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颐, 耿庆峰, 王 莹
(1.闽江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2015年9月25日至27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召开,会上批准了“2015后发展议程”,“将人口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纳入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主题展开讨论,为全球发展描绘了新愿景。可见,“可持续发展科学”始终是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学术方向。人口可持续发展建设永远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工程,是新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1]
2015年被称为可持续发展年,如何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统筹应对和有效缓解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我们对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之间互动关系的系统有一个全新的整体认识。为此,本文对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进行了剖析,并以区域为例,对人口系统进行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系统评价是系统分析和决策活动的结合点,系统评价提供的结论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系统评价可以理解为:根据明确的系统目标、结构和系统属性,用有效的标准测定出系统的性质和状态的活动。系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描述系统状态或方案效果,为决策提供相关信息。有效的系统评价为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就是指采用一系列体现该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相关指标,根据既定价值标准,建立适当的模型,对一定时空范围内的人口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衡量和评估。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状态可以用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度进行总体性的描述和衡量,因而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就是计算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度的过程。
从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社会稳定都只是可持续发展的表征。而用逆向思维来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于预测、分析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并控制、消除发展的不利因素。不能预测、控制或消除不利因素的“平安无事”是虚假的、不可靠的可持续发展,仅凭人们自我感觉的可持续发展是危险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必要的,有助于人们脱离表象,从人口可持续发展机理、发展诱因等来深入地认识人口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防范风险,确保整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许多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具有潜在性的、累积性的特点,还有不少人口可持续发展风险比如人口规模过大等,只能逐步缓解而不能消除的。进行决策之前,我们有必要在建立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人口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比较,从而建构应对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化、量化分析体系。
1.多层次性
在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所涉及的子系统中,已经认识得比较清楚的、可以宏观观测的子系统,从人口子系统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及资源、环境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级子系统,总的来看,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层次数量非常多,难以用确切数字来体现。
2.多构成性
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由大量要素构成,所包含的要素包括人、生物、非生物;从空间上看,从大气层中的对流层上部一直到岩石圈的下部。其中,人的个体是构成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仅从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所包含的人口子系统来看,就已经是一个包括了巨量人口群体的概念,而每一个人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3.开放性
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不仅是个复杂巨系统,而且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系统与外部环境,比如宇宙空间,时刻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这也是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非线性
非线性是复杂性的先决条件,非线性也是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所具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系统之间、要素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转移。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任何要素都在影响着其他要素,同时受到其他要素的影响,并且这种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这种非线性作用可以形成回路,也就是说,任何活动的效应都可以反馈到其自身,这其中有些是正反馈,有些是负反馈;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时滞的。这种非线性还意味着简单的、局域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复杂行为,也就是小原因可以导致大结果,反之亦然。例如,在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从微观上看,每一个人都会发生经济行为、社会行为,消耗并使用资源、环境。在每一个个体的日常活动中,同样的一种物质、一条信息、一个政策对于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影响或效果;每一个个体在日常生活习惯、消费方式等方面往往只是受到局域信息和一般原理的左右,但即使是个人的最简单最微小的作为,对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最终宏观影响效应也许是巨大的;在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内,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外界环境之间,都存在无数的竞争与合作,在这些竞争与合作之中并不仅仅是各组分的线性组合,也并不仅仅是产生加和效应,而是往往会出现新的影响、新的模式。从宏观上看,在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这几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并且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同时存在。例如,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又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保障,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规模越大,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越大;人口素质提高有利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资源掠夺性开采促使环境恶化,环境恶化影响生活质量和人口健康,还会对资源的再生能力起着负面影响。
5.自组织性
