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翻译研究的策略

2015-05-07 02:48陈哲敏
文教资料 2015年3期
关键词:川剧巴蜀文化

陈哲敏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川剧是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地方剧种,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2001年和2003年,国家文化部受国务院委托,两次将川剧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备选项目。2006年川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彰显出川剧这一古老剧种独特的价值与重要的地位,不愧为中国戏曲艺苑的一朵奇葩。结合川剧自身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研究,是充分发挥中国文化潜能和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具体实践,是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然而,国内对川剧翻译的研究较少,尚处在发展阶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与广阔的研究空间。例如川剧翻译的研究多集中在某几个作品上,缺乏普遍性与系统性;当前的研究也没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高度与文化 “走出去”战略高度对川剧翻译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从以下四方面提出川剧外译和文化传播的建议。

一、明确川剧翻译的目的

翻译领域中的目的论是指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翻译理论家威密尔(Hans Vermeer)提出的Skops therory,该理论强调深刻理解文本为什么被翻译,以及译文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对译者来说至关重要[1]79。因此,在进行川剧翻译之前,译者应该明确回答“为什么翻译川剧”及“川剧的译文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只有具备清楚的目的及取向的川剧译者,才能选择与川剧相符的翻译方法与策略,从而使译文达到预设的翻译目的。

川剧翻译应以盈利为目的。川剧的展现形式是以舞台表演为主,通常在剧院里售票演出。从这个角度看,川剧与电影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一部电影上映总是渴望观众去电影院观看,这样才能获取较高的收益。因此,成功的川剧和电影一样应该是有很高的票房,有较多的戏迷追捧,在各大剧院滚动上映。川剧翻译的目的是体现川剧的商业价值,尤其要着重关注川剧标题的翻译,以及剧情的简介翻译,这对海外观众决定是否买票入院观看川剧表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川剧进行译介时要以产生经济效益、吸引海外受众眼球为目的,通过川剧译本使海外观众像关注电影一样,积极主动地到剧院排队购票欣赏川剧,赢得高票房,最终才能有效缓解中国对外文化传播逆差的困境。

川剧翻译应发挥文化强省强国的作用。“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2]8。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对其进行外译最根本的作用在于通过川剧在英语国家的译介,促进世界其他语种的翻译,让全球更多的地区分享和了解深厚的中华文化,以川剧翻译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渠道,实现文化认同,以及经济和文化的双向繁荣。因此,川剧翻译人员应将川剧的翻译放入文化强省和强国的战略高度。

二、加强川剧翻译的实践

目前国内针对川剧翻译的实践并不多,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有余郑璟的《翻译目的论视阈中的川剧英译——以〈金子〉为个案研究》[3]和马艺、马勇的《文化视角下川剧英译策略研究初探——以川剧〈滚灯〉为例》[4]。川剧翻译的实践较少体现出以往对川剧的关注度较低,缺乏长期的川剧翻译专业人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的翻译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幅度提高川剧外译的数量、水平和质量。

1.充分利用西南高校广阔的英语教师和学生资源。他们长期生活在孕育川剧的土地上,对川剧的文化和精髓有着直接的体验,为川剧翻译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文化的传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川剧的翻译要以长期性和合作性的模式在高校和各川演出单位展开。高校可以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在高校中形成以川剧为代表的地域化翻译课程体系,培养相关的配套教材,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开展大量的川剧译介工作,有新的剧本诞生就有相应的高质量译文出炉。川剧翻译与高校携手,能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教学理论与方法,以及翻译理论本土化发展作贡献。

2.充分利用中国各级翻译协会自身的资源优势与职能特点。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戏曲翻译研讨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翻译的研究,川剧作为一个专题,让更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川剧外译提出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和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在寒暑假期间,翻译协会还可以作为承办单位开展川剧翻译培训班,提供川剧翻译研修平台,对相关的演出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以演员为主体的川剧翻译人员,这是加强川剧翻译实践的有效渠道。

3.发挥文化界、出版界的力量和优势。积极与海外的出版社联盟,吸引海外汉学家加入川剧翻译的工作,利用其海外的优势,实行跨境合作,有效减少川剧在海外传播的投资成本。境外的出版社更了解川剧译入国的市场、传播机制和传播流程,并确保良好的传播效果,产生更多易传播的川剧译著。

