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珍视的朱元璋口语实录

2015-05-05 05:24熊宪光
古典文学知识 2015年2期
关键词:圣旨天门语录

熊宪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史的传统,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而史官还有所谓记言、记事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其实,言与事要严格区别开来,是很难的,因为实际上往往是事中难免有言,言中亦可见事,故所谓左史、右史之分,不过是大体上有所区别而已。难怪《礼记·玉藻》却谓“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亦称“左史记事者,右史记言者”,与《汉书·艺文志》所说恰好相反。

不管是左史记言,还是右史记言,其所记之言都是经过史官加工过的文言,并非原生态的口语。且不论“佶屈聱牙”的《尚书》记言古奥艰涩,拗口难读,连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自认“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观堂集林》卷二《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即便是后世史书之记言,也与当时口语有别,或多或少呈现出言文分离的特点。试想,古无录音机,古人究竟是怎么讲话的?今人只能通过古籍中书面语言的记载去领会、揣想而明其大概,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然而近读《诚意伯文集》附录刘基之子刘仲璟所撰《遇恩录》,对此有了新的认识,仿佛有豁然开朗之感。

刘璟字仲璟,乃明代开国元勋诚意伯刘基次子,史载其“弱冠通诸经”。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任阁门使,当帝临朝时,出侍班,百官奏事有阙疑者,随时纠正,可见是颇得洪武帝朱元璋信赖的近侍。

朱元璋出身寒微,艰苦备尝,深谙人生况味。他金戈铁马、出生入死十五年而一统天下,更深知江山得之不易,保之更难。为了永保朱氏政权代代相传,他不仅替自己的“龙子龙孙”深谋远虑,希冀他们“享无穷天下”;而且对那些元勋大臣的后代也寄以厚望,关怀备至,策励他们“享无穷爵禄”。据《明史·刘基传》记载,朱元璋老年时,每于岁末年初将开国功臣刘基之子仲璟、章溢之子允载、叶琛之子永道、胡深之子伯机召去京师,接见于便殿,“燕语如家人”,款款而谈,既表亲切,亦加教诲。时正年少的刘仲璟身受皇恩,感激莫名,乃笔录历次被接见时亲闻之“圣旨”而成《遇恩录》,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值得珍视的朱元璋口语实录。应该指出,《遇恩录》具有“原生态”、语录体、口语性等特点,既忠实可信,又生动有趣,还给后人以诸多启示,远胜于那些装模作样的史籍。

所谓“原生态”,是指作者身在现场,亲手笔录,原原本本记载当朝皇上的“圣旨”,不曾也不敢作任何加工修饰,几近传真地录下了朱元璋的历次接谈。其记录看似粗糙,实则忠实地保存了原始面貌,因而我们今天从《遇恩录》中尚可窥见当时的一些情状。

《遇恩录》纯记朱元璋讲话,是实实在在的语录体。朱元璋所讲为口语,刘仲璟所记亦为口语,句句实录,生动传神,真实可信,堪称绝妙语录。

且观若干片段,以见其妙:

洪武二十年(1387)十二月十五日早,仲璟、胡伯机于奉天门见,钦蒙圣旨:到歇处去,每日来见。……圣旨:你如今年年来见,我各人与你钞一百锭,做盘缠回去。十七日早朝,谢恩奉天门。宣谕:你如今回去,寻师问友,但是有见识人,师问于他。你学得高了,人皆师问于你,便不做官也高尚了。你每父亲都是志气的人,说的言语都说得是,人都听他。那时与我安了一方,至有今日。我的子孙享无穷天下,你老子的子孙享无穷爵禄。男子汉家学便学似父亲样做一个人,休要歪歪搭搭的过了一世。你每趁我在这里年年来叩头。你每还是挨年这歇来。你每小舍人年纪少,莫要花阶柳市里去。你父亲都是秀才好人家,休要学那等泼皮的顽!

洪武二十一年(1388)十二月二十四日,同胡伯机、章允载、叶永道于奉天门早朝钦奉圣旨:教他每日日随班朝见,过节了着他回去。二十五日早朝,奉天门再面见,钦奉圣旨:……每人与他伍锭钞过节。你每这几个也年纪小里,读书学好勾当。你每学尔的老子行。我来这里时,浙东许多去处,只有你这几个老子来到,如今也只有你这几个。每每和那士大夫翰林院说呵,也只把你这几个老子来说。你每家里也不少了穿的,也不少了吃的。你每如今也学老子一般般做些好勾当,乡里取些和睦。你每老子在乡里不曾用那小道儿捉弄人,他与人只是诚义,所以人都信服他。大丈夫多是甚么做,便死也得个好名。歪歪搭搭死了,也干着了个死。叶景渊虽然这般死,他死在官,我也常念他。刘伯温他在这里时,满朝都是党,只是他一个不从,吃他每蛊了。他大的儿子,这小的也利害不从,他也吃他每害了。这起反臣,都吃我废了,坟墓发掘了。那胡仲渊,他若早依着我说,也不到这上。他只性紧了些。恁父亲到是有见识人,便做先吃些亏,到底也得个好名。……圣旨:我年时不筵席了,这钞你每将去,买些酒吃过节,再见我了去叩头。

