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晶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如教学《磁铁有磁性》一课时,虽然学生对磁铁能吸铁深信不疑,但对磁铁能吸什么和不能吸什么,在认识上是模糊的。所以在上课一开始,我拿出两个5角的硬币,一个能吸,一个不吸,这时学生就会发出质疑,为什么一个能吸一个不能吸呢?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磁铁到底能吸引哪些物体”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磁铁有磁性》这节课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心中的一些错误的观念。
二、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借助于感官和操作实践才能形成,因此科学课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习科学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如教学《水》一课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知道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白酒、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合适的程序。通过动手,学生认识了水的特点,还掌握了鉴别方法。
三、在探索中质疑,在质疑中探究,培养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巧设悬念,引导学生步步探究,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磁铁两极》的科学活动中,教师问:“同学们都知道磁铁能吸引铁钉,你研究过一块磁铁什么地方吸引铁钉最多吗?”学生感到非常纳闷而好奇,怎么老师会问这样的问题,多数学生答到都一样多。”老师又问:“真的吗?”这时学生更纳闷了,心想难道一块磁铁还会有一些地方吸引铁钉多,一些地方吸引铁钉少。这时学生急于想通过实验探究磁铁的这个问题。老师这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让学生投入探究活动。一会儿,同学们在激烈的探究活动中,不由地大声喊道:“我知道了”。这时的“喊声”,意味着成功的惊喜,这种“成功”促使同学们由一种思维飞跃到另一种思维,这种飞跃是思维质的飞跃,即创新。只有不断地探究实验,才能发现、创造新的科学,才能破解一个又一个问题,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
总之,科学课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切入点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善于捕捉和把握创新的契机,设计和组织好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激情,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