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宫崎骏是日本的动画大师,他的动画电影常以细腻的情感、精致的画面、优美的情节见长。偶尔,会有些孩童式的忧伤,和非孩童式的对于现代文明的忧患。这一切都使得他的作品显出一种深邃的清澈来。但《千与千寻》《红猪》之类的,有些情调着实有些阴暗。我最喜欢的还是《龙猫》《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悬崖上的金鱼姬》一类的,十分温馨、俏皮,充满了诗意。我尤其喜欢这些电影里对植物的刻画,每一种植物,几乎都是一种童年情味的象征。
《龙猫》里面最多植物形象。影片一开头,小月、小梅姐妹俩随爸爸搬迁到乡间居住,小卡车在碧绿的田间一路疾驰,无际的绿野煞是好看,就此展开了乡村植物的长长画卷。里面先后出现了许多我认识或者喜爱的植物。竹子,是一缕夕阳穿透竹林,照出翠绿与金黄的层次;鸢尾花,紫蓝与明黄两色,点缀了乡间破败的木屋;向日葵,在夕阳和浮云的衬托下,显得明媚极了……此外还有翠蓝的鸭跖草、优雅的车前草、摇曳的铃兰、清新的紫苏、明艳的蓟……每一株植物都是儿时心中的一首歌谣!
其中有几种令我十分怀念。记得以前旧居前面,春夏时分的水杉林底下,长满了那种翠蓝的野花。我觉得那种蓝色蓝得简直湿翠欲滴。跟波斯婆婆纳花的那种蓝色相比,这种植物开的花更加幽静、神秘。但一直不知道它的名称。有一次读沈从文的散文,意外发现了“鸭跖草”这个名字以及相关的描述,一下子令我联想起那种小花,百度了一下,果然不错。还有车前草,那是极普遍的草,似乎有许多功能,止血、清热等。读书时,我一个十分喜欢看动画的舍友跟我讲:车前草真是一种特别有童话意趣的植物,尤其是中间的那根茎,看上去真是优雅。当时我听了还有些愕然。可是当我看到《龙猫》里的场景:那最小的一只龙猫,就是搬运橡果子、会隐身的那只,发现小梅看到了它,慌慌张张、一步一回头地穿过那茂盛的车前草丛,钻进了树林。车前草在龙猫娇小身形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硕大。宽阔的叶子以一种从容之姿向四面展开,中间一根花茎挺拔地向上伸展,的确是优雅极了。《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里面也对植物有特别描写。小人阿莉埃蒂第一次跑到野外去,兴奋地采了一些紫苏的叶子,扛回去之后插在有水的玻璃瓶子里,把那极普通的紫苏叶子描画得很是矜贵,整个画面似乎都散发着植物的香气。
对植物与动物作生动的描写,似乎是童话创作的一个传统。国外许多童话故事的背景都设置在森林里,中国的童话作家们也写了许多有关动物、植物的故事。我觉得童话作家对小动物的描写,暗含了对人的描写,动物几乎都是拟人化的。在小孩子的眼睛里,所有的动物都是通人性的,从那些猫、狗、鼹鼠、猴子、狮子、兔子的眼睛里,孩子看到的是与自己相似的灵魂。前阵子很火爆的电影,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中,主人公的父亲就对他说:“老虎的眼睛里折射的是你自己。”那是典型的孩童的视角。童话里的植物,则一律蓬勃、富有生气和诗意,除去那些拟人化的植物精灵们,植物本身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生命感,总叫人欢喜,带给人无穷的生命喜悦。《龙猫》里面,小月姐妹做了一个梦,那些橡果子在龙猫魔法助力下疯长,长成参天巨树的过程,给人以无限的力量感,使孩子忍不住欢呼雀跃。在童话里,一朵花就是一个梦想的世界,一棵树就代表了整个神秘的自然。
为什么小孩子觉得与植物格外亲近呢?也许是因为,植物是自然的象征,而孩子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的一个阶段,孩子对自然的亲近是一种天性。看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知道,孩童的眼睛里充满了对植物世界的好奇,仿佛那才是一个格外真实的世界,新鲜、有趣,蕴含了无穷的奥秘。相反,那充满教条和规矩的课堂与成人世界,则是无趣的,灰暗的,荒诞的。
如果说,孩子是我们从前的生命,遥远的历史则是人类的童年。植物与童话、童年的关联,不仅可以从国内外的童话中找到,也可以从古代的文学作品里找到。《诗经》三百篇,是一部长长的植物画卷,蒹葭低语着对伊人的怀想,桃花点染着女子的喜悦,飘蓬辗转着离人的愁肠,木瓜传递着爱情的芬芳……而《楚辞》里也充满了对植物的描写:芷若、玉兰、茱萸、蕙草、灵芝……没有什么比《楚辞》里遍地丛生的香草,更能象征诗人屈原那颗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心灵了。中国文学的童年,是沐浴在《诗经》《楚辞》的植物香气里的!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在泰戈尔的童话诗里,小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枝头的一朵金色花,投影在妈妈正在读的书页上,与妈妈捉迷藏。还记得初次读到这首小诗时,心里所拂过的那阵微风,以及对于那小小金色花的无限想象与好奇。我觉得,童话里每一处对植物的描写,其实都是对自然一次别出心裁的礼赞……
发稿/庄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