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 计算机学院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科技日新月异,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需求以及需求品味不断变化,创新性产品代表有着短的生命周期短、环境的不确定性强,以及快速的市场响应性等特性,其供应链的管理复杂程度往往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加之,供应链中的涌现行为难以预测,使得如何管理面向干扰环境的创新性产品供应链协作机制及其涌现行为成为一个急需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时装供应链为例,分别对时装供应链、干扰及干扰管理、涌现及其协同管理进行了介绍,剖析了时装供应链所面对的各种干扰情况,列出了供应链上涌现行为的原因及其的影响,简单分析了在干扰环境下供应链的涌现行为及其协同管理,并提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管理方案。
时装市场是研究者们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他们经常把研究重点放在时装的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不同人群选取时装的过程上。其中,一些研究工作目的在于发现时装的周期。早期的大部分研究意在帮助改进时装产品需求预测的工具[1]。然而,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时装市场是复杂开放式系统且呈现高水平的“混乱”。
时装产品是创新性产品的代表之一,时装供应链是由多个流行市场[2]组合而成,其管理往往复杂于功能性产品的供应链。时装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如下:
(1)产品生命周期短。产品的设计体现了产品售出时期流行元素的特征,随着产品技术的进步,产品将快速被新的产品取代,因此,产品可销售周期可能很短并随季节变化。
(2)环境不确定性强。由于是创新性产品,时装供应链很难预测,具有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以及竞争波动性等特点。
(3)快速的市场响应。创新性产品具有高附加值、价值衰退快等特点,如若上市时间延迟或者受到延误,都将使产品价值衰退甚至大量积压直至报废。
同其他供应链一样,时装供应链的也是由“原料供应商—制造商—产品营销商—消费者”的模型构成。然而,由于时装市场是复杂开放式系统且呈现高水平的“混乱”,时装产品需求很难准确预测。不同的营销模式[3]可以提供不同预测信息以及获得不同的收益。企业在选取营销模式时,需综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本文以品牌时装为例,分析其营销模式如下:
(1)直营连锁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中于总部,总部有更好的资源对市场做出分析预测。但成员的自主权小且受到诸多限制,这种模式不利于规模的快速扩张,但一旦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直营连锁模式是其必然发展之路。
(2)代理营销模式。成员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厂商与代理商的关系不够牢固,一旦有企业遇见危机,代理商会转向其他企业。
(3)特许加盟模式。特许人与受许人之间形成契约关系,这是一种双赢的商业模式,但对受许人的品牌维护能力有一定要求。
(4)SPA营销模式。即自由品牌专业零售商,其反应速度比直营连锁模式更快。
(5)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其营运成本低,回报率相对较高,满足了时间、空间的广阔性。
(6)多品牌集合店模式。通过对集合品牌的市场营销宣传,节约了单独品牌宣传的成本。同时多品牌集合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
干扰是指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它直接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并具有破坏性。
干扰管理主要针对经常性干扰事件的处理和管理,针对实际问题及干扰事件的性质,建立相应优化模型以及求解算法,为决策者在干扰事件发生后及时提出最优调整计划。近年来,干预干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干扰模型及其恢复方案求解方面。干扰模型又可分为网络模型和数学模型。
供应链的干扰主要表现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上,如:需求面的不确定、供给面的不确定、制造的不确定[4,5]。时装供应链的干扰因素除了以上因素外,还有因其复杂的特点而产生的各种因素。时装供应链所面临的干扰因素如图1所示。
若将时装划分为“原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企业—经销商—消费者”等层次,干扰因素的干扰程度可由干扰次数和干扰深度二者共同决定,同时,某一实体所受干扰程度也会给其他实体带来间接影响。
首先,假设原料供应商与生产制造商/企业之间的联系为一对多,生产制造商/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联系为一对多,经销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为多对多。即一家原料供应商可以为多家生产制造商/企业提供原材料,而一家生产制造商/企业的同一种原材料只能从同一家供应商得到;一家生产制造商/企业可以有多个产品分销商,而一家产品分销商只能销售同一家制造商的产品(即不采取多品牌集合店模式);一家分销商可以与多个顾客进行交易,而每位顾客亦可在多家分销商店购买产品,供应链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图1 干扰因素分析
图2 供应链层次结构
