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刚,邱 晨,纪学颖,吴 敏,潘 鑫
灾难应急院前医疗急救队伍建设探讨
陈志刚1,2,邱 晨1,2,纪学颖1,2,吴 敏1,2,潘 鑫1,2
在面对灾难时以“120”为代表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者常常参与各项医疗救援。笔者从“120”队伍灾难应急的任务与目标出发,结合“120”队伍发展中的困境,提出加强其队伍建设的措施,以提高“120”救治水平。
灾难;院前医疗急救;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难频发,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09甲型流感(H1N1)、2013年又出现H7N9型禽流感及四川雅安地震。在自然灾难频发的同时,各种人为社会灾难事件也时有发生。一方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民众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20”急救中心急救人员是灾难应急中的主要救援力量[1-3],在突发灾难事件的巨大挑战面前,如何提高医疗救援队伍的医疗救治效率,高效应对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减少灾难给民众带来的健康危害,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
灾难是一种超过受影响地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应对灾难的灾难医学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危险性、拣选性、紧迫性等特点。灾难事故发生后,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工作人员常常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其应急救援任务包括评估现场、检伤分类、呼叫后援、信息报送、组织协调等,体现出院前医疗急救已成为灾难医学中一个重要环节[4]。在现场,急救人员需:(1)快速检伤,对所有伤病员按START法或其他方法进行快速检伤分类,确定病情轻重缓急与相应救治措施;(2)应急处置,需依据伤情实施紧急医疗救治,以稳定伤情,防止并发症,具体包括通畅呼吸道、对外出血的初步有效止血与包扎、骨折固定、现场心肺复苏和高级生命支持等;(3)分类后送,将应急处置后的伤病员分类搬运到急救车内,实施安全监护后送。在转送过程中需注意再次评估伤情,并做好与院内的无缝链接工作,确保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由于灾难救援的现场条件艰苦,“120”队伍在实施救援时需要牢记“快速”与“安全”的要求[4],快速处理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在基本稳定伤病员的生命体征后,迅速转移至医院进一步实施治疗。
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应急医疗救援组织建设,也加大了“120”应急医疗救援队伍的资金投入,做了物资应急准备,并建立了一些有效应对灾难事件的预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 “120”医疗救援队伍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120”医疗救援人员在配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历层次偏低。受工作性质和职业前景等方面影响,我国医学院校培养出的本、硕毕业生不愿意加入到“120”队伍中来,而且此类现象呈现不良趋势。(2)职称结构不合理。由于职称考试无对口专业,使得兼考其他专业成为必然选择,但也成为一道“拦路虎”,造成高职称人员缺乏、专业救援的知识不足。(3)专业构成欠合理。灾难医学的综合性决定了开展灾难医学救援需要多方面的知识[10]。灾难医学除涉及临床医学学科,还需要管理、信息、人文等方面的知识,而现阶段“120”队伍中的医师必须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已很难适应当下突发灾难事件的救援工作的实际需求。“120”队伍急需补充具有现代公共卫生管理思想和技能的高水平、高素质专业人才。(4)培训机制尚未规范化、常规化。“120”队伍中的急救人员绝大多数没有参加过各种灾难医疗救援规范化培训,不能及时更新旧知识、旧观念、旧技能,难以适应突发灾难事件的实际需求。
2.2 院前医疗急救指导规范不完备 我国目前已针对灾难医学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三七分”发展理念[6],且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但针对“120”队伍在灾难救援中的资格和使命仍然缺少具体认证标准、职业培训标准等。虽然为了应对各类突发灾难事件制定了政府及其部门、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且经受了一些灾难的检验,但是对相应的责任、救援队伍工作的规范,尚没有在法律层面进行规定[7]。这些可能会造成在遭遇重大突发灾难事件时,因无规范可依导致救援混乱,影响医疗救援队伍顺利开展工作。
2.3 配套的科研论证不充分 一支好的队伍在职能活动中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而优秀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需要提炼和总结。如今发表的文献中还鲜见专门的科研论证,往往只是对某次救援做回顾性分析,这种分析结果或许对相类似的事件或灾难有帮助,但缺少精细的分析以及综合性的考量,不能或难以在宏观上对灾难救援提出普适性、建设性的意见。
2.4 队伍配置和建设标准不统一 随着灾难救援医学的发展,全国各个“120”单位硬件设施得到了加强,配置了“高大上”的急救车辆(如物资储备车、负压车等),有条件的城市甚至尝试着配置航空(直升飞机)立体运载工具。各个“120”队伍还根据条件建立了应急物资库,但为了应对灾难医学救援,应该如何建制和配备并没有统一标准。更多的是根据经验或按照灾难发生时的紧急要求进行临时调配,缺少系统性、科学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灾难救援“常备、及时”的需要。
2.5 资金投入与卫生应急装备不足够 资金不足造成物资储备、应急装备不够,进而导致救援队自我保障能力弱。以突发中毒事件为例,《突发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人员防护导则》是由卫生部发布的首个防护导则,它对不同类别中毒事件进行了危险度分级和现场分区,规定了医疗卫生应急人员的防护等级及装备要求,明确了医疗卫生人员防护培训要求。这对保障急救人员在应急救援中免受危害将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在以往的实际救援工作中只能是选配或不配。
