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选题之策略与方法(一)

2015-05-05 05:07张高评
古典文学知识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选题文献

张高评

选择,是一种价值判断,其中有目的性、限定性,也包括风险评估和进退取舍。从事学术研究,必须拟定论文选题。这“选题”,可能只是一篇论文的题目,也可以是系列探讨的重点、方向或领域。规模无论大小,都须经过审慎之评估,理性之抉择,然后再拍板定案,交付执行。“选题”既为研究之对象,自然必须临渊履薄、审慎将事。经过层层关卡之筛选、试探,确定选题很有价值、富于新创,然后提交计划,投入研讨。论文选题能如此叩关斩将,接受层层检验,研究成果自然稳操胜算,生面别开。

选题之于研究,有如开矿,矿坑值不值得投资开采,取决于周详之探勘,品质产量之评估;又如掘井,水井值不值得开凿,亦取决于科学之探测,水质和水量之保证。探勘评估,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凭空猜想,不能一厢情愿。否则,有可能“掘井九仞而不及泉”,仍然是一口废井。《孙子兵法·计第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学术研究从文献评鉴之借镜成果,到寻求突破;从确定选题方向,到生发问题意识,到促成理想选题,研究者对其中各个环节,都应进行检验评估,盘算推衍,不可等闲放过,更不可虚应敷衍。否则,将少算不胜,劳而少功。

学术研究的成败,论文选题的推敲是一大关键。如何挑战既有之研发价值,又切合自身条件,且富含独到创新意义的恰当课题,成为专题研究的首要工作。选题确定后,研究的范围,探讨的方向,材料的取舍,规模的大小,难易的斟酌,进度的安排,甚至执行与否,才有较可靠的准据。选题的优劣,绝对影响学术研究的绩效,关系成果的大小,价值的高低。因此,从事学术研究,无不以选题为第一要务。

史学家何炳松在搜罗史料、考证事迹之余,作为审查之第一要务,为“定主题之界限”,将选题之斟酌列为研究之首要工作。主题之界限确定之后,其余学术工程方可顺利次第开展,以至于如期完成。王尔敏《史学方法》一书,提及优良之研究选题有六:曰开创性、实验性、突破性;总结式、补充式、翻案式。选题之客观限制有四:一、 论题之发展性与持续性;二、 资料之局限;三、 时忌之限制;四、 语文、地区、特殊知能之限制等等。以上种种,都有待选题决定后,再次进行相关之评估、斟酌、调整、确认。

学术研究从文献评鉴之借镜成果,到寻求突破;从确定选题方向,到生发问题意识,到孕育研究构想,到促成理想选题;大多有关学术研究之前置作业,属于论文选题之暖身活动。从创造性思维切入,分别就文本材料之生新,研究方法之讲究,跨际学术之整合,主客视角之易位以及生新文献之开拓五大方面,提供学术创新之策略,揭示研究独到之方法;而终于专题计划之执行,既已落实上述理念,又可验收创意成果。笔者今梳理选题的策略与方法,分九大方面,精华聚焦如下:

一、 研究选题的来源:提炼萃取与被动接受

论文选题之品质,决定研究之能量;犹矿坑既经选定,质量之精粗多寡,产值之高下久暂,随之确定。因此,慎选论文题目或范围,是学术研究工程的首要功课,当务之急。研究选题的来源,以主动提炼萃取为优,盖读书得间,有为而作,深造有得,厚积而薄发,研究能量自然可大可久。至于得诸传闻,被动接受,往往事倍功半,成效有限。

“读书得间”,大抵指能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能寻绎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者能于无字处悟出玄机,于世人不疑处生发疑问。大凡识精微、贵自得、有独见、知出入,在笔墨之外,于无字句处,能看出、能悟出,能为之拈出、道出,方谓之“读书得间”。如陈寅恪之治史学,内藤湖南之倡“唐宋变革论”,顾颉刚之孟姜女故事研究,郭绍虞、王运熙等之文学研究,都是读书得间、有为而作之成果体现。

研究选题或得诸传闻,经由外铄,这是被动接受,往往劳而少功。论文选题经由外烁,指选题得自他人提供,不是经由自己提炼或发现的。可能得自指导教授,可能经由阅读、听讲的指引,提供现成选题。总之,是转手资讯,是近人的研究成果,都是被动的接受、外铄的触发。不过,大师之经典、名家之论著,往往开示法门,分享心得。这吉光片羽之卓识与先见,或许只有一鳞半爪,未成全龙,也有可能不是专题论说的核心与重点。吾人开卷有益,读书得间,不妨借镜参考,代圣立言,可以扩而充之。

二、 论文选题的试金石:文献评鉴

针对学界研究现况,进行检索、阅读、研究、判断,评述既有成果之精粗、偏全、正误、疑信,鉴别其优劣、得失、高下、可否,从中发现同道研究之死角,以作为本研究着力之活角。此即荀子所谓“善假于物”,牛顿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冯友兰所谓“接着讲”,三位贤哲之启示,佐证了学术研究不能故步自封,必须借镜既有成果,以便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文献评鉴确是论文选题之试金石。乔布斯(Steve Jobs)十大经典名言之一,拈出“借用”和“连结”,作为创新的关键字,而且不忘强调大前提是:“得先知道别人做了什么!”创意发想术之提示,值得参考。

