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网络研究

2015-05-09 05:34田依林闫广芬
大学教育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领域管理研究

□ 田依林 闫广芬 董 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难度的加大,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学者们合作解决,尤其是国际合作已成为发展大科学和解决全球化问题的主要途径[1]。一定时间内的合作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某一领域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发展速度和质量[2]。科学研究合作的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传统的对研究团队合作的研究只采用文献计量法,首先是对某一作者进行分析,然后再与团队内其他学者进行比较,以这种方法来考虑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科学研究合作进行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合著网络的主流,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国外的Newman曾对物理学、生物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合著网络进行分析与对比,指出了不同学科之间合作的差异[3]。国内学者也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合著网络的研究,但数量较少,如李纲等人对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学者之间学术合著的研究,发现了合著网络中有5个学术团体关系较为密切[4]。但鲜见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科学研究合作团队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学领域的科学合作研究日趋频繁,合著论文显著增加。对高等教育管理学领域合著论文进行社会网络分析,不仅可以反映不同地区、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合作之间的网络关系,更好地展现某一科研合作团队内部的结构,还可以发现合作团队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文拟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刊源的教育类7种期刊,跨度为2005∽2014年的有关高等教育管理领域载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NetDraw软件绘制可视化图谱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对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著论文进行系统研究,探索该领域潜在的合作研究团体的特征,分析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热点,了解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发展动态。

一、数据准备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准备

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笔者对教育类36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刊源进行了逐一分析,其遴选原则,一是,期刊必须是有关高等教育管理载文较多的;二是,影响因子较高的教育类期刊。最后选择了《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江苏高教》、《现代大学教育》等7种期刊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相当数量的合著论文发表在母本学科的学术期刊上,能够保证论文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能够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网络研究所需的大样本数据统计要求。因此,本研究选取7种期刊2005~2014年所刊载的高等教育管理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的数据下载于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通过人工检索,共得到2 950篇符合研究要求的论文,建立数据库,对十年间合著论文1 341篇进行编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方法采用可视化图谱对合著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以研究社会网络见长的一种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的是深层结构——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表面之下的一定网络模式[5]。随着以更注重人与人之间交互为特征的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方法开始被广泛地用于对关系更加复杂的网络虚拟社区中人际交流的研究[6]。目前以Web2.0为代表的社会网络软件悄然兴起,本研究借助NetDraw软件,对高等教育管理合著网络展开研究,其主要步骤是:首先,对检索的1 341篇合著论文进行处理,把Excel中的样本数据转换为Bibexcel软件可以再处理的格式;第二步,利用Bibexcel统计出高等教育管理合作研究中的高产作者,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合著作者不分前后顺序,构建合作者共现矩阵;第三步,对合作者共现矩阵,应用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分析潜在的合作者网络;第四步,分析主要合作研究团队研究的热点,构建合作研究团队研究热点问题共现矩阵,并利用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分析出近年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及主要研究机构。

二、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著论文分析

(一)合著率分析

合著率是分析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著的重要指标。合著率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研究领域合著论文篇数与论文总数的比值。2005~2014年间7种期刊所载的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论文总篇数为2 950篇,合著论文为1 341篇,平均合著率为0.45。2009、2012、2013、2014年合著率在0.5左右,2013年合著率到达0.55;其他年份都在0.4左右。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著率处于上升趋势,但处于偏低的状态。研究表明,国内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者独立研究能力较强,研究者之间合作意识较弱,合作机会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扩招及高等院校的合并,不仅使高等学校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契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多种学科存在着密切联系,如管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心理学以及方法论等。另外,随着大学科时代的发展,仅靠个人进行知识创新研究的难度大大增加,这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重要性及必然趋势。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作研究,“通过妥善的报道及不同专家的汇集,有助于博学之士了解各专业的特殊贡献、融合贯通、促进更为广泛深入的理解”[7]。因此,提升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著率,是今后促进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重要举措。

(二)高等教育管理高产合著者分析

通过Bibexcel软件处理与系统分析,2005年~2014年10年间共有3 025位作者撰写或参与撰写高等教育管理论文。撰写或参与撰写论文在4篇以上的高产作者有20位,其中表现突出的有别敦荣、沈红与谢安邦,分别撰写或参与撰写论文为25、22、16篇。

