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道 自求得知

2015-05-05 09:15李洪光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体味语感课文

李洪光

小学阅读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使阅读能够“自得其道,自求得知”,从而达到“用不着教”的目的。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水平呢?

一、科学指导

1. 批注阅读。批注阅读法是学生自主钻研、尝试分析、用心领悟课文的一种重要阅读形式。批注是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的活动,更是对课文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呢?首先,阅读时要用符号标注。教师要有一套相对固定的代表不同含义的具体符号,让小学生统一使用。要求学生运用不同色的笔标明生字、新词、比喻句、中心句、分层的标记或分段的标记等。以显不同内容的差异性,使其新颖醒目。最后,要教给学生批注阅读的方法、原则,重点是培养学生懂得按课文重点有序地去批注阅读。

2. 质疑阅读。质疑阅读法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养成求知兴趣的重要形式。质疑问难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从而有针对性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在教学中,教师平等地进行读书、讨论、研究和争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互动中真正成为阅读者,体现主体地位。

二、多阅读少做题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尽量避免琐碎机械的练习。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靠多做题,而是靠多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少做多读。做适量的、经过教师精选的、典型的、综合性的习题,尽量避免机械的抄写。不搞题海战,以保证学生的课内、课外阅读时间。力争构建以读为轴心、以读代训、以读代练的阅读教学模式。创造机会、创设情境,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熟读,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增强语感,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爱美的情趣。

三、多感悟少分析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讲求主观性、具体性,这与追求客观性和抽象性的自然科学不同。因此,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中,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注重语言的感悟”。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情感熏陶、思想教育,获得美的享受、语言和文学方面的知识,发现并懂得文中的精义妙理,其效果要远远甚于教师通过分析而强加给学生的说教。文中那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优美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文精神等,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来体味、感受和自悟。

四、多积累少讲解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解轻运用的观念,认为学生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这种观念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讲解、忽视积累,老师讲得多,学生积累得少。课堂上,老师唯恐讲少了而使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讲解上。这种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分析讲解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时间,夺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语言学习的特点,要重视朗读、重视感悟、重视语感的培养,重视课外阅读的积累,避免繁琐的分析、过多而枯燥的讲解、琐碎机械的练习,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猜你喜欢
体味语感课文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聪明的蚊子
怕“体味骚扰”,日男人大买止汗剂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体味预报器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