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静,佘明杰
(亳州市人民医院a.消化内科; b.普外科,安徽 亳州 236000)
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涂 静a,佘明杰b
(亳州市人民医院a.消化内科; b.普外科,安徽 亳州 236000)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禁食、禁水,持续的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2周后,检测2组患者C反应蛋白、血淀粉酶、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并进行APACHEⅡ评分。观察2组患者死亡、胰腺感染、实施手术情况、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的血淀粉酶、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和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的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和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胰腺感染及实施手术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2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给予合理的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早期肠内营养; 急性胰腺炎; 临床疗效
胰腺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其病理生理的改变能影响人体全身器官以及系统的稳态[1]。同时,胰腺与胃肠道毗邻,一旦发生炎症后会严重影响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2]。长期以来,全胃肠外营养一直作为急性胰腺炎综合治疗的标准模式应用于临床,但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近年来早期肠内营养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1.1 病例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0例,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46.89±13.15)岁。病程(37.70±17.64)d。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痛,生化检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或影像学检查提示典型胰腺炎形态改变,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将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禁食、禁水,给予持续的胃肠减压、抗感染以及生长抑制类药物对胰腺外分泌进行抑制;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入院72 h后,待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肛门排气、排便后,应用螺旋型鼻肠管,给予 5%的葡萄糖溶液约500 mL经营养管注入。注入后患者无不适,次日给予输液泵持续输注肠内营养液(瑞能营养液),用量由 500 mL·d-1逐渐递增至1 000~1 500 mL·d-1,输注速度由 20~50 mL·h-1逐渐增至 100~120 mL·h-1。
1.3 检测及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2周后,检测C反应蛋白、血淀粉酶、血清白蛋白水平,并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观察2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胰腺感染、实施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
1.4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记分0分,Balthazar CT 分级评分A级,APACHEⅡ评分0分;显效: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记分为0~2分,Balthazar CT 分级评分B级,APACHEⅡ评分≤3分;有效: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记分为>2~4分,Balthazar CT 分级评分C级,APACHEⅡ评分>3分~<8分;无效: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记分>4~6分,Balthazar CT 分级评分D级,APACHEⅡ评分≥8~9分;恶化: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记分>6分, Balthazar CT 分级评分E级,APACHEⅡ评分≥10分。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2.1 2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后生化指标和APACHEⅡ评分的比较
2组患者的血淀粉酶、C反应蛋白和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均P<0.05);观察组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和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和APACHEⅡ评分的比较
*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2.3 2组患者病死率、胰腺感染率、实施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胰腺感染率及手术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2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死亡、胰腺感染、手术率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急性胰腺炎患者由于糖原异生、蛋白质分解呈高代谢状态,所以会产生严重的营养不良状况,这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加患者的病死率[3]。因此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急性胰腺炎治疗常给予禁食、禁水以及持续的胃肠减压等措施,而能量的补给依靠肠外营养[4]。但有研究[5]发现,虽然肠外营养能缓解患者出现高代谢的需要,但长期的肠外营养可导致患者出现肠屏蔽功能受损,胰腺及胰腺周围继发感染,这也是急性胰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需求,而且通过空肠营养不会导致患者胰腺分泌增加,使患者的肠道功能不仅得到恢复,而且维持了肠道及免疫屏障功能,减少肠源性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有研究[6]表明,与胃肠外营养相比,胃肠内营养能显著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并有降低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的趋势,这说明胃肠内营养是一种更为适合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方式,并可能是代替胃肠外营养而成为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新标准。还有相关研究结果[7]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早期胃肠内营养能显著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手术干预,并有缩短住院时间的趋势,但不能明显地降低病死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和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早期胃肠内营养能更有效地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病情好转。本研究还显示,与传统的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地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由于有效地防止了并发症和手术,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大大降低。虽然由于本研究样本量有限,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可以预期,若进行更大样本的研究,将可能观察到患者病死率的下降。孙伏喜等[8]研究报道,肠内营养保证了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肠道功能正常,从而减少了患者的饥饿感,避免了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脑相和胃相分泌刺激,防止菌群移位、继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大致相同。此外,王仕迎等[9-11]亦有相似的研究报道。
综上所述,早期肠内营养不仅能提供营养支持,更重要的是能保护肠道屏蔽功能、防止肠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从而减少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1] 林浩,朱方擎,王桂良,等.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TNF-α、IL-6和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2):105-107.
[2] 王清,尹晖明.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支持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9):117-118.
[3] 金洲祥,刘海斌,王向昱,等.早期肠内营养对肥胖急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30(2):347-350.
[4] 吴攀,赖敏,刘成敏,等.SAP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常规治疗的对比观察[J].四川医学,2014,35(1):102-104.
[5] 夏瑾,杨小李,朱荣涛,等.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43(5):527-528,531.
[6] 沈绚丽,杨建锋,楼立兰.经皮穿刺腹腔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491-1493.
[7] 邢玲溪,史秋生,贾超,等.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4,11(5):429-433.
[8] 孙伏喜,冯旰珠,高天明,等.综合重症监护病房肠杆菌科细菌致血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9):684-687.
[9] 王仕迎,冯兰云,王鹏,等.超声引导经皮胰腺肿块细针穿刺250例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 2014,34(5):307-310.
[10] Karamitopoulou E,Shoni M,Theoharides T C.Increased number of non-degranulated mast cells in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but not in acute pancreatitis[J].Int J Immunopathol Pharmacol,2014,27(2):213-220.
[11] Hotoleanu C,Bheecarry K.A rare presentation of a relatively common disease: psoas abscess as a complication of chronic pancreatitis[J].Rom J Intern Med,2014,52(1):50-52.
(责任编辑:周丽萍)
2014-08-01
R576
A
1009-8194(2015)01-0015-03
10.13764/j.cnki.lcsy.2015.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