(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高等教育管理合作研究分析

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多次合作的不同作者之间组成的合作团队,可以认为他们存在着共同的研究兴趣,是这一领域研究中潜在的合作团队。为寻找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中的潜在合作团队,本文选取撰写或参与撰写不少于2篇论文的作者,进行合著网络分析,将数据转化为Bibexcel识别的格式,构建合著者共现矩阵。为清晰显示主要合著网络情况,找出潜在的合作研究团队,应用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阈值设定为3。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主要合作团队作者网络可视化图谱见图1。图1中,圆点大小表示节点的度数,即表示作者合著论文的数量,点越大表明发表的合著论文篇数越多;图1中的线表示作者之间合著论文的频次,线条越粗表明合著论文的次数越多。如此,从图1中找出主要合作团队。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当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潜在合作团队所属机构,笔者对较大的合作团队带头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图1 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著者网络可视化图谱

通过绘制合著网络可视化图谱,深层次地挖掘了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潜在的合作团队内部关系,以可视化的手段展示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1)合作团队的带头人是发文数量较多的高产作者。从图1可以发现团队带头人的节点都较大,他们不仅发文数量多,而且与团队其他作者的合作关系较多,如别敦荣、沈红、谢安邦、刘献君、张彦通、潘懋元等人。

(2)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合作团队已形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合作团队已形成,其中较大的团队有别敦荣、沈红、谢安邦、潘懋元、张彦通、刘献君、陈学飞、闵维方、胡弼成、董泽芳等带领的团队,这些合作团队不仅参与的人员多,而且合著的论文也较多。

(3)各合作团队都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和无尺度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合作团队网络规模很大,但任意两个团队成员之间却存在一个相当短的路径,说明合作团队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小世界网络特征使科研合作网络具有较高的知识整合能力[8](P30-36)。从图1还可以发现,研究者组成的合作网络中有很多团队成员作为“集散节点”存在,即团队多数成员与其中某一团队成员有着连接,使得网络呈现出聚集的集中性,这种现象表明合作团队具有无尺度特征。无尺度特征对科研合作网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知识创新速度和持续性,对少数学术权威的依赖性[8](P30-36)。

(4)多数合作团队的带头人是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从调研结果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潜在的研究合作团队的带头人多数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合作团队成员多是其带的博士生或硕士生,是一种明显的师生型合作团队。这种形式的合作团队便于科研合作的迅速展开和资源的统筹安排。因此,在导师的带领下,合作团队的科研成果丰硕,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科研中的中坚力量。

(5)高等学校已成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主力军。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较大的合作团队都集中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里。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主力军已经走在科研的前端,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科学贡献力”。而“科学贡献力”不仅体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效益,反映科研成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能,也是衡量高校科学贡献力,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重大标志[9]。有些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的研究合作团队不止一个,如厦门大学有别敦荣、潘懋元、邬大光、史秋衡等4个合作团队,华中科技大学有沈红、刘献君、许晓东、周光礼、赵炬明等5个研究合作团队,北京大学有陈学飞、闵维方等2个合作团队,湖南大学有胡弼成、龙献忠等2个合作研究团队。他们研究成果硕果累累,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创新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合作团队内部存在着高效、知识互动以及很高的知识整合效率,学术氛围活跃,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多数研究合作团队存在着小世界网络特征,可能会导致网络锁定效应,使得网络趋于闭合状态,致使与外界的知识流动出现时滞性。另外,合作团队的无尺度特征,虽然有利于科研的迅速开展和资源的有效整合,但应注意无尺度特征易导致网络脆弱性,如果主要合作者突然退出研究,会使相关研究出现短时间的衰退现象。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合作团队已经形成,但合作团队仅局限在小团体范围内。合作团队成员大都是同一个机构由硕、博导师带领下的研究团队,鲜见跨团队、跨机构的合作研究。若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合作团队长期处于封闭的、独立的小团队合作状态,很难适应当前教育国际化和大科学研究的趋势。因此,要提升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科研水平,不仅要提高个体科研能力,更要加强合作研究意识,集各学科优秀人才,自觉地实现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域、跨国界的合作研究,促进多种文化的碰撞,搭建优势知识共享平台,促进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团队研究的热点

