗、丝不能暴晒,这样的授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有效利用课堂与课后时间,要求学生对一些选题进行研讨,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服装材料学”在授课之初拟定好课程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在保证一定量的理论课时授课基础上,将参与式、互动式、研讨式教学一并融入课堂。具体操作方法是将该班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几个课题研究小组,以3~4人一组为宜,组长由小组成员推选产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课题时合理进行分工,工作大致分为前期资料的收集整理、PPT制作、最终的展示发言,并依次轮换,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锻炼。例如,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每个小组收集一款当季流行面料,通过制作PPT,展示采购地点、价格、面料风格及适用的服装款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台发言,讲述其购买时的心得体会及对面料的认知。
表1 “服装材料学”课程设计方案
通过每一组的展示,学生对多种面料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从价格、手感到适合开发的服装款式等方面都有了具象的感性认识。对于大一学生而言,很多人是头一回接触面料市场,多个小组的面料在购买价格上都存在较大的偏差,这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师看来,多个小组购买面料的费用都偏高。通过这次小组研讨性活动,笔者深深感到这样的教学方式比教师单纯地讲解理论文本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小组之间的交流、评价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3. 考核体系的合理完善
以前“服装材料学”课程的考核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组合形式认定,平时成绩多由任课教师按出勤率及少量的书面作业酌情考量。这种方式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学习成绩的确定将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控制在30%,平时成绩和自主学习考核的成绩占70%。每次教师布置的研讨课题,小组成员汇报后当场由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打分,打分依据为分析能力、阐述能力、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等,最终计算出每次小组汇报的平均分。该分数即为本组3~4名学生本次课题研究的平均分,然后由组长根据组员的实际工作量给每位小组成员打出合理的分数,上交教师。这样的研讨汇报一般会安排3~4次,每次都按同样的方法统计,最终由教师计算出班级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
改革后的成绩计算方式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实践及讨论活动,而且多角度、综合性的考评方式激励学生不仅要善于口头表达,而且要善于制作PPT,表达出对于课题的认知与总结,这对于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4. 教学条件的有力保障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教师及学生的要求很高,在很大程度还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提供充足的支持和服务。《扬州大学关于推进研究性教学专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规定,教师第一次开设研究性教学课程的工作量按正常教学工作量的2倍计算,第二次按1.5倍计算,第三次按正常工作量计算。这样的教学工作量计算方式能鼓励教师积极投入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也是对先期开课教师繁重工作的一种认可。学校在教学经费上的支持力度也是很大的,设立了教学改革专项基金,学生在研究性课程教学中产生的合理的实验材料费,以及教师授课所需的教辅材料都给予全额报销。
笔者在实施“服装材料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收集资料时获得的网络资源很丰富,但是必须告诉学生对服装材料的认知不能仅局限于精美的图片,实物的观摩更有意义。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最时尚、最新颖的面料在扬州市场上还不多见,所以学生搜集的面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专门的服装材料展示室,展示的材料全由教师采购。这一设想暂时还不能实现,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慢慢建立与完善。
由于课题研讨次数的增加,一般的授课教室让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姿势和氛围都很别扭,所以开辟专门的研讨教室十分必要。在这样的专门教室中进行研讨,既能拉近小组成员之间的距离,又能让课堂活动的组织更加多元化。
(a)一般教室内的研讨活动
(b)方便开展研讨活动的桌椅
图1 一般教室内的研讨活动和专门设计的桌椅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储备,又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的要点,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在服装设计类专业中开展理论课教学,还需要任课教师继续探索。
[1] 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育,2009(10): 81-83.
季 敏(1982—),女,江苏扬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材料与服装企业管理。E-mail:zhouji4@163.com
G642.0
A
2095-3860(2015)05-04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