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愉悦数学

2015-05-08 19:28刘逢国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锣鼓数数加减法

刘逢国

头顶石臼跳舞——费了力戏又不好看,强力灌输数感,也一定不会成功。数感不是能靠传授得到培养的,是学生自己在生活中感知习得的。

用音乐元素,催生心智。幼儿对音乐特别敏感。我搬来锣鼓,教室里咚咚、当当地响起来。“击鼓数数”的游戏,既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检验分散力的程度,又唤醒学生对声响频率(次数)的听辨意识,学会主动自觉听记数字增多的准确数值。

“锣鼓比数”。教师讲清游戏规则。“教师敲几下,你多敲2下是几?多敲3下是几?少敲2下是几?”……让全班学生当裁判,考听力,辨正误。学生在击打中寻找鼓声带来的欢快心跳感,在下锤前思考还能再敲几下。那为难、迟缓、紧张的神态与机灵鬼果断、机敏、活泼的神色,呈现了“舞台”的魅力。玩中学数,快哉乐哉!

班上有几个学困生,1-5的认识和加减法,常常掉队出错。笔者编写了一首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当笔者示唱再用口琴演奏时,小孩心头乐开了花。通过十多次的反复歌唱,举手变化指头个数,眼耳口手齐动,学生兴高采烈,愉快地记住了10以内基数的组合。看来,音乐催生心智发育,还真来劲啊!

以体育活动,唤醒数理。如果说音乐中的锣鼓声响,是抽象的,飘渺易逝的,那么体育中的动态(手脚活动次数)则是具体的,可触可感的,也能放缓节奏,一下、两下,慢慢品味它的序列次数。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了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在开放式教学变数学为生活的家族——家兔宝宝中,笔者引导学生抛却了枯燥无味的计算,由手脚不停地拍跳,亲口数数来演绎这一只“小兔”。

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笔者买来2个篮球,学生在操场上列队。先每人连拍5下。可是,淘气的球儿,就像开始不听话、爱算错的小孩,在部分学生手中,瞎蹦乱跳。有的只拍了2下,笔者连忙问:“你少拍了几下?”学生看着翻滚的球儿,摸摸脑勺,迟疑地说:“3,3下。”“快补上。你行吗?”“行!”学生在拍球中运动,在运动中数数,真可谓一举两得!

为了巩固学生对数这一概念的认识,如比多少和第几个,我将扑克引申到课外游戏中,渗透归类、分类、集合、推理、统计等思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结合跳绳、队列、报数、蛙跳等体育游戏,以不同的方式,把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紧密联系起来,学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取文学趣话,愉悦数学。和幼儿打交道,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童真、童趣。笔者常常以故事、笑话、成语等幽默诙谐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童话化,调动学生的数学兴趣。

《杨红樱童话全集》中《鼹鼠妈妈讲故事(欢乐使者)》的故事,哆来咪发索拉西的反复传唱,使1-7赋予动感的声音,孩子们笑得真够天真呢!

文字题中列式,当学生把该用的数字放弃,不该用的反而选入算式时,笔者讲述《请客吃饭得罪客》的笑话。学生每次碰见小马虎分析出错,总是戏谑道:“该来的没来,不该来的来了。快把这个灰太狼赶走!”教室里一阵善意的责备。

带数字的成语,也闪亮登场。“一心一意、接二连三、不三不四、四分五裂、五颜六色……”出现在黑板报上。

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优化“凑十”方法时,笔者既动用各色圆形磁铁学具,在自制的铁皮板上,让学生当场演示,又编选拟人化的童话,来实现学生思维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荆州市沙市区西湖小学)

责任编辑 林云志endprint

猜你喜欢
锣鼓数数加减法
邵伯锣鼓小牌子
极速大搜寻·一起来数数
数数歌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加减法的由来
爱数数的兔十一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数数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