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2015-05-08 10:59李冰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0期
关键词:血型流程血液

李冰

浅谈如何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李冰

目的 探讨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方法 实施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后128例输血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 实施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前114例输血者的临床资料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输血检验流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质量控制。比较实施质量控制前后输血患者疾病感染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疾病感染发生率和医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91% VS 14.04%和2.34% VS 18.4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7.66% VS 74.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 采集标本、血型鉴定、交叉配型等环节缺一不可, 通过对各个环节实施质量控制, 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医患纠纷发生率, 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

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分析

临床抢救或急救过程中出现几率较高的症状是患者失血过多, 能够拯救患者生命的主要方式是输血。但是, 在输血过程中各个环节一旦发生质量疏忽, 会造成血液疾病传播、感染等,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增加医疗纠纷的发生[1], 因此,输血检验流程质量的优劣决定了输血质量的高低。作者通过对该院实施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以来128例输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 并将质量控制效果与实施质量控制以前的患者进行比较, 以期为临床输血检验流程实施质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12月实施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后128例输血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 均为外伤所致失血过多需进行输血抢救者, 其中男82例, 女46例,年龄17~64岁, 平均年龄(47.7±6.8)岁, 交通伤78例, 坠落伤28例, 砸伤16例, 其他6例, 妊娠史24例, 输液史10例;选择本院2012年1月~12月实施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前114例输血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73例, 女41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8.2±7.8)岁, 交通伤69例, 坠落伤25例, 砸伤15例, 其他5例, 妊娠史21例, 输液史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输血检验流程;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检验流程的基础上实施质量控制:①建立监督体系: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建立输血检验流程图、管理机构及各流程相关制度[2,3], 由分管院长、输血科主任、检验科主任、感染科主任负责监督、指导日常工作,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②提高人员素质:转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 明确任何一点失误在抢救患者生命时发生, 都可能造成患者生命的丧失;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 强化业务知识, 确保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③输血前质量控制:输血前对患者输血适应证进行详细了解, 择期手术者的最佳选择为自身输血[4];对满足输血治疗指征的患者进行预后检查;为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 输血前采集患者血液样本, 对存在乙肝、丙肝及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做好隔离后的详细记录。④严格样本采集:首先确定申请单填写完全无误后再进行样本采集, 为避免发生样本混乱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集后立即将标签牢固贴于样本试管上并做好登记, 尽快检查, 避免存放过程中发生污染、溶血、稀释等现象。⑤加强血型鉴定:输血前的常规检验项目及交叉配血的必要前提是对A、B、O型血的鉴定, 即保证输血者和受血者血型相同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确保完全相同后才可以对受血者行输血。核查检验使用的试剂是否有批准文号, 是否处于有效期内,设备定期维护, 剂量仪器定期校正[5];严格按照规程操作,血清血球比要特别留意, 蛋白异常和肝病等患者应采用洗涤红细胞法进行血型鉴定。正反定型相互验证法检验血型鉴定结果, 一旦不合应全部重新检验。由于Rh型呈多态性, 疾病或溶血性输血反应均可引起, 同时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有形成免疫性抗Rh抗体的可能性, 因此, 必须进行Rh血型检查, 为保证血型鉴定的安全性, 必须规范化定型。⑥重视交叉配血:交叉配血的作用是保证患者安全输血、发现血型鉴定中出现的疏漏和血液中的不规则抗体, 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 同时应注意:a.是否出现溶血及凝集现象, 对有输血史和妊娠史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检测;b.做好交叉配血实验后的检查与核对工作, 如:供血者与患者的样本是否混淆或污染、操作方法是否规范、结果的可信度、样品标签的准确性等。c.为明确责任, 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实验后报告单应认真填写, 保证患者和供血者的姓名、性别、妊娠史及输血史等资料准确无误后要求双方核对、签名;检验报告和血液发出前, 将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密闭封存于2~6℃冰箱内保存7 d以上, 以便及时复查, 原始资料保存10年。⑦其他:保存时间、实验时间、实验温度、血液中红细胞含量不当及不完全抗体遮断等均可使检查结果出现假阴性[6], 因此, 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应检查血液制品中红细胞数量, 根据患者年龄等情况控制检测温度及检查时间并由其他工作人员复查;为避免检查结果呈假阳性, 应了解患者的基础性疾病, 排除使用抗生素及临床疾病的影响后再交叉配血检查。

1.3 观察指标 比较实施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前后两组疾病感染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后, 疾病感染发生率和医患纠纷发生率分别为3.91%和2.34%, 明显低于实施质量控制前的14.04%和18.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后患者满意度97.66%, 显著高于实施前74.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施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前后两组观察指标比较[n(%)]

3 讨论

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的几率较高, 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 应对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进行质量控制, 保证血液的安全[7]:为免发生交叉感染应做好输血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对输血过程中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其安全意识;对受血者和献血员交叉配血结果的正确性与完整性进行核查;不得发出存在血液质量问题或疑点的血液, 并进行登记。本研究证实实施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后, 疾病感染发生率和医患纠纷发生率分别为3.91%和2.34%, 明显低于实施质量控制前的14.04%和18.42%;实施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后患者满意度97.66%, 显著高于实施前74.5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郭彤丽等[8]通过对162例输血差错分析发现, 加强输血检验各个环节的质控, 可以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对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提升有重大意义, 其结果与本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 对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可以安全有效的挽救患者的生命, 提高患者满意度。

[1] 陈兴智, 许建荣.医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及输血资质评审现状与对策.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3, 26(10):738.

[2] 李荣.血液检测模式与流程度献血者保留方式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1):123-124.

[3] 林琼林, 郑全荣, 徐晶心, 等.医院输血科加强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3):249-250.

[4] 施清蓉, 刘秀玲, 刘伟.探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合理、安全输血中的作用.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2, 30(6):586-587.

[5] 周铭, 张艳萍.如何在安全输血中实施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6):762-763.

[6] 范金波, 李海平, 刘久波.8967例手术前备血及受血者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1, 13(2):155-157.

[7] 林洪铿, 江伟梅, 周晓真, 等.献血者ELISA抗HCV筛查反应性强度与RIBA确证阳性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输血杂志, 2010, 23(8):617-619.

[8] 郭彤丽, 王晓然.医院输血环节质控之探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18):2159-216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0.200

2014-11-27]

461000 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输血科

猜你喜欢
血型流程血液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多彩血液大揭秘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析OGSA-DAI工作流程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与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效果观察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血液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