自组织是复杂系统的一种能力,它使得系统可以自发地、适应性的发展或是改变其内部结构。由于系统内部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可以使得系统向功能更强、更适应外部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例如,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等。但是在复杂系统中,自组织性所体现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研究中会发现自组织性的影响,然而却难以针对这些作用建构模型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复杂系统中,虽然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或是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由于系统中太多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其中许多因素甚至是难以控制、难以预见的(比如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因此干预效果只是短期可见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宏观调控依然是要以客观规律为准绳,要充分考虑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性的影响。
6.动态非平衡性
作为一种对于状态的描述,人口可持续发展必然具有动态性特征,也有连续性特征。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是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运行的,通过系统内、系统与环境之间保持连续不断地能量流来维持系统的发展。无论是人口的发展水平,还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协调程度、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支撑能力,既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但决不会静止不动。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状态总是处于非平衡态下的、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7.路径依赖性
对于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而言,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效应不仅随着时间而演化,而且系统先前的状态也会对现在以及今后的状态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现在的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发展水平极大地受到过往的人口政策、经济政策、环境政策以及随之变化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影响。
人口系统类似于耗散结构,若是孤立人口系统,其熵只增不减,最终将会从有序状态转换到无序状态,最终消亡。因此,人口系统必然与其他系统不断地交换信息,并相互影响:其一,受到人口自身生命支持系统的制约,最主要的是空气、水、土地和粮食等。其二,受到人口系统内生态平衡的制约。如果人口快速增长,人口空间急剧膨胀,自然空间就会迅速萎缩。若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资源能量无法满足人口发展的需求,区域间的资源能量又不能有序和有效的流动,势必引发危机和冲突,甚至灾难。如果人口持续负增长,使人口系统内生态失衡,同样引发一系列问题,甚至威胁到人口种群的延续。其三,受到资源环境变化的制约。比如,人口消耗能量必然释放能量,所造成的恶劣生态环境会使人口空间不断缩小。
当前我国人口形势错综复杂,面对人口老龄化提速,未富先老;少子化日趋严重,未富先少;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居高不下等严峻形势,我们需要修正以“人口数量”为中心坐标的“数量人口”人口发展思维模式。建立以“人口结构”为中心坐标的“结构人口”人口发展思维模式,这样可以打开另一扇人口发展之窗。为此,本文构建的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以人口子系统为主体,涵盖了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循环系统,各系统指标具体如下:
一是人口子系统指标。主要包括人口数量指标、人口结构指标和人口质量指标三部分。人口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度是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这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相对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适应性;人口结构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性;人口质量相对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推动性。
二是社会经济子系统指标。作为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发展动力和调节支持系统,从具体指标构成来看,社会经济子系统指标包括:从业人口数(万人)、基尼系数、人均GDP(元)、恩格尔系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一年为100)、贫困人口比重(%)、人均卫生总费用(元)、人均社保基金支出额(元)、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元)、R&D经费占GDP比例(%)。
三是资源环境子系统指标。主要包括:GDP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万元)、GDP工业废气排放量(亿立方米/万元)、GDP工业固体排放量(万吨/万元)、人均粮食产量(吨/人)、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吨/公顷)、人均水资源(立方米/人)、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公斤/公顷)、人均绿地(平方米/人)、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我们将人口子系统按照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作为二级子系统进行构建;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则采用了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式,更好地反映了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及政策实施之间的联系。[2]
我们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对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评价,数据来源于鄞州区政府计生委当年提供的资料。
我们在调查数据中选取了31个指标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因子分析初始解、方差极大法作因子旋转、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计算鄞州区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值。我们将指标正向化、无量纲化处理后进行相关分析,并进行KMO抽样适当性参数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均高于0.5的检验标准,Bartlett球形检验p值接近零,达到1%的显著水平,可以认定样本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变量内部具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后续分析。我们使用主成分方法对因子载荷进行参数估计,根据样本方差—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确定主因子个数。分析过程结果如下:
1.人口子系统分析
根据表1的结果,以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到人口子系统模型如下:
2.社会经济子系统分析
根据表2结果,以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到社会经济子系统模型如下:
3.资源环境子系统分析
根据表3结果,以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到资源环境子系统模型如下:
根据模型计算,截止2015年,鄞州区近五年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值结果见表4。
表1 人口子系统因子分析
表2 社会经济子系统因子分析
表3 资源环境子系统因子分析
表4 鄞州区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值变化趋势
