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强
(贵州省凤冈县龙泉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凤冈564200)
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科常见多发病,是指因多种因素造成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产生的非特异性炎症,临床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咯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源性心脏病[1]。笔者近年来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47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患者比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94例,均符合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中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2]: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超过3个月,且连续2年以上者。按患者纳入观察先后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组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 35~73 岁,平均(59.6±12.6)岁;病程 2~19 年,平均(8.3±4.7)年。对照组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37~74岁,平均(60.5±12.9)岁;病程 2~20 年,平均(8.7±4.8)年。经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使用氨茶碱解痉平喘,氨溴索祛痰镇咳,头孢甲肟抗感染,同时辅以吸氧。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见患者咯痰稀薄、白黏或呈泡沫状,兼见形寒肢冷者多为寒饮伏肺,治疗当解表散寒、温肺平喘,方选小青龙汤加减,方药:炙麻黄10 g、细辛5 g、干姜 10 g、半夏 10 g、五味子 10 g、白芍 10 g、杏仁 10 g、枳壳10 g、白前10 g、甘草5 g;若患者咳嗽痰多易咳出,伴头身沉重、脘腹胀满等属痰湿阻肺,治疗当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为主,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半夏 10 g、党参 15 g、陈皮 10 g、茯苓 10 g、苍术10 g、白术10 g、厚朴10 g、枇杷叶 10 g、甘草5 g;若患者痰黏难咳,伴发热气粗或喘憋,咽干喉痛等症属痰热壅肺,治疗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为主,方用清金化痰汤加减,药用:黄芩15 g、栀子10 g、知母10 g、桑白皮 10 g、瓜蒌仁 10 g、麦冬 10 g、陈皮 10 g、桔梗10 g、甘草5 g。另外见肺阴虚明显者加浙贝10 g,夹瘀者加地龙10 g、川芎10 g。中药方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适时辨证加减。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对比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的变化,并测量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FEV1/FVC。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标准如下:显效: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有效: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有所缓解;无效: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无变化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疗效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高于对照组的85.1%,经秩和检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17,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EV1和FEV1/FVC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EV1和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7 47 47 47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 118.5±361.3 1 416.6±378.7*#1 125.2±357.8 1 357.4±379.2*1 825.5±420.5 1 831.6±426.1 1 828.3±419.4 1 832.6±432.7 61.3±6.3 77.3±6.8*#61.5±6.7 74.1±7.1*
慢性支气管炎病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外因主要包括感染、抽烟、气候变化、过敏以及相关的理化因素等,而内因主要为人体的呼吸道局部防御、免疫功能下降或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表现的反复发作的咳、痰、喘,再结合肺部听诊和胸片检查使本病不难确诊。当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时,应注意让患者休息和保暖,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和改善机体的功能。临床中西医常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并联合其他药物祛痰镇咳、解痉平喘,对于病情严重者还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另外吸氧、雾化稀释气管内的分泌物也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4]。
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上属于“痰饮、肺胀”的范畴,大部分学者认为本病多由于反复感受外邪或内邪干肺,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致肺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痰浊阻遏气机所致,气逆则发为咳嗽、咳痰、喘息;久之可见肺脾气虚、肺肾气虚等[5]。本病病位在肺,属本虚标实之证,急性发作期治疗当先驱其邪,再补其虚。因此笔者分三型辨证而治,寒饮伏肺型选小青龙汤加减以解表散寒、温肺平喘,痰湿阻肺型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痰热壅肺型则用清金化痰汤加减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医常规处理的基础上,中医辨证分三型治疗进一步提高了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1]闫国友,谌艳,王兴,等.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进展及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4):613-615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49-550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2.55-58
[4]焦夏玲,吉金燕.氨溴索联合头孢呋辛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0例[J].中国药业,2010,19(23):75
[5]李晶,范亚兰.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证候诊治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957-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