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红 马少玲 彭 璟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9)
浅谈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郭亚红 马少玲 彭 璟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9)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数量一直呈现高增长趋势,严峻的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突出。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虽有其优势,但因办学时间较短,毕业生规模较小,以及社会认可度不高,其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较之一般公办高校更突出,也更复杂。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调研,对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为推动毕业生择业就业和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导向。
独立学院 毕业生 就业 心理问题
自1999年高校招生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至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727万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高校毕业生不堪重压,暴露出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因为处于二本院校与专科学院之间的尴尬位置,又受到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社会认同感的制约,其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就更为突出[1]。本文就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应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不良心理的对策,为独立学院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推动独立学院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和学校的健康发展。
1.1 职业生涯规划相对滞后,导致无规划、就业迷茫心理。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初期,对于未来工作既充满希望又充满疑虑。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独立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会有毕业后没有什么工作可做的感慨,表现出迷茫和不知所措,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所学知识难以转化为实际能力,很多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没有就业目标;二是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定位,对于自己的能力、喜好和适合的职位缺乏正确认识。由于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对滞后,学生产生了无规划的就业迷茫心理,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缺乏计划性,目标不明确,直接影响求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学生持观望和等待状态;更有甚者,对待就业消极颓废,不写简历,不参加学校的招聘会或双选会,甘心做“啃老族”,自甘堕落[2]。
1.2 对所在院校和自身缺乏信心,导致自卑、忧郁心理。
由于社会认可度低,政策不完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不少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内心深处觉得不如一本、二本的学生。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进入独立学院只为获得本科文凭,便于家长日后帮忙找工作,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另外,由于高校扩招导致的人才供求失调,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招聘会上屡屡受挫,大量的简历投出后杳无音信,即使一些学生找到了工作,岗位也不太理想,加之一些企事业单位,明确不要三本学生,独立学院毕业生由此产生了自卑、忧郁的心理,总觉得低人一等,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水平和实力,对自身缺乏信心。自卑、忧郁心理在一些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独立学院毕业生身上表现得更突出,它不仅带来精神上的抑郁、苦闷,还会阻碍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智力的发展。
1.3 缺乏主观意识和执行力,就业积极性低,导致依赖和从众心理。
近几年,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较多,从小被父母和家庭过度呵护,生活自理能力不强,依赖心理较重,缺乏主观意识和执行力,更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完全听从家长安排,就业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参加招聘会如同“打酱油”。当然,一些学生家长有更多的社会经验和人脉关系,能为自己的孩子作出正确的判断,寻找并打通就业的一些环节;但是也有些家长由于文化水平和认知层面的限制,缺乏对就业市场正确判断的能力,因而更需要学生依靠自己作出正确的分析和选择。同时,有的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从众心理,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个人兴趣和能力,一味地跟着别人走。例如,独立学院毕业生不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到北上广、沿海一线城市或外资企业、国有事业单位工作;或者在周围同学纷纷就业签约的压力下,仓促签约就业,不能达到“人职匹配”的最佳状态。
1.4 就业期望值过高,耐挫折能力差,导致心理脆弱。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的“精英化”教育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但由于受家长期望、社会评价、国家就业政策和各地工作环境的影响,学生都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薪资待遇要高,不少学生还向往到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因此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不注重人职匹配和今后的发展,而是一味地看中薪资、环境及工作性质等,求职范围变小,求职难度增大,导致不少人就业时连连受挫,严重影响了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加之“90后”不少学生,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求职过程中责任心、独立意识和应变能力不强,遇到挫折会找很多借口,比如埋怨学校名气不好,抱怨家庭背景和社会不公平等,消极逃避问题,耐挫折能力差,导致心理脆弱。
2.1 从自身出发,正确进行心理调适和评价,努力提高个人能力。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正确对待就业心理问题就要从独立学院毕业生自身着手。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惑,应积极面对困难,学会自我调适,客观地分析就业形势,正确地评价自我,学会在困难中思考、总结,既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知道自身的不足,学会悦纳自己。结合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准确定位职业目标,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选择与自身条件相匹配的求职岗位。在求职过程中,我们发现,政治面貌、学习成绩、干部经历和实习经验等对于应届本科生的就业影响显著,也就是说具有这些综合素质的毕业生比一般学生更容易就业。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而言,这种综合素质体现了毕业生的一种就业能力,也间接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结果。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如果能在学校期间,努力学习,抓住机会锻炼自己,提高个人能力,就会为毕业求职增添砝码。
2.2 从学校层面,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引导。
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心理障碍或者心理失衡的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1/4以上,心理问题在毕业生中反应尤为突出,而独立学院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更为复杂、多样。独立学院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学校应当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询中心,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求职信心,调整就业心态和求职目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竞争,为学生顺利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另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有积极作用,独立学院应重心下移,在学生入学后,以入学教育为切入点,帮助大一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稳定专业定位,建立职业思想。大二期间通过开设课程和讲座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定位。大三期间则侧重于知识的拓宽、能力的提高、创业和就业能力的增强。对于大四学生,既要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又要对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心理调试、求职技巧、简历制作等方面进行指导,推动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独立学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会资源,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产学研平台,与企事业单位长期建立联系,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就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村官考试、苏北计划、西部计划等,并充分利用考研、考公务员、出国深造以及自主创业对学生进行分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如为考研学生举办考研培训班、讲座,为公务员、出国学生提供公务员招考、出国留学等各类信息等,缓解就业心理压力,为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做好准备。
2.3 从家庭教育角度,帮助学生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高心理素质,促进有效就业。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多数为独生子女,孩子身上承载了家长的希望,也直接或间接地被家长的思想影响着。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独立学院毕业生不仅需要来自学校的帮助,而且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正确引导。因此,家校合作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树立切合实际的就业观[4]。一方面,独立学院可以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这样可以有效地把握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并以就业心理为切入点,分析其心理特征,探索毕业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树立信心,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最终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对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构建择业就业与就业心理相接轨的有效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4 从社会角度,普及并宣传毕业生享受的优惠政策,缓解就业心理压力,保障学生就业。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社会认可度低,学生在就业时被贴上了“三本”的标签,无论成绩多么优秀,能力有多强,却不能享受同等的竞争机会。如一些地方的事业单位或行业招考时明确提出不要“三本”学生,使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从社会的角度,一方面,应加强就业法规和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使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能享受到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尤其是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打通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到基层、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渠道,建立培训机制,增强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激活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自由、宽松的就业环境,从根本上缓解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舞台。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随着就业压力增加愈发严重。本文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相信通过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生能够直面就业心理问题,从容面对就业困难,从而为切实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独立学院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1]冯波.独立学院毕业班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157-159.
[2]赵刚,陈晓敏,陆莉.独立学院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0):148-149.
[3]卞素芹,刘丽梅,赵晓兰.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5):82-83.
[4]李晓宇.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20-21.
2012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项(001011120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