通过对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团队研究热点的追踪,学术研究者便于及时地、准确地把握该领域研究趋势,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笔者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程序处理,构建合作团队研究热点主题共现矩阵,然后利用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为清晰可见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阈值设定为3,网络可视化图谱见图2。图中“方块”代表研究热点的节点;“圆点”代表合作团队带头人的节点。“方块”、“圆点”的大小表示节点的度数;线条的粗细表示权重,即共现频次。

图2 高等教育管理合作研究热点网络可视化图谱

通过图2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热点主体的基本特点:

(1)从图2中可以发现,表示合著的圆点与表示热点的方块节点的连接情况:一方面,多个圆结点与某一方块节点都有连接,表示多个研究合作团队对某一热点都有研究,如高校制度建设、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大学生就业等的研究;另一方面,表示合著的圆节点与多个表示研究热点的方块节点相连接,表明多个研究团队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涉猎广泛,如别敦荣、沈红、谢安邦、刘献君、董泽芳等带领的团队。这说明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已基本形成稳定的合作团队。

(2)从图2中节点的大小可以发现目前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中的热点,如: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大学治理结构、高等学校的制度建设、高等教育评价模式、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大学生就业问题及高等学校分层分类管理等。

改革开放后,战略管理理念引入我国高校。一些高等学校根据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的资源开始了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但对高校实施战略规划的制定始终存在争议,引起研究团队热切关注,认为高校应当就自身的实力、定位和目标进行反思,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来寻求核心竞争力,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而重要手段之一就要要实行差异化战略。高校要致力于突出重点学科,强化优势领域形成自身特色,包括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教师特色、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10]。有的研究团队进一步阐述,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大学建设发展的战略不仅仅要争创特色,而且要进一步建设个性化大学[11]。还有的研究团队认为,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组织应遵循的战略过程是:挖掘和利用紧迫感,丰富和发展领导联盟,构建并沟通发展愿景,完善创建过程的组织与参与,制定阶段计划并夺取胜利,让创建精神在大学文化中扎根,使大学逐渐为新思想、新行动和新成员所占领和领导。改进和提高我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组织,关键在于重塑战略组织过程并遵循其基本规律[12]。

近年来,大学治理成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团队的热门话题。学者们对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展开了讨论,认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功能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大学通过大力营造改革的舆论环境、广泛了解利益主体合理要求、完善制度设计、增强风险评估、建立保障机制等途径来实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功能[13]。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处理好大学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四种公共权力的配置与制衡关系;进一步优化由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共同参与、全委决策、民主管理六大要素构成的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关系;建立和健全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和谐发展的机制、深刻对话与平等协商的共同参与机制和公开透明的权力调控机制[14]。

制度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永恒的话题,也是合作研究团队研究热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当今,中国高等学校面临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快速变化的时代挑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以大学使命的实现为本位,以创建和谐校园为手段,全面提高学术生产力,建立起大学学术繁荣的内生机制[15]。深化我国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整体设计教师与管理人员聘任改革同步推进,将教师聘任的权力和责任赋予院系,实行教师评价制度创新。其关键是实行科学管理,从以事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重数量和效益转变为重结构和素质,从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16]。

20世纪末是世界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高等教育质量备受关注的时期。教育评价日趋成为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因此,关于高等教育评价模式倍受学者们的重视。多个合作研究团队对教育评价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好的高等教育评价模式有如下特点:第一,评价模式本身应与高等教育系统相适应,要与高等教育的传统、规模、扩张的方式等结合起来,否则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冲突;第二,模式研究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模式中好的一面,同时规避缺点,因此要对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不断改进;第三,好的评价模式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需要根据所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第四,任何政策的出台都要考虑到与模式现有制度的协调问题,模式内的制度冲突是影响模式发挥自身优势的最大因素[17]。

高校扩招、缩短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历史进展,大规模超速扩张引起的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成为合作研究团队关注的热点[18]。针对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使命和目标,追求自身的教育价值,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强自主性;高等学校应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明确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和功能,切实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作用[19]。胡弼成带领的研究团队则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主要存在三种力量,即国家权力、市场和院校自治。我国亟需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约束的市场机制,把高等教育质量的约束任务交给市场,使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真正强化质量意识,感受市场的竞争压力和自由发展的动力[20]。