三、突出川剧翻译的特色

1.川剧翻译要突出川剧艺术美的特色。川剧对中华戏曲文化的美有着全面的体现,从演出剧目的内容、声腔、演员的举手投足、衣着服饰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虽然川剧是以喜剧演悲剧见长,但常给观众一种悲壮、凄凉之美的心理体验。美的事物更容易走进观众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川剧的翻译要以美的传递为渠道,延伸川剧传播的受众。川剧在翻译过程中要着重体现川剧剧情的结构和布局美、语言美、演员动作的姿态美、穿着打扮的装饰美。

2.川剧翻译要突出川剧独有的表演艺术形式。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有名词较多,如“变脸”、“吐火”、“滚灯”、“踢慧眼”等,中英语言之间找不到对应的词汇,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填补文化之间的语义空缺是川剧译者应关注的问题。在川剧翻译过程中译者可灵活运用增译、反译和改译等翻译策略。译者要时时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与接受效果,尽量减少译文的汉语拼音,如果译文中汉语拼音出现的频率过高,海外受众在理解上就会产生畏惧和陌生感,不利于川剧艺术的表达和实现读者文化上的认同。

3.川剧翻译要突出川剧的舞台表演性。川剧与其他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样式,兼具文学性和舞台表演性,川剧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舞台表演的制约。因此,川剧翻译和川剧创作一样,译文会受到舞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川剧的译文要尽量口语化、即时性和大众性,语言须干脆利索,郎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既要保证川剧的文学性,又要照顾到舞台表演性。

4.川剧翻译要突出川剧蕴含的巴蜀地域色彩。“地理封闭性与人文开放性兼备的生态环境,使巴蜀文化逐步形成了继承性与开放性并重的特征,既能使基本的人文精神、文化形态、民风民俗世代相传、极为传统,又能以开放的胸襟吸纳中外文明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地域文化体系”[5]5。川剧正是在这种地理条件与人文环境中下孕育而生的。川剧与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最大的区别在于,川剧有鲜明的巴蜀地域色彩,是巴蜀人民生活境遇喜怒哀乐最纯真的反映,也是巴蜀民间智慧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用巴蜀方言描写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在对其进行译介时要凸显川剧方言的幽默和机智,也要关照川剧浓郁的巴蜀生活气息和巴蜀人乐观通达的人文精神。

四、拓宽川剧翻译的范围

川剧的翻译不能局限于对川剧剧目演出时的文本进行翻译,川剧的翻译范围在广度上和纵深上也要延伸,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讨川剧的翻译,加深川剧翻译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度。

首先,川剧翻译文本可以是与川剧有关的网站信息。川剧院、川剧博物馆、中国川剧网等的中文网站都可以翻译成配套的英文网站。翻译内容包括川剧院和博物馆历史的介绍、川剧新闻、剧目梗概、作家演员介绍、演出预告、票务的购买流程和川剧论坛等。在翻译的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外剧院网页的制作,突出人性化设计,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其次,川剧翻译文本可以是与川剧有关的知识读本。可以将诸如 《川剧》、《川剧简史》、《高腔音乐与川剧》、《振兴川剧十年》、《巴蜀目连戏剧文化概论》、《川剧艺术引论》等优秀著作翻译成对应的中英文读本,供海外观众和学者购买、参阅。让国外观众和读者在文化宏观层面上了解川剧的来龙去脉,走进巴蜀文化殿堂、去观察、领悟蕴涵在川剧中的巴蜀文化精神价值。最后,川剧翻译文本可以是与川剧有关的影视剧作、音像产品的字幕,如《变脸、《金子》、《绣襦记》、《红梅记》、《死水微澜》、《欲海狂潮》等经典川剧的影片进行字幕翻译,以电影的方式输送至海外,打开国外的经济市场。

五、结语

在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进程中,川剧的翻译未收到应有的重视。明确川剧翻译的目的,加强川剧翻译实践,突出川剧翻译的特色,扩大川剧翻译的范围,有利于向世界传播推广川剧艺术,使外国人领略到璀璨的华夏文化的魅力,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创新途径。

[1]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79.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8.

[3]余郑璟.翻译目的论视阈中的川剧英译——以《金子》为个案研究[J].四川戏剧,2009(4):44-47.

[4]马艺,马勇.文化视角下川剧英译策略研究初探——以川剧《滚灯》为例[J].四川戏剧,2013(7):64-67.

[5]杜建华,王定欧.川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5.

猜你喜欢
川剧巴蜀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川剧版画传四方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