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换物赛跑”游戏设计的分析研究和对策

2015-05-06 22:33:53龚朝晖张怡梅
体育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游戏

龚朝晖 张怡梅

摘 要:研究发现,“4圈3球”换物赛跑接力游戏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换物顺序(方法)较多,比赛中学生来不及精确选择最合理的;每一种换物顺序对应的跑动距离并非完全相同,有些相差12或18米;3米的圈间距过小,达不到锻炼学生位移速度的目的。笔者将其改为5~8米间距的“3圈2球”形式,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关键词:换物赛跑;接力;游戏;速度素质;位移速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3-0072-02

一、游戏设计的缺陷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采用一种叫“换球赛跑”的接力游戏来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速度等身体素质和合作与创新精神。游戏方法:学生面对纵向等间距3米“一”字排开的四个圈,其中三个圈中各放置一个球。要求各组第一名学生听信号出发后,将本组每个球分别移动到空圈中一次,然后绕过折返点(或不绕过)跑回起点线处与下一名同学击掌后继续游戏,直到本组最后一名同学完成任务返回起点为止,比赛哪一组用时最短为胜(图1)。

本文认为,该游戏设计存在部分缺陷,针对设计不足,提出了改进意见,愿与同行商榷。

1.换球顺序方法过多无法合理选择

从图1可以看到,实心球有4种码放布局,即便教师在游戏开始前将各组的实心球码放成相同的布局,但是可供学生换球的顺序就有6种组合之多。由于各组第一名学生选用的换球顺序很可能不同,结果会使各组下一名学生面对不同的实心球布局,而每一种新布局对应着另外6种换球顺序组合……所以,学生在紧张激烈的游戏比赛过程中,要想从6种换球顺序组合中选出一种更省时、合理、有效的方法,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表1)。由于可供选择的方法太多,同伴之间很难达成共识,正在游戏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也只能跟着感觉走,根本无暇充分思考并做出准确判断。其实,在6选1时,选定第一个要移动的球很关键,无论对与错(后文将会详细论述),一旦选定了第一个要移动的球之后,剩下的移动方法就只有2选1,相对来说更容易判断。笔者认为,该游戏只能有限度地达成“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的游戏目的。

2.每一种换物顺序对应的跑动距离并不完全相同

若游戏按照无折返点的单向接力进行比赛,由于每个人选择的换球顺序不同,某个学生跑动距离可能是48米,而另一个学生可能只需跑36米,两者事实上相差12米;若游戏按照有折返点的单向接力进行比赛,也可能由于换球顺序的不同,某两个学生跑动的距离还是会相差12米;若游戏按照迎面接力的形式进行比赛,同样由于学生选择换球顺序的不同,学生跑动的距离差能达到18米。事实上,四种实心球的布局,对应着24种换球组合方法。选择它们中的任意一种方法,所对应的跑动距离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选择最合理的那个方法确实很不容易,所以,从公平比赛的角度来看,这种“4圈3球”的换物赛跑接力游戏在设计上存在较大缺陷。

二、对该游戏设计的改进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作如下改进:

1.将“4圈3球”改为“3圈2球”换物接力(表2)

除了无折返点的单向接力游戏方式有失公平而不宜采用之外,无论采用有折返点的往返接力,还是迎面接力,选择哪一种移动球的方法,跑动距离都是相同的,这就能确保游戏比赛的公平性。采用有折返点的迎面接力,先过折返点还是后过折返点,可以根据游戏目的需要灵活调整,如培养学生无负荷的起动加速能力或有负荷的起动冲刺能力等。

2.扩大间距发展学生位移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按其运动的表现可分为运动时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反应能力的反应速度,快速完成动作能力的动作速度和快速通过一定距离能力的周期性运动位移速度。三者之间在内部机制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反应速度着重表现在神经活动方面,而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则着重表现在肌肉活动方面,二者的主要特点都是通过肌肉系统最大限度的快速活动形式,在最短的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因而,在进行有折返点游戏时,每个游戏者都要跑一个完整的游戏,如果将间距从3米增加到5~8米,那么,学生完成一次加速跑或最后冲刺的距离就可以达到20~32米。从速度素质的定义可知,这种改变不仅对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有一定的锻炼价值,还提高了对学生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的锻炼。

猜你喜欢
游戏
做游戏
夜间游戏
游戏
送信游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飞碟探索(2016年11期)2016-11-14 19:34:47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小学科学(2015年7期)2015-07-29 22:29:00
第八章 直接逃出游戏
小学科学(2015年6期)2015-07-01 14:30:14
游戏五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