洪武二十二年(1389)正月……十八日晴,早朝奉天殿,再于武英殿面见……叩头,钦蒙宣谕:你家去种田的种田,有庄佃的使佃仆,有伴当的使伴当。你每还好学里,一日便学三句,学到四五十岁也好了。你每父亲便吃些亏呵,如今朝廷也留个好名。……十九日谢恩辞奉天殿,再于奉天殿御道东边面见,钦奉圣旨:你每回去行着好勾当,休污了父亲的好名!……你每大的教着那小的,学着父亲每行去。……

洪武二十三年(1390)正月初四于华盖殿面辞,钦蒙赐钞;再于奉天门左暖房内谢恩,钦奉圣旨:恁每回去,至诚着,恁老子都是君子人。这章三益是个善善良良一个老儿,回家去好好的死了。刘伯温他父子两人都吃那歹臣每害了。我只道他老病,原来吃蛊了。这胡仲渊他乡里都信服他,与我带将许多人来。只他那大的子不才,他在金齿呵,等他在那里。……十二月二十二日见奏闻,钦奉圣旨:这是刘伯温的儿子。……我到婺州时,得了处州,他那里东边有方谷珍,南边有陈友谅,西边有张家。刘伯温那时挺身来随着我。他的天文别人看不着,他只把秀才的理来断,到强如他那等。鄱阳湖里到处厮杀他都有功。后来胡家结党,他吃他下了蛊。只见一日来和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怛(按:同“疙瘩”),谅着不好。”我着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胀起来紧紧的,后来泻得鳖鳖(按:同“瘪瘪”)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他大儿子在江西也吃他药杀了。如今把尔袭了老子爵,与他五百担俸。回奏:……袭封伯爵的事,哥哥有儿子在。钦奉圣旨:他终是秀才人家孩儿知礼,熟大功爵,让与哥的儿子,好呵!……二十四日谢恩,就往所赐房,钦奉圣旨:你如今休去,我也与你个小职名儿,与朝廷办些事。……二十五日钦奉圣旨:我考宋制,除尔做阁门使。夜来翰林院考了,这衙门正似如今仪礼司一般。不着你管仪礼司事,只要跟着驾,但是我在处,尔便有着传旨意发放事呵!……二十八日钦奉圣旨:着记事有不是我口里说的说话,他每胡添上时,尔便来说。

读罢以上几段朱元璋讲话的口语实录,仿佛穿越回到600多年前,身临其境地恭听一位老人与晚辈下属话家常。声声在耳,语语明白,一听便懂,毫无理解障碍。深长思之,颇有心得,窃以为至少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是社稷在胸,念念不忘保江山。朱元璋作为明代开国皇帝,君临天下,可谓日理万机,但仍不顾繁忙挤出时间,于岁末年初接见已故功勋大臣的子弟,既展现对功臣故旧的嘉奖与缅怀,又借此机会对后代晚辈进行非常必要的训诲。其根本意图在于安社稷,保江山,梦想朱氏天下万代传。朱元璋对此毫不讳言,故公然宣称“我的子孙享无穷天下,你老子的子孙享无穷爵禄”。这不禁令人想到,秦并天下后,秦王号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由此看来,朱元璋与1600多年前的秦始皇是心气相通的。其实非特朱氏如此,大凡专制时代夺得政权的开国君主亦多如此。

其次是语重心长,训诲有方。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竟不失长者之风,苦口婆心地与年幼的臣下子弟话家常。尤为难得的是,其训导着重在教他们怎样做人,亦即从“为人”的高度,给下一代指明努力的方向。引导他们以德高望重的父辈为榜样,胸怀大志,好学向善,自尊自强,品正行端,做一个堂堂正正、人皆敬重的“男子汉”、“大丈夫”;告诫他们千万不要“歪歪搭搭”过一世,辱没了父辈的英名。与其说这是所谓“圣旨”,毋宁说是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其用心可谓良苦,其话语则发人深思,颇堪玩味。

再次,从散文的角度看来,《遇恩录》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古代口语实录。由于条件特殊,实录皇上之言,不许“胡添”,不可润色,更不得删改,否则便是欺君之罪,是要掉脑袋的。这就不难想象,刘仲璟在实录时定然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以致其中不少方言土语乃至重复之言都如实照录。其实这正成就了它非比一般的真实可信和非比寻常的价值。《遇恩录》载录了600多年前的古人(还是非比常人的皇帝)所说的话,实际上并非如人们想象中的满口之乎者也,而是和我们今天所讲的口语差不多。不信请看,朱元璋口中的“歪歪搭搭”、“挨年这歇”、“硬疙瘩”、“紧紧的”、“瘪瘪的”等方言土语,不是至今仍活在一些江南地区人们的口头么?值得一提的是,自《论语》首创语录体以来,语录之作,绵绵不绝。但像《遇恩录》这样通俗自然,未加雕琢,虽历经600余年而仍鲜活可诵的口语实录却不多见。即便从这个意义说来,《遇恩录》所载的朱元璋口语实录也是值得珍视的。

猜你喜欢
圣旨天门语录
古代为什么不假造圣旨?
古人为什么不造假圣旨
古人为什么不造假圣旨
天门石
异想天开
履新路上
皇帝的圣旨
语录
语录
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