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睿智(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成都610065)
江南园林对于当下建筑设计的几点启示
张睿智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成都610065)
近年来保护传统建筑重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国江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长久的受到人们的保护和喜爱。本文试图在园林典籍的章句中,找寻设计的珍贵启示,望能对当下建筑活动提供帮助。
江南园林;现代建筑活动;设计启示
江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景观中重要的组成,相较于其他传统建筑,保存更为完整。但当下的建筑活动,如不能从优秀的传统中汲取学养,那么保护的意义又如何体现?
笔者试图从传统江南园林中体会先人的设计智慧,并希望以此为基点,探讨当今建筑设计的可能。当今的建筑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向江南园林学习、获得启示:
王澍:“中国文人造园代表了一种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建筑学完全不同的一种建筑学。是特别本土,也是特别精神性的一种建筑活动。”童寯、刘敦桢、杨廷宝三位园林研究大家的部分专著大都写作出版于文革刚刚结束的80年代初。谈到园林,还摆脱不了对于“阶级斗争”等意识形态的考虑,而王澍作为当代建筑师的中坚力量则不提“官僚、统治阶层云云”直接点题“文人造园”。而这恰好形成园林整体认识和把握上的互补:没有剥削和压迫,如此奢华的园林无从说起;但如造园者没有才情志气,园林也不会达到现在呈现的风韵气度和人文水准。
王澍:“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中国人讲究字如其人,建筑师设计的建筑跟其为人也是可以划等号的。庸俗浅薄的设计背后,必定是一个庸俗浅薄的设计师。而一个设计师如果特立独行有所思考,那么他的设计也必将反映出他的部分品质和性行。古代造园者均是文化修养极高的人,江南园林的造园方法和文人山水画理是相通的。而这正蕴含了“功夫在画外”的道理。如设计师群体能够提升其人文素养,而不止于“匠”,则当今城市面貌定会少一些恶俗和庸俗。
刘敦桢:“苏州园林,在功能上是住宅的延续和扩大。为了享乐,园中常设有宴客聚友用的厅堂,小住起居用的别院,观剧听曲用的戏台,读书作画用的斋馆,以及坐憩游晀用的亭台楼阁等。”功能一直是建筑设计的核心,每一次建筑功能的突破,必定会带来建筑设计的革新。宋以后私家园林的兴起也可以说是功能突破导致的。如按照这种思路,住居功能的延生可诞生私家园林、那么现今的公共建筑如果功能可以延生,那又诞生什么呢?是否每一种建筑类型都对“园林”有所期盼,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学校可以是座园林吗?医院可以是座园林吗?原广司在他的力作《世界聚落教示100》中提出: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住宅的许多机能和定义被剥夺了。当今大城市里的住宅设计刚好与古代的造园活动在功能性上背道而驰。
(1)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中国传统中,手法和目的常常互为倒置、互为因果。刘敦桢:“江南园林创作手法:对比、衬托、尺度、层次、对景、借景等手法,突出景致大小、开合、明暗、高低等变化。“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风景。”这一句似乎只是讨论园林设计的方法、手段,但中国文化奇妙就在这里,方法、手段也可能便是目的、便是精神。园林中动人的确是这些设计的点滴和考究的细节,这也便是园林的世界观:小中见大、大中见小。
(2)对比与衬托。刘敦桢“园林中的对比:疏密、虚实、明暗、质感、形体、空间的开朗与幽曲、峭拔的山石和明净的水面、工巧的房屋与自然的林木。”对比和衬托是造园中重要的手法,也可说是整个艺术创作中主要的手法。两中方法其实是统一的:对比是均势的衬托、衬托是有侧重的对比。
(3)对游园人视线的控制。景贵乎深,不曲不深。人的视线喜欢多看,但不喜欢一览无余,喜欢遮遮掩掩。一眼看尽也就不必再看第二眼了,即便是看穿,也希望能多看几个层次,看穿好几个空间才过瘾,但看穿也还不是看到底,到底了也就终究无趣了。这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路契合:空间的连续性、面的连续性说的是这个道理。
(4)开池引水、扩大景深。江南园林中为了增强意趣、获得更好的景观,常常在园中开设水池供人寄情游憩。但需知古人开池引水是谨慎的,且要因地制宜。而当下的某些景观设计动则挖出一个巨大的水池,却没有考虑水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最后成为一个烂尾景观、死水一滩。按照中国传统园林的意趣,没有活水,也可有所指代,不一定“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如日本园林的枯山水,用沙代水,又有何不可?刘敦桢:“临水建筑为取得与水面调和,建筑造型多平缓开朗,配以白墙、漏窗及大树一、二株,能使池中产生生动的倒影。”这是古典园林惯用的设计手法,但也并非唯一解答。康的孟加拉国会大厦,混凝土的巨大体量立于水边,也有一种不同的美。“打破规则”是设计的头等大事,规则留下来的第一要义是用来“打破”的,第二才是“传承”。这两点合起来才称之为“学习”。
(5)取景的讲究。刘敦桢:“建筑用于借景的有远借、邻借、附借、应时而借等方式。建筑的门窗、柱廊之间,也可作为取景框,其中不乏构图的佳例。”建筑组群之间的对景、乃至于别处建筑的借景;这在当下的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依然十分重要。通过借景、对景使得空间延伸开去,不限于一处,有盘活全局之感。有人评价吴清源的“中和”棋道,说其不只在乎这盘棋的输赢,更希望下的漂亮。一个城市的规划发展,绝不应是利益至上的产物。而应当是整体社会价值和公共空间的塑造,一个城市应当具有宏愿和抱负。园林中借景和对景正是这种打破隔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又有各自独立空间的奇思妙想。
[1]王澍.造园与造人[M].建筑师,2007(126).
[2]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童寯.江南园林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童寯.造园史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5]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M].三联书店,2006.
[6]原广司.世界聚落教示100[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