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会 刘李明
(江苏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贫困生就业率提升策略探讨
——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
王 会 刘李明
(江苏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本文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分析了“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成因,就这一专业中的特殊人群贫困生如何提高就业率进行了探讨。从课内来讲,要改变培养模式,加强师资引进,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提高毕业生竞争力;从课外来讲,要引导贫困生参加对口企业实习、软件技能培训及设计大赛,并构建就业扶助体系。
工业设计 贫困生 就业率
2014年10 月14日,教育部新闻办向全社会公开了《近两年各地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其中江苏省有8个专业“上榜”,笔者作为辅导员的工业设计专业也在列。对于专业里为数不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以下简称贫困生)来说,这份名单无疑让他们的就业之路更加艰难,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对辅导员老师来说是更大的挑战。
1.1 贫困生顺利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工业设计专业目前在校生195人,其中贫困生46人,占总人数的23.6%。分析他们的生源信息,不难发现这些贫困生来源相对集中,主要来自农村、城镇低收入家庭(集中在失业人口群体)和老少边穷地区。做好他们的就业工作,关系到教育公平原则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1]。
1.2 提高贫困生就业率会大幅提高该专业就业率
在对我校工业设计专业2012、2013和2014三年毕业生中未就业学生信息分析,其中贫困生占未就业毕业生总数的6成以上,个别年份达到了8成。因此,提高贫困生就业率将会大幅度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这是我们今后就业工作的攻坚方向。
1.3 提高贫困生就业率是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我校过去4年的招生计划进行分析,专业的就业率和来年的招生计划呈严格正相关关系。以我校为例,工业设计专业2011年毕业生的协议就业率在全校42个本科专业中排名倒数第一,2012年的招生计划较往年骤减20%,从历年的60人减至48人。持续倒数第一的专业将面临着间招(即每隔一到两年招生一届)或者停招的境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给该专业下达的招生计划逐年增加;三年间,每年招生规模的已经从原来的3轨制变成了4轨制。不但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全校两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之一,已在原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基础上积极申报博士点,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所以,在提高贫困生就业率会大幅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面上,笔者认为提高贫困生就业率是保证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柳冠中先生指出:“工业设计专业近几年呈现出 ‘爆发’的态势。国内设立设计专业的院校由20世纪80年代的二十来所激增到四百多所(其中江苏省36所,全国第一),每年毕业的学生由原来的几百人增加到几万人……与设计教育的‘不良性过渡’形成对照的是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处于严重失衡状态,造成我国设计业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的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2]”设计教育和设计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设计实践,造成了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持续困扰。一份2006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工业设计专业每年约有30%~40%的人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等行当,另外还有大批毕业生转向装潢和网页设计,实际从事工业设计行业的人很少[3]。所以,日前教育部新闻办向全社会公开的《近两年各地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江苏省有8个专业“榜上有名”,工业设计是其中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大环境不容乐观的基本面下,我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自招生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不高,2011年更是跌倒了全校42个本科专业中倒数第一的历史新低。除了有基本面的原因外,还存在着深刻的自身问题。
2.1 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校机工业设计专业师生比是1:24,低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标准(≤1∶18);专业教师平均年龄不超过36岁,尚无高级职称。显而易见,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知名专家、教授以及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严重匮乏。比起没有形成“雁型”的科研教学团队更无法直视的是所有专业教师均没有在企业从事一线设计工作的经历,换句话说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教学的老师。这对工业设计这一超级应用型专业是个无法回避的硬伤。
2.2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人才培养的桎梏。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一直沿袭的传统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言传身教、传道授业,学生马首是瞻、照单全收。这种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对于设计艺术的教学来说却是弊大于利。设计强调的核心是创新,是学生的思考能力,需要通过发散思维打破常规。设计虽需传承,但更重突破;当然,主动学习并不意味着无序和漫无边际,作为教师应该有收有放,使得学生的思维如“带着缰绳的野马”在设计的殿堂驰骋[4]。
2.3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根据市场调研反馈,产品设计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依然紧缺,而我们培养的一些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这说明我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市场对接性不强,企业更倾向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而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企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包括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究其原因,我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培养规格没有完全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换句话说,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当前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就业率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
2.4 毕业生缺少相关行业实习经历。
通过对各大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工业设计行业对实践经验非常重视,招聘的先决条件是拥有完整的设计作品及实地的设计经验,而这也恰恰是我校工业设计毕业生致命的短板。特别是贫困生同学,勤工俭学的途径无外乎家教、超级市场及快餐店打工,和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任何联系,这样的实习经历对顺利在设计行业内就业帮助不大。
要解决当前我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迷的问题,应该首先提高专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完善专业的就业机制及加强职业指导,从而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达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终极目标。