2.6 “120”急救人员有效训练不全面 目前各地“120”急救人员往往被动地开展传染类疾病培训或演练,如针对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转送等,但此类内容较单一,缺乏灾难事件的医学救援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演练。由于必要演练的缺如造成现场组织与指挥能力不足、检伤分类等具体手段难以科学、有序、协调展开[8]。灾难医学的实践性强,医学理论与灾害救援实践需要和环境特点紧密结合[9],“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平时多学习多训练多模拟多演练,才能满足现场救援的“快速反应、合理流程、有效评估、科学后送”的基本要求,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灾难事件,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救援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除了增加政府投入、早日建立院前医疗急救规范、制定具体认证标准及职业培训标准外,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医疗救援人才储备库的建设 “120”队伍应筹措建立医疗救援人才储备库,并定期从库中抽调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演练。在灾情发生时如有特殊需要,应以人才库的信息为基础,合理配置“120”急救人员。在突发灾害医疗救援行动中,应当根据救援展开的位置、时间,救援任务特点,灾难事件的伤情规律,在人员类别、年龄结构、学历和职称层次等做出适宜的选择。突发灾害事件的应对是一项集技术与管理于一体的实践活动[11]。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卫生应急人员的专业结构包括临床医学、卫生管理学、法律学、经济学、政策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等[12]。因此,“120”管理层需要改变传统的用人理念,以灾难医学特征为基础,实际工作需要为导向,构建有生命力的“120”医疗救援队伍,提高整体灾难医疗救援效率。
3.2 强化“120”医疗救援的物资与设备管理 重大灾难发生后,“120”医疗救援队必须携带足够的救援设备开展救治工作。但“120”受条件限制难以储备大量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且医疗用品都有一定的有效期,在灾难无法预测的情况下进行大量储备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以当地高危因素为主要出发点,建立“120”相应的储备用品动态信息管理制度,并适度保持基本量,而且应与当地的应急部门建立紧急联系的预备线路,一旦发生重大灾难性伤害,可准确、迅速调用各医疗机构库存资源。
3.3 加强“120”急救人员的培训 灾难医疗救援有鲜明的特性,简单、高效、灵活、务实是其基本原则[13]。“120”急救人员是在现场参与突发灾难的医学救援,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以掌握救援理念和灾难现场的救援技术(图1),如地震救援现场需要对伤病员进行脊柱保护的救援[14]。所以,应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难医学会等专业学会负责并实施全国的灾难医学救援培训。相关学会可积极以学术交流、短训班师资培训等方式培训救援骨干力量。这些骨干可在“120”队伍内部进行专业培训,同时每年针对相关预案定期进行不同灾难的救援演练,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高效发挥“120”队伍的灾害医学救援作用。
图1 江苏省铁路交通安全事故应急医学救援演练
综上所述,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到“120”队伍自身应有充分的认识。“120”在组建灾难医疗救援队伍时应综合考虑突发灾难的特点,合理配置和加强“120”医疗救援队伍建设,确保灾难到来时高效开展灾难应急救援,为民众的健康、社会的和谐保驾护航。
[1] 陈志刚,郭 薇,孙义萍,等.镇江“5.19”化工灾害医学救援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9):786-787.
[2] 朱烈烈,潘 达,吴 钒,等.绿色通道在“7·23”温州动车事故早期急救中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2):1245-1247.
[3] 吴福荣,陶秀萍.昆山“8·2”特大爆炸事故紧急救援期三级救治分析[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8):429-432.
[4] 赵兴吉.院前急救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1):1125-1127.
[5] 王一镗.发展我国灾难医学必须遵循的若干理念[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2):1243-1244.
[6] 张新国,辛阔林,姬伟凤.灾难医学救援的难点及行动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08,1(25):115-116.
[7] 吴 敏,潘 鑫,陈志刚.试论灾害医学救援的院前急救流程设计与实施[J].灾害医学与救援,2013,2(3):172-173.
[8] 赵 炜,黎檀实,卢光明,等.发展灾难医学与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刍议[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3,24(4):319-321.
[9] 陈志刚,陆素琴,吴敏.灾难医学教学发展思路探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8):471-473.
[10] 刘 庆,郑静晨,彭碧波.援外地震救援中流动医院组织与管理[J].人民军医,2006,49(5):254.
[11] 汤 敏,杨淑香,吴秀云.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方法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7):1478-1480.
[12] 张鹭鹭,陈群平,张 义,等.卫生资源配置系统性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6):506-508.
[13] 刘亚华,侯世科,樊毫军.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汶川地震搜救现场的医疗组织与急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8):791-793.
(2014-11-28收稿 2014-12-16修回)
(责任编辑 张亚丽)
Exploration on the building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teams for responding to disasters
CHENZhigang1,2,QIUChen1,2,JIXueying1,2,WUMin1,2,andPANXin1,2.
1.DepartmentofDisasterandEmergencyMedicine,ClinicalCollegeof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212003,China; 2.DepartmentofPrehospitalEmergency,EmergencyMedicalCenterofZhenjiang,Zhenjiang212003,China
“120” emergency medical teams are often involved in disaster medical relief.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eam construction from the task and goal of “120” emergency medical teams, also combined with the dilemma in development proc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reatment level.
disaster; prehospital emergency; team building
10.13919/j.issn.2095-6274.2015.01.014
陈志刚,本科学历,主治医师,E-mail:cxc_2002@139.com
1.212003 镇江,江苏大学医学院灾难与急救医学系; 2.212003,镇江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科
R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