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芝
【摘 要】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心里个性特征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按照小学作文教学规律,小学生认识和心里发展的规律,运用有效地教学手段,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经过不断地实践、琢磨、在实践,积累了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经验。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一、作文内容要生活化
生活是作文材料的源泉。学生作文首先是内容,那么内容从何而来?无疑是从生活中获取。
教过学生写作的老师,都有过这样的反映:大多数同学在写作时觉得无话可说,举笔苦思,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情况呢,就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都是老师课堂上讲解,灌输的,却不是学生自己的生活感受,想要使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就要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自己的思维去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对每一学期的作文教学内容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布置,如某一单元作文要求是描写小动物样子的,那么我们就要在这节课前十天或二十天,布置学生观察,让学生记观察日记,这样,在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他们自己观察的结果,会一一浮现于脑海,想让他们停笔都停不下来。
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时,也尽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要让学生写他不熟悉,没有经历过或没有见到过的事件,那么,是不是把学生带到生活中,让他自己去观察,去感受,学生就能写出出色的文章了呢,也不是。仅有的原始生活材料是不够的。记得在一次少先队活动结束后,我要求同学们根据活动内容和自己的感受写一篇作文,我当时以为这次活动,他们自己参与,自己经历,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来,谁知事与愿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像记流水账似的,没有侧重点,也没有自己的认识,所以有了生活经历并不等于就写出好作文来,这样在学生生活经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把生活中得来的东西进行分析、消化、去粗取真,适当地去点播学生一下,使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更深一层的认识、理解,这样,才能使生活变为作文材料,真正为学生所用。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想象的能力
在学生认识生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合理的想象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尤其在小写生作文中,看图习作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画面大多是学生所熟悉或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正确表述图意,就让学生独立去写,也可以说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这样却达不到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想象能力的目的。
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看图作文,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想象的能力,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想象问题的方法,即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有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符合小学生认识和心里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
三、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
学生永远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的主动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怎样调动起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让他们能随时地主动地细心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呢?曾经试过种种方法,如选学生“优秀作文”在班上宣读,自己写“下水文”来给学生示范等,效果都不十分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本书刊上看到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介绍,我灵机一动,此法可否应用于作文呢?我觉得试一试,再一次作文课前一个星期,我把班上平时作为中等水平的两名学生交到叫公室来,提前进行作文辅导,并要他们对班上的其他同学保密,等到作文指导课时,让他们来读,这两个学生觉得老是这样做是对他们的“偏爱”,于是写的特别认真,比平时作文强了许多,我有帮他们修改了一番,可以说是较好的小学生作文了。
等到作文指导课上我一眼就看出他们的那份得意和急不可待的样子,当指导结束后,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们班有两名同学已经把这次作文写好了,你们想听吗?”同学们相互对视,我立刻示意那两名同学读他们的作文,听完后,我装作惊喜的说:“你们写的真好,连老师都听入迷了。”并让全班同学送给他们掌声,这一下,平时作文好的同学显出来不服气,而中等水平和稍差一些的同学脸上却有了笑容,我又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你们想和他们比比吗?看谁写得更好!”结果,这次作文水平比每次都高。
以后每次作文前,我都辅导1—2名学生,又有生,也有困难生,这样既增加了作文单独辅导的机会,又调动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
四、教师修改与学生集体修改相结合
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免不了这样那样的毛病,我除了在批语中指出、面批之外,还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来修改作文。
我把毛病较典型的一篇作文,原封不动的抄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自己找毛病,大到作文层次安排,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然后自己动脑筋,找出修改的方法,学生边改我边板书,黑板上就出现了一篇修改后的作文,然后让学生把这两篇作文对照,使学生认识到修改的重要性,同时,对于改正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的毛病也起了一定的这样。
知识的海洋是无止境的,作文教学也是永远研究不完的课题,只有不断探索、不断钻研,才能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