3.1 突出以船舶为特色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低就业率专业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招生规模大,培养模式单一,千校一面,万人同语,同质化现象严重。我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要想打破这一怪圈,必须错位竞争,彰显特色。江苏科技大学前身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在船舶方面具有深厚的底蕴,可作为工业设计借力的基础,随着船舶工业的发展,对于人员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面向船舶行业需求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可以着重在两方面进行,一是以船舶内装设计为就业渠道的培养方向,二是以游艇设计为就业渠道的培养方向。使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全省36个相同专业中突出自己的行业特色,形成错位竞争。
3.2 柔性引进校外设计师进行师资力量建设。
基于我校工业设计专业薄弱的师资力量,短期内解决师资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任务刻不容缓。我们可以从企业聘请知名设计师来校担任客座教授,讲授的内容根据学校需求,或者相互协商拟定,也可派教师和学生到对方的企业学习。这样,学校与企业在学科专业定位、人才社会需求、学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研讨,就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问题达成共识。
另外,可通过举办各种设计交流会,邀请一些知名公司(如顶点、浪尖、艾德方和嘉兰图等)的设计人员作专题讲座或报告,还可以邀请一些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总监和在工作中比较优秀的毕业生为在校生作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设计创新能力,同时解决就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3 推广工作室为基础的校内实践基地。
工作室是设计教育的一种模式,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以某个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的教师为核心,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师资团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学生通过2~3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及社会的需求,选择进入各专业工作室[5]。“导师工作室制”事实上是“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增强了专业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成立了一个教师工作室,但是对培养近200个学生的专业来说是杯水车薪。根据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长三角区域经济特点,工业设计专业应该大力发展工作室制教育模式,按照行业差异设置不同的“导师工作室”,比如数码IT设计工作室、工程机械设计工作室、家具设计工作室和船舶内饰设计工作室等。
3.4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孵化与建设。
设计行业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只有在实地的设计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尽管学校给学生安排的实习机会对学生的设计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与现实的工作环境还是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鼓励专业教师利用自己在行业的人脉,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丰富学生的实践生活,同时真正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如果我们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增加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十分有利于解决用人单位需要应用型人才与只会理论而缺乏实践的学生难以就业的矛盾[6]。
工业设计是一门技术与艺术交叉的综合型学科,有自己的完整体系。它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工业化以来的“以机器为本”和“以无限享受”为目的的弊病和缺陷,提出“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技术哲学观[7]。相应的,学校和老师在开展就业指导和扶助的育人过程中,更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做得更系统、更完善。因此,笔者认为,应构建我校工业设计专业贫困生就业的扶助体系。
4.1为贫困生找专业对口的企业勤工俭学,积累实习经验。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贫困生勤工俭学的途径无外乎家教、超级市场及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和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任何联系,这样的实习经历对顺利在设计行业内就业没有明显的帮助。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行业内人脉,为贫困生提供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勤工俭学,为低年级贫困生介绍市区内的企业,学院资助系统可以补贴每个工作日的学校到企业的往返公交车票。对高年级贫困生,可以提供一些外地(苏州、南京、上海等地)的著名设计公司,学院资助系统每月报销一次学校到企业的往返车票。帮助贫困生从那些与专业无关的勤工俭学兼职中走出来,既缓减了他们的经济压力又帮助他们积累了实习经验,可谓一举两得。
4.2 开设软件技能培训班,为获得合格证书的贫困生免单。
工业设计师的基本技能除了优秀的手绘功底之外,还应具有出色的制作模型的技术,必须掌握几种绘图软件,矢量绘图软件(如ILLUSTRATOR)和像素绘图软件(如PHOTOSHOP)。至少能够使用一种三维造型软件,高级一些的如PRO/E、ALIAS、CATIA、Ⅰ-DEAS,或层次较低些的如SOLIDWORKS。二维绘图能力方面,可以熟练使用AUTOCAD或MICROSTATION和VELLUM。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应具有从流畅的草图到细致的刻画及逼真的三维渲染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应能提供细节完备、公差尺寸精细的图稿和制作精良的模型照片。上述软件的学习到熟练运用,学生必须投入很多的时间,还要花费很多的学费,对贫困生来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学校应开设相应的培训班,对考核合格的贫困生颁发合格证书,并减免其学费,大大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减轻其经济负担。
4.3 指定教师辅导贫困生参加设计比赛,提高作品的获奖率。
工业设计行业对实践经验非常重视,招聘的先决条件是拥有完整的设计作品及实地的设计经验,因此在国内各种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将是就业竞争中一块很得力的敲门砖。学校可通过一定的手段,如资金支持、指定专业教师单独辅导等,鼓励贫困生参加设计公司、企业与设计院校联手打造的各类设计大赛,提高作品的获奖率。通过这种方式,既能锻炼贫困生理论与实践联系的能力,又能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提供方便。
4.4 在就业期阶段有针对性地资助贫困生,提高协议就业率。
在就业期阶段,为贫困生的面试准备工作提供针对性资助,比如简历制作和行头置办,到外地企业面试的往返车票报销等,减轻他们的就业经济压力。同时,加强对工业设计专业贫困生的就业礼仪、应试和面试技巧等内容的培训,并进行心理调适的指导与服务,完善就业准备工作顺利,使贫困生更具就业竞争力,提高协议就业率。
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布的《近两年各地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不但指出了相关专业在读的大学生未来就业之路的艰难,而且对这些专业的招生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名单中各专业的发展必要条件之一,没有生源妄谈发展。各专业应从提高贫困生就业率入手,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就业帮扶体系,提高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贫困生的就业率。
[1]王会.地方工科院校贫困生就业难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价值工程,2014,33(6):222-224.
[2]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J].装饰,2006(1):6-9.
[3]李宁.工业设计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初探[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17-118.
[4]张文.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估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0):104-106.
[5]郭晓燕.工作室制教育模式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就业形势的影响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2(4):276-277.
[6]侯晓鹏.提高工业设计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教学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2012(17):5-6.
[7]吴志军,那成爱,刘宗明著.工业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