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腾湘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江腾湘
目的 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116例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8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记录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Epworth评分(7.01±1.67)分, 匹茨堡睡眠指数评分(2.11±1.02)分;对照组Epworth评分(10.89±2.66)分, 匹茨堡睡眠指数评分(6.86±2.09)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最长低通气时间(7.52±2.86)s, 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94.75±5.11)%;对照组治疗后最长低通气时间(40.63±5.91)s, 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87.55±3.9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疗效可靠, 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体征,纠正低氧血症, 改善睡眠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属于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之一, 患者以睡眠打鼾、反复呼吸暂停和睡眠觉醒为体征, 造成患者夜间睡眠不充分和白天嗜睡, 严重的会引发心、脑血管、肾脏以及神经认知和代谢性多器官的损伤, 严重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分为一般措施和特殊治疗, 常见的一般治疗方法包括控制体重、改变睡眠姿势等, 但是效果一般[2]。本院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116例患者均为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8例。观察组中男40例, 女18例;年龄51~88岁, 平均年龄(68.98±4.87)岁。对照组中男36例, 女22例, 年龄53~85岁, 平均年龄(69.01±4.9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标准, 使用多导联睡眠仪器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进行诊断, 每夜7 h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 或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超过5次/h。所有患者年龄在18~80岁, 均自愿参加本临床试验,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排除有先天性疾病患者, 排除有严重认知、智力障碍患者, 排除妊娠和哺乳期女性, 排除正在接受其他疾病治疗的患者, 排除合并有恶性肿瘤患者。
1.3 干预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基础治疗, 包括采取侧卧位, 戒烟限酒, 肥胖患者减肥, 同时对合并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监测胸腹运动以及口鼻气流并调节持续气道正压压力, 从4 cm H2O(1 cm H2O=0.098 kPa)逐渐增大至呼吸暂停消失和血氧饱和度超过90%, 治疗12周后观察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 采用埃普沃思(Epworth)嗜睡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 从不嗜睡记为0分, 偶尔嗜睡记为1分, 有时嗜睡记为2分, 经常嗜睡记为3分, 得分越高睡眠越差。采用匹茨堡睡眠指数对患者睡眠质量、入睡、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以及睡眠障碍进行评定, 每个成分分为0、1、2、3计分, 各个区域得分相加为总分, 总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长低通气时间和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χ-±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Epworth评分和匹茨堡睡眠指数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Epworth评分、匹茨堡睡眠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 观察组治疗后改善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最长低通气时间和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最长低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Epworth评分和匹茨堡睡眠指数评分比较( χ-±s,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最长低通气时间和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情况比较( χ-±s)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属于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 发病率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 一般以老年人群的发病率较高, 本病主要的病理生理特征是睡眠期间出现上气道的塌陷, 由于上气道的扁桃体与悬雍垂增大导致结构异常或者咽肌张力的下降造成功能异常均会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生, 当患者在睡眠时由于上气道进行性的闭合且伴有气流的完全受阻或者部分受阻, 造成患者夜间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睡眠结构的紊乱, 患者以夜间憋醒、晨起口干、白天嗜睡以及工作效率低下等体征, 随着病情的逐渐进展患者会出现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严重的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3,4]。传统的基础治疗采取减肥、改变睡眠姿势等方法效果较差, 而且起效慢,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 因此不容易被患者接受。
本院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空气泵持续的将正压空气送入到上呼吸道, 利用气体的正压对上气道支撑让软腭和咽后壁分离, 防止了吸气时气道壁出现塌陷, 此外通过胸壁和迷走神经传入与反馈作用反射性的调节上气道肌肉张力, 扩张了气道壁, 防止塌陷与阻塞, 呼气时则给予附加压力, 防止呼气末肺泡出现萎陷, 增加了功能残气量, 减少了肺脏内部分流, 改善肺脏顺应性, 能够有效的纠正低氧血症, 起到治疗作用[5,6]。此外采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以降低治疗时的平均压力, 减少了和压力相关的副反应, 提高患者顺应性, 同时可以实时监测记录患者治疗的呼吸参数、需要压力的情况以及每晚治疗的时间, 有助于分析患者治疗的效果和病情变化情况, 而且该治疗方法具有体积小、噪音低和操作方便的治疗优势[7,8]。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Epworth评分(7.01±1.67)分, 匹茨堡睡眠指数评分(2.11±1.02)分;观察组治疗后最长低通气时间(7.52±2.86)s, 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94.75±5.11)%;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说明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疗效可靠,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通气状态。
综上所述,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疗效可靠,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体征, 纠正低氧血症, 改善睡眠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1] 任蕾, 何国霞, 杜井波, 等.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与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比较.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4, 9(2):110-114.
[2] 刘长河, 许青宗, 华娜, 等.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伴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 7(18): 8160-8163.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 35(1):13-18.
[4] 林其昌, 邓朝胜, 丁海波, 等.经鼻面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压的影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 35(1):687-690.
[5] 任蕾, 杜井波, 翁秋霖, 等.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评价.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2, 7(6):429-433.
[6] 王晓红, 黄礼群, 龚琴, 等.不同时间窗及疗程的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重庆医学, 2011, 40(31):3140-3142.
[7] 凌敏, 张军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高血压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临床荟萃, 2012, 1(27):1605-1607.
[8] 李进让, 陈曦, 孙建军.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病情程度与高血压的关系.中华耳鼻喉科头颈外科杂志, 2012, 47(1):97-10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058
2014-10-17]
523843 东莞市长安医院五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