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峰
【摘 要】为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加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江苏省率先组织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我校与苏州市职业大学联合试点“中职3+3”分段培养项目。
【关键词】课程衔接设置;现状分析;对策
建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当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中、高职衔接是关系到职业教育,以至整个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马建富、沙启仁等研究者提出“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是四大要素的衔接,分别是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人才素质结构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而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培养目标衔接是前提条件、,专业设置衔接是基础,课程体系衔接是落脚点与核心。
笔者结合自己学校与苏州市职业大学联合办学的“3+3”会计专业班级进行调研,发现文化课程衔接设置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会计专业中、高职文化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标准和内容重复、断档
目前,江苏省乃至全国还没有中、高职贯通的课程标准体系,国家和各地都没有对中、高职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制定统一的教学单元,更没有制定统一的分类课程标准。因此,中、高职院校均是各自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设置各自的课程范围和课程标准,沟通较少,造成中、高职课程标准雷同,课程内容重复,有些高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名称与中职学校的完全一样。在教学中,经常出现高职院校为了学生某方面能力水平的提高,不得不补充中职教学的内容。同时,中、高职教学内容相互涵盖,相互重复,有时甚至出现断档。
(二)难度严重脱节
高职院校的基础课一般都开设大学英语、经济数学等文化基础课,尽管中职院校也开设相应的文化基础课,但受于学生能力层次水平、课程的难度、教学的要求等客观因素,同时中职学校“重技能、轻文化”,削弱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即使开设了一些文化课程,设计时文化的教学要求难度比较浅,很难与高职院校的课程要求相匹配。这就造成了中职学生在转段进入高职后,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每每期末考试不及格人数较多。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中职学生入校不久之后不得不组织文化基础课考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班补习,严重地造成了高职文化课的教学进度的滞后。
(三)教材的选用缺乏衔接
高职院校的基础课选用的教材往往是国编教材,教材的内容,体系、难度都比较成熟,中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的教材往往是省编教材,难度较浅。最主要的是两者没有相应的衔接,出现部分章节内容的重复。
(四)课程结构因循陈规
课程结构包括课程体系结构以及单一课程的内部结构两种。课程体系结构是指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比如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或必修课、选修课比例及其构成等。而当下的中高职课程依然是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段式的学科化模式建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结构违背职业教育的规律,只能培养出“理论不着天、技能不落地”的“半吊子”人才。再从单一课程的结构看,其组织和结构形式,还是按知识体系结构教材、实施教学,先概念、后原理、再应用的老套路,完全与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课程目标相背离。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文化课程衔接所遵循的原则
中、高职两者皆培养技术性人才,中职会计专业以培养技能型会计人才为目的,高职会计专业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会计人员为目的,两者在知识结构体系、技能结构体系各有侧重点。在中、高职文化课程衔接中,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能力本位原则
不管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必须以“能力本位”为基础,以会计职业或相关专业链(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为目标的课程形态组合,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全面的职业知识,扎实的职业技能为目标。
(二)梯级纵深原则
文化课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基本知识素养以及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从易到难。两个层次应沟通,科学地划分教学范围,尽量避免两者的重复,整体考虑。课程体系设置中还应满足共性个性同步发展的需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铺就“立交桥”。
三、会计专业中、高职文化课程衔接的对策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中明确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设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从建设、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出发,通过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为中、高职毕业生发展提供通道。
建设会计专业中、高职文化课程衔接体系,只有通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材料、职业资格证书等的衔接,才能真正地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衔接。
(一)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1.课程体系衔接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而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中职公共基础模块课程以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为指导,教学大纲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为依据,制定统一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高职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设置应与中职课程相衔接,使学生达到专科学历的文化知识水平,为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打好基础。如中职英语侧重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后续的英语奠定基础,而高职英语侧重于专业英语、继续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参加全国普通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取得证书,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可参加全国四级或六级考试。学生毕业后在各行各业领域中担任会计主管或出纳岗位,由于地域经济的发展,许多是外资企业和进口设备,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
2.课程内容衔接
中高职共同协作,合理制定相互衔接的文化基础课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中职阶段注重学生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中职英语教学的内容侧重于各个话题的语音练习,侧重于学生的基础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高职英语侧重于专业英语的教学。
3.教学材料衔接
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基础,系统开发中高职教材的一体化,构建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编写分类明确的中高职课程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
第一,中高职的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统筹协调制定的统一分类的、具有对接属性的课程标准编写。从源头上把握编写尺度,厘定内容要求,编出的教材定位明确,区分度高,避免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混乱。
第二,中高职教材编写要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以项目或模块的难易程度来编排其先后顺序,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重组或链接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必需、够用”的理论点、知识点,有效地避免内容重复,使教材更加凝练、紧凑、精粹。在衔接上,区分项目或模块的难易、大小、高低、简繁等,将相对容易的、简单的、低端的、量小的项目编入中职教材,而将难度大的、综合性强的、复杂程度高的项目编入高职教材,这样既有区分,又相互衔接。
第三,要重视教材运用的整合创新。“剔除艰深的,摒弃无用的,归并重复的,删减多余的,更新过时的,整合相近的,增补先进的,压缩烦琐的,提炼关键的,保留核心的”,尽量将课程学习重复虚耗的“无用功”降到最低。
第四,要高度重视并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市场机制下的整合创编教材是开放的、竞争的、百花齐放的,编创的教材也必然有高下、优劣的差异,这就需要由政府主导,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将真正衔接配套的、优质上乘的教材遴选出来,推荐使用,这样才能避免教材使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状况,真正起到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4.职业资格证书衔接
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全面衔接。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中高职培养方案,明确中职阶段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二)教学模式的衔接
围绕职业教育中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特色,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推行项目教学、团队学习等教学模式,培育具有行业特色和企业元素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品质。
(三)评价模式的衔接
建立行业企业、学校、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逐步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四)建立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
兼顾各类学习者的需求,设计中高职一体化的学分认可体系和“学分银行”。
中、高职衔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统筹统划。把中、高职文化课课程体系衔接起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职业教育之间的屏障,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降低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搭建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中高职课程衔接案例研究——以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课题编号:2013119。
参考文献:
[1]鲁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2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2-3.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Z].2010.
[3]王红梅.试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46-147.
[4]黄建,朱明德。园林园艺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31-36.
[5]肖琳,对机电专业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3):36-37.
[6]张东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5-6):39-42.
成长·读写月刊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