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惠 任泉钟
心可舒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于惠 任泉钟
目的 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选择心可舒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 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 同时治疗组加服麝香保心丸和心可舒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可舒与麝香保心丸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中推广使用。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可舒;麝香保心丸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间的一种急性心肌局部缺血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冠状动脉内易损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激活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栓形成等密切相关。心可舒主要由葛根、丹参、山楂、木香、三七等重要组成, 是复方主要制剂, 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胸闷、头晕、头痛、心悸、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见上述症候者。麝香保心丸芳香温通、益气强心, 主要作用于心肌缺血引发的心绞痛、胸闷和心肌梗死。其不只是能够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的中成药, 也是能快速缓解胸闷胸痛的中成药, 并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本文对心可舒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院心内科102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1]中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无急性心肌梗死, 无严重肝、肾、神经、心律失常或血液系统疾病。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新发心绞痛, 病程2个月之内;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本身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2个月内病情加重, 硝酸甘油缓解症状作用减弱;静息型心绞痛:常发于休息或熟睡中, 病程1个月以内;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绞痛症状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1个月后。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均选用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调脂、抗凝等, 必要时吗啡、异舒基等静脉使用。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麝香保心丸, 3次/d, 3粒/次,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化;心可舒4片/次, 3次/d。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时含化速效救心丸3粒。
1.4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1个月内心绞痛发展的程度、次数、持续时间及舌下含化后的缓解时间, 记录治疗前后心电图, 出院后随访总观察时间1个月。并观察用药期间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标准均为用药后效果。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x-±s, n)
表2 疗效判定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一种, 进一步发展则可能造成急性心肌梗死。造成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因素有:斑块不稳定, 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血小板聚集、冠脉痉挛等。心可舒具有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的功效,主要由丹参、葛根、三七、木香及山楂等中药制成, 属于复方中药制剂。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胸闷、心悸、头晕、头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见上述证侯者的功效[2]。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该药可以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血小板聚集、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尚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 改善微循环作用。
麝香保心丸的组成主要有人工麝香、人参提取物、人工牛黄、冰片、肉桂及苏合香等, 气味芳香温通, 具有益气强心, 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建立侧枝循环、保护血管内皮、阻遏动脉粥样硬化、抑制动脉壁炎症及稳定粥样斑块等作用,同时还具有明显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 是一种治疗冠心病的常见、经典用药[3]。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在心绞痛发作时在舌下含化麝香保心丸能够起到与速效救心丸相似的作用, 对心绞痛症状能有效、迅速缓解。因两种药物都是细小的丸状颗粒, 服用方便, 且联合用药后无副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 心可舒与麝香保心丸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中推广使用。
[1] 高润霖, 吴宁, 胡大一, 等.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 2.
[2] 徐伟, 司鹏先.心可舒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33):270-271.
[3] 姚凤臣, 柳兢, 王少久.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现代医学, 2002, 30(6):386-38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096
2015-01-12]
250022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