在表4中出现的负值,并不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水平值小于零,而是指该评价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值处于评价基准水平以下。为了更加清晰地表达这种相对变化趋势,可以采用归一化方法,将可持续发展水平值转化为0~1之间的数值。(见表5)
表5 鄞州区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标准值
表1的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子系统中的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69.855%)主要包括了涉及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三个方面的指标。而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17.184%)主要代表了“生育率”和“出生性别比”这两个指标。这体现了鄞州区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共同跟进与改善,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强调人口数量,不足以实现人口状况的提升,特别体现在人口城镇化水平、老龄化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这些人口发展质量的指标上。
在针对社会经济子系统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中(见表2),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63.171%)主要代表的指标几乎涵盖了压力、状态及响应三方面指标;第二主成分(贡献率24.919%)主要代表了“基尼系数”这一表征社会经济差距的指标。可见,鄞州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经济差距的拉大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资源环境子系统中(见表3),第一主成分(贡献率38.325%)代表了压力、状态中的多个指标;第二主成分(贡献率29.516%)则是主要代表了工业废水排放量等几个以压力为主的指标。第三主成分(贡献率26.344%)则是主要代表了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这个以响应为主的指标。可见,鄞州区转变对于自然传统上单向掠夺式利用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回馈与反哺能够极大地改善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状况。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上,鄞州区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中,人口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比较稳定,且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社会经济子系统相对而言状况不是非常理想,发展波动起伏大,不很稳定;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发展态势则经历了下降又回调上升的一个反弹过程。人口子系统不仅可持续发展水平值最高,而且水平值的增加速率也明显大于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从发展趋势来看,鄞州区在人口发展进步的同时,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这些要素之间的碰撞加剧、矛盾凸现,不协调现象比较突出,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变动趋势,这说明区域发展过程中,系统结构内部的相互适应关系尚未得到合理的协调,需要政府积极调控的介入。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要求鄞州区政府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正确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人既是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措施的制订者、实施者,也是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效果的承受者,落实“以人为本”,就应该做到从调控政策的制订、推行到调控效果的评价,都要以人为本位、以人为目的、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动力,做到一切为了人、一切服从人、一切依靠人。把“依靠人”作为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根本要求,把“为了人”作为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根本目的。既要从群众的视角去考虑问题,也要从群众的需要去解决问题;既要调动群众的积极参与,又要在调控中合理引导。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实施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贯彻以人为本是调控政策落到实处并收到满意效果的根本。[3]
鄞州区实行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显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有的放矢,不断深化、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鄞州区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应当建立相应体系,其中所包含的各个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推进的,首先针对调控目标展开定性分析和研究,通过建立监控体系获得目标变化状态及相关数据、信息,进而进行人口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与发展趋势预测,在获得定量认识的基础上将结果反馈至管理体系,对制订的调控目标及调控方案进行验证与调整,使得定性认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同时通过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确定警情、预报警制度,对于超出警戒线的警情实施应对措施,启动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应急系统。各种调控措施分层次、分步骤实施,并按照这一调控体系不断地进行动态循环与反馈,从而实现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调控。鄞州区政府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体系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 鄞州区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实施体系构成
鄞州区人口可持续发展是系统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是多种作用合力推动的结果。对于这些合力的认识,是开展鄞州区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重要基础。其一,在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中所考虑的推动力既包括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推动力;还包括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诱导力,例如文化诱导力、经济诱导力等。在实践中不仅可以通过利益驱动手段,还可以通过舆论宣传以及知识普及等方式,培养公众忧患意识,配合政府人口可持续发展调控措施的落实;其二,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还包括强制力,即依靠政府政策法规来推行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调控;其三,还应该考虑到系统自身的自组织力,虽然人为调控可以是积极有效的,但通常都是短期可知、可预见的。因此,不仅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力量,还需要通过科学深入的研究,发掘人口可持续发展这一复杂系统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主要矛盾和影响因素,进而采取政策措施进行引导调控,推动区域整体发展。
[1]牛文元,刘学谦,刘怡君.2015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N].光明日报,2015-09-09(16).
[2]陈 颐,叶文振.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其人口安全策略研究[J].南方人口,2010,(6):32~39.
[3]王玲杰.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人口安全系统调控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4):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