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导致进入21世纪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更成为合作研究团队的研究热点。有的合作团队认为,应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需要从关系大学生创业最为迫切的方面着手,通过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完善创业融资体系增强创业资本的可获得性,通过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大学生的创业机会,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使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创业者[21]。也有的研究团队通过对一届学生的四年培养跟踪探索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包括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创新创业理论、实践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以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形成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22]。

《教育规划纲要》曾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因此,如何实现高等学校分层分类管理也成为合作研究团队研究的热点。有的研究团队认为,只有改变政府调控方式,理清政府在高校分层分类中的作用机制,改革政府调控方式,综合利用包括质量评估、项目管理、公益扶持在内的多种途径影响高校的资源配置,才有可能促进高校良好的分层分类的形式[23]。合理的高等教育分流发挥的促进社会分化和整合的功能并非教育自身能够独立完成,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都起着重要作用[24]。还有的研究团队认为,高校分类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高校职能分工与办学定位,通过政府宏观引导、协调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实现政府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分类指导与服务,推进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优化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建立多样化的,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协调发展、同类型高校之间竞争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25]。

综合而言,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团队研究的热点突出,研究深入,研究的方式侧重高等教育管理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体现了时代特征。

四、结语

本研究以CSSCI刊源的7种期刊2005~2014年间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1341篇合著载文,运用NetDraw软件绘制了可视化图谱,并进行了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近年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著率偏低;合作研究团队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和无尺度特征;合作团队的带头人都是高产作者,多数带头人为硕、博导师;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作研究团队已形成,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这表明,大学特别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的合作研究团队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力军;合作研究突出的机构有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合作研究团队研究热点突出、深入。未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作研究要拓宽视野,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合作机制,实现跨学科、跨地域、跨国界的合作研究,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本研究运用可视化图谱对期刊载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合作研究团队的网络状况和合作研究的热点。但限于数据的选取,为了增强可视化图谱的效果,本文设定阈值为3,只能从整体上反映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状况。虽然不妨碍结论的有效性,但没能全面分析社会网络的细节,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 谢彩霞.科学计量领域科学合作研究综述[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7(1):5-8.

[2] 林莉.科研论文合著网络结构域合作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3.

[3] Newman M E J.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I):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Fundanmental Results[J].Physical Review E,2001,64(1):43-49.

[4] 韩秀兰,杨宁莉.中国自然科学论文国际合著研究[J].情报科学,1999(5):543-544.

[5] 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6] 黎加厚,赵怡,王珏.网络时代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社会网络分析——以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7(8):13-17.

[7]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6

[8] 龚玉环,卜琳华.科研合作复杂网络及其创新能力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30-36.

[9] 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科学贡献力排行榜[EB/OL].http://www.cuaa.net/car/2011/13.shtml.2013-12-26.

[10] 阳荣威,胡弼成.大众化进程中大学发展的和谐竞争战略分析[J].江苏高教,2009(5):32-34.

[11] 季晓辉,等.关于大学个性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2):44-46.

[12] 黄超,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组织[J].高等教育研究,2011(8):35-42.

[13] 郭平,黄正平.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研究,2013(7):68-73.

[14] 董泽芳,岳奎.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思考与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2(1):44-50.

[15] 别敦荣,吴国娟.论大学制度的公正性[J].教育研究,2006(7):17-23.

[16] 赵曙明,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之举——深化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5(4):18-24.

[17] 赵婷婷,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8(1):38-45.

[18] 李建军,等.高等教育质量运行与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5(2):28-31.

[19] 魏红,钟秉林.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96所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文本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64-70.

[20] 胡弼成,李斌.论高等教育质量调节的市场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26-33.

[21] 辜胜祖,洪群联.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0(5):63-68.

[22] 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23] 史秋衡,冯典.转变政府调控方式 优化高校分层分类[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31-35.

[24] 董泽芳,彭拥军.实现高等教育合理分流 促进社会有效分化与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2012(8):29-33.

[25] 赵庆年,祁晓.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内涵与具体内容[J].教育研究,2013(8):48-56.

猜你喜欢
领域管理研究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2020 IT领域大事记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领域·对峙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