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
都江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 611800
都江堰市处于成都平原的西北部,其中山区占据54.32%,平坝占据为34.21%,丘陵占据11.47%,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域,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其中5~9月的月平均气温高于16.5℃,属于疟疾的传播高峰季节。疟疾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同时也是间日疟的流行地区,现报道如下。
所有统计治疗来自于都江堰市防疫单位的历年疫情统计资料,统计范围为1950—2012年的都江堰疟疾疫情情况。
该市抗疟工作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十年代(1950—1959),主要是调查摸底,初期防治;第二阶段为 60~70年代(1960—1978),主要是群防群治,减少发病,控制流行;第三阶段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80年代(1979—1987)主要是巩固成果,防止回升;第四阶段为90年代至今(1988—2013)主要是继续巩固成果,减少输入病例,加强疟疾的后期管理,为消除疟疾而奋斗。
从1950—2012年期间,疟疾发病人数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高峰时段的114.34%的发病率下滑到2012年0.015%,控制情况良好,见表1。
在2010—2012年3年间,血检覆盖率达到100%,发热血检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见表2。
表2 都江堰市2010—2012年发热病人血检情况统计
都江堰市疟疾防治工作的四阶段针对了现实情况展开了循序渐进的防治模式。
上世纪50年代的第一阶段抗疟工作主要集中在调查摸底,初期防治,这一阶段中,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了各级防治机构,培训防治人员。以“除四害、讲卫生、减少疾病、保护人民健康”为指导方针,认真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划”。组织全市医务人员,动员群众开展抗疟工作。重点是防治现症病人和预防性服药,积极开展以除害灭病为重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消除蚊蝇孳生场所,努力降低发病。
表1 都江堰市1950—2012年疟疾发病数及发病率(1/万)
上世纪60~70年代的第二阶段抗疟工作主要集中在群防群治,减少发病,控制流行。1960—1963年,疟疾发病再度回升,形成暴发流行,四年累计发病42 303人,年均发病率为327/万。针对这一情况,市委除害灭病领导小组领导和组织全市医务人员和干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群防群治工作,采取了以点带面,分区把关,全面培训,深入宣传的抗疟措施。首先从市级医疗单位中先后抽调12人,乡镇防疫医生28人,集中到高疟区大观镇,同该镇的医务人员一道全面开展疟疾普查普治工作。该镇党委和政府把抗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各项中心工作同时布置检查。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市上立即在全市开展了查治现症病人,预防性服药和两年内疟疾病人的抗复发治疗。4年共治疗现症病人42 073人,预防性服药212 582人,抗复发治疗37 053人。1964年中央“疟疾防治技术方案”下达后,加之氯喹、伯氨喹抗疟新药的大量供应,给本市抗疟工作增添了有力的武器。该市采用“两根治,一预防,结合灭蚊”的综合性措施。每年坚持现症病人的根治和休止期根治。1964~1967年间共根治现症病人11 279人,休根期治疗10 505人,预防性服药82 912人。
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三阶段抗疟工作主要集中在巩固成果,防止回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以来,该市进一步加强了疟疾防治工作。把重点放到巩固成果,防止回升上来。加强疾病监测,流动人口管理,防止外源传入,处理疫点等工作,为全市基本消除疟疾而奋斗。特别是1983年重庆疟疾防治工作会议以后,该市更注意以清除隐患着手,控制传染源,把疟疾消灭在发病之前。在措施上,除继续坚持“两根治,一预防,结合灭蚊”为主要内容的方法外,新开展了发热病人血检,流动人口管理,宣传普及抗疟知识等工作。
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第四阶段抗疟工作主要集中在继续巩固成果,减少输入病例,加强疟疾的后期管理,为消除疟疾而奋斗。为继续巩固成果,减少输入病例,该市的防治策略是“采取传染源监测,媒介控制,健康教育为主”。具体做法是:在全县各医疗单位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对疟疾病例,采取正规治疗、休止期根治、疫点发热病人调查、预防服药、杀虫剂灭蚊、媒介调查、宣传教育进行干预等措施。做到常规监测不放松,突发疫情处置有成效。
[1]范志成,蔡冬青,程猛,等.1951-2013年襄阳市襄州区疟疾防治策略和措施与效果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5,26(3):164-170,174.
[2]熊立,杨恒林,胡守敬,等.云南省疟疾防治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9,21(2):147-149.
[3]孙德伦,古明宏.独山县2001-2012年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8):1508-1510.
[4]吴成果,罗兴建,罗飞,等.重庆市当地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现况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12(4):472-474.
[5]张淑,邢浩杰,朱长才.我国疟疾防治资源的现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8):627-629.
[6]张敏,张建明,何洪涛,等.出国劳工疟疾防治知识宣教效果评估[J].口岸卫生控制,2010(6):37-40.
[7]连珉珉,张山鹰.健康教育在疟疾防治过程中的应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等 2012(1):22-24.
[8]黎明.实用传染病防治手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
[9]吕丽.疟疾[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11):26-27.
[10]张红卫,苏云普,赵旭东,等.2005-2009年河南省输入性恶性疟疫情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0,28(6):47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