本文中,干扰次数代表干扰因素在各层上干扰的实体总个数,干扰深度代表干扰因素干扰的最深层次的度数。例如,若某干扰因素干扰的实体为M1和C,则干扰次数为2,干扰深度为3(供应商为第一层)。若直接干扰到M1,干扰因素一般为进购成本(价格)变动,原料供应不足抑或大量原料积压等,此时可采取的措施有:若进购成本上升,可寻找新的供应商或者增加进购批量以降低进购单价;若为原料不足,则需尽快与供应商联系进行进购;若是原料积压,则可能是生产速度慢,需要引进新的生产技术以提高生产速度。若直接干扰到C,干扰因素一般为产品销售不好,可采取的措施有:若是价格与A、B、D相差较大,则应适当调整价格,制定一个买卖双方均可接受的价位;若是分销商地址问题,则应适当宣传以增加知名度;若是销售人员服务问题,则应安排适当的员工培训,服务尽量达到以最好的服务态度为消费者服务的目标。
显然,干扰次数越多,干扰深度越大,干扰程度便会越大。由于干扰因素的不确定性,干扰次数无法控制,但可以通过从降低干扰深度来降低干扰因素的影响。例如,上述问题中,如果采取厂家直销的方式(SPA营销模式),则C与M1的干扰将在同一层出现,企业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对干扰做出反应。
此外,各实体间的干扰透明度越高,干扰越容易得到解决。例如,上述问题中,如果生产制造商/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联系为多对多(即采取多品牌集合店模式),则M1和M2可以同时得到A、B、C、D的销售情况以及他们所遇见的干扰信息,M1、M2可提出更全面的干扰管理方案。
为降低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可降低干扰深度或者提高干扰透明度,即以SPA营销模式和多品牌集合店模式为首选。
在时装供应链中,涌现了大批制造商与经销商,他们的直接目标便是提高自身的盈利额。但若想要长久地存在于整个供应链中,则需根据上下游企业的行为来调整自身行为,使自己与整个供应链步调保持一致。只有整个供应链利益达到最大,个体的利益才会长久。
下面,将通过简单的模型来阐述涌现行为中合作的重要性[6]:
沿用上文中的假设,即:原料供应商与生产制造商/企业之间的联系为一对多,生产制造商/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联系为一对多,经销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为多对多。本文以不同制造商的经销商之间的合作行为与涌现来进行详细说明。
在合作方与非合作方的个体博弈中,假设博弈方1和博弈方2在博弈中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合作(用C表示)或非合作(用D表示),博弈关系见表1其中c>d>0。
表1 博弈关系
个体博弈可以沿用到群体演化博弈中。继续采用个体博弈中的假设:如果两人都合作则收益均为c;如果一人合作另一人不合作,合作一方收益为0,不合作一方收益为d;如果两人都不合作,则两人收益均为d。
假设经销商的总数量为N,并将其分为m个组(按照所属制造商分组,即制造商的数量为m),每个组中有ni个经销商。设ni=n,即每个组的经销商数量相同。群体博弈中行为者的策略有两类:合作与不合作。用字母P来表示博弈行为总数中合作行为者所占比例,p表示在各组中合作行为者所占比例。
根据假设,组中的合作经销商的数量是np,不合作经销商的数量为n(p-1)。在一次博弈交互中,每个合作经销商能够从其他合作经销商那里得到的期望利益(利益的平均值)为
其中,c>d>0。
根据自然规律中优胜劣汰,只有获得较高收益的经销商才能长久地存在于供应链中。
假设在一次博弈交互后,新的群组规模用n*表示,则:
将在一次交互后利他行为者在群组中的比例记为p*。
根据参考文献[7]的推论,可知:
合作行为者在群体总体上所占比例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为:c>2d,即,当合作行为的预期收益大于等于不合作行为的2倍时,选择合作的经销商会增加[8]。
但是,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看(c>d),只有选择合作(C),收益才会最大。因此,为了达到整个供应链的收益最大,需要加大合作与不合作所得收益之间的差距,可以提高合作所得收益,也可以想办法降低不合作所得收益。
时装作为创新性产品,时装供应链具有产品生命周期短、环境的不确定性强、快速的市场响应等特点,因此,时装供应链的管理远比功能性供应链的管理复杂,主要表现为其具有群体涌现行为且干扰因素众多。如何管理好时装供应链主要在于怎样控制干扰因素和协调群体涌现行为。
对时装供应链进行干扰管理时,应以降低干扰因素的干扰程度为目的,可采用SPA营销模式或多品牌集合店模式以降低干扰深度或提高干扰透明度。
供应链中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行为共同构成了供应链系统的协调集合,要管理好时装供应链中的涌现行为,需要供应链中各成员的合作,以相互配合的方式达到整体收益最优的目的。
[1]李靖,张永安.基于协同学序参量概念的物流网络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1):133-136.
[2]韦艳丽.不确定条件下供应链协调管理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8):127-129.
[3]孙玲芳,翁海华.基于协同论的家电制造商与3PL协同度研究[J].物流技术,2011,30(10):17-20.
[4]占华,徐克林,朱伟,陈新城.基于蚁群算法的多单元物料路径协同布置[J].物流技术,2011,30(10):98-102.
[5]李赤林,罗延发.供应链管理协调机制模型研究[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3,(7):108-110.
[6]王蒙,田双亮.群体中合作行为的涌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25(4):68-70.
[7]张海栗,张松林,陈桂生.基于受限生成过程模型的计算涌现分析[J].计算机科学,2011,38(7):302-305.
[8]马东利.品牌服装营销模式浅析[J].中国商贸,2011,12(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