学术研究应该是漫无止境的接力赛,后来者要在前人交棒时“接着跑”,不可以原地踏步、裹足不前,那将妨害团队的成绩。因此,“得先知道别人做了什么”显得很重要;如此,才能长善救失,追求卓越。学术成果所谓异同优劣,发微阐幽、匡谬补缺、新创发明,微观宏观,以及所谓系统化、延续性,何者不是踵事增华,变本加厉?要之,无论初学入门或学者专家,都得透过文献评鉴,借镜学界之研究成果;初学者可以进行“创造性模仿”,娴熟治学之规矩准绳;博雅方家则可以借力使力,“致广大而尽精微”,出入精粗,增益其所不能。

回顾文献,有助于在学术地图中找到自我定位,可以避免重复已经做过的研究,避免重蹈他人错误的风险。经由借镜参考,可以找到比较适当的研究方法,可以促使自己的研究更精致、更前进。经由文献述评,甚至可以发现新的学术生长点。文献评鉴,可以强化研究能力,亦由此可见。论者指出:研究者要利用文献,而不是被文献所左右;研究如果缺乏相关文献作为基础,由于触发无缘,就容易对有意义的现象视而不见,那将漏失对话的机会和相互切磋的益处(毕恒达《在学术地图中定位,为什么要回顾文献?》,《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学富文化公司2005年版)。

举凡不属于原典文献、第一手资料者,即是第二手资料。家学、师说、定论,以及古人之心得著作,同行之研究成果,课堂之讲述,师友之谈说,只要攸关论文选题,大多可提供吾人积累学养,触类旁通之参考,大可以当作研究之基始,探讨之起点。善加利用,可进而深化广化、后出转精,指出向上一路。一篇学术论文、甚至一部学术专著,从着手研究到功德圆满,实际上就是不断利用“第二手材料”的触发,来逐步使自己的学术工程构筑成功的过程。不懂得“第二手材料”的重要性,不善于以“第二手材料”为敲门砖、为垫脚石、为渡济的桥梁,并借助于它们以达到自己所向往的彼岸,只一味追求“第一手材料”,这好比孔子所批评的暴虎冯河,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功败垂成。

完全凭借第一手文献,而不参考相关学术成果,无缘触发、无所激荡,如何开展研究?第二手资料,沾溉之深切,启益之良多,正好利用作为较量的参照,研究的起点,触发的左券,补充的利基。借镜和参考相关主题的第二手资料,可以激活思想、开拓思路、借重方法、汲取心得,好比得到高人的灌顶,佛菩萨的加持,可见善用二手资料,作为初学入门之阶梯,学术研究之起点,推陈出新之触媒,精益求精之利基,颇有助于新创发明。尤其是跨学科、跨领域之研究,涉及既深广博大,所跨越又专业而陌生,势不得不善用二手资料,借镜学界之研究成果。绝不可能以一人之身,一一“自为而后用之”;否则,终将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严耕望《治史经验谈》主张: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探讨。从整体思维出发,从宏观构想着眼,进行微观分析,局部研究,往往较能掌握研究对象的实质,不为零乱现象所迷惑。如果研究选题规划妥善,既已深谋远虑推敲,又经高瞻远瞩设计,具备系统化、延续性,又不失独到创发性,自然本立而道生,事半而功倍。如果只就眼前的需求,当下的目标,作急功近利的选题取向,这是一般、保守、惯性、讲究速效的消极策略。其后遗症是孤立绝缘,不能奋发;缺乏延续性、系统性,成果无法累积,无由产生异场域碰撞。尤其浪费太多时间在重新另起炉灶、熟悉文本、进入状况、奠定基础各方面。论文选题如果太狭隘、太单薄,势将严重影响研究之能量与创意,断送学术研究之热忱与恒心。

三、 问题意识与选题指向:学术研究的推进器

问题意识之发用,或企图解决某一研究课题,或有心开拓某一陌生领域;它可能是久悬未解之学术公案,或富于争议性之焦点话题;也可能是有待解决的关键课题,或可供循序渐进的环节观念、基础研究。问题意识之强调,可以建立敌情观念,确定航向指标,有助匡谬补缺、发扬幽微,颇有利于新创发明。

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推进器,是研究者上下求索的指南针,是进退取舍的基准点,更是选题优劣可否的风向球。所谓问题意识,是指研究者需要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把握问题、回应问题。“问题”,决定于眼光和视野,体现出切入角度和研究导向,寓含着可贵的创新观点。突出问题意识,就要以直指中心的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并且组织自己的研究过程。这样的研究,才会言之有物,具备洞察力,才会致力于探索事物发展的实际逻辑,而不以重复大而无当的“普遍规律”为目标。由此可见,问题意识之强弱优劣,主宰学术研究之成败。

美国史学家费希尔(David Hackett Fischer)曾说:“问题是智力的引擎,是将能量转化为运动,将好奇心转化为有控制的探索活动的脑力机器。不提问题,就不可能有思考。”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不止史学研究如此,一切追求卓越,讲究创发之学术研究,未尝不是如此。学术研究,是一趟又一趟触手纷纶、孤寂漫长的知性探索旅程。就材料而考察问题,因已知而推测未知,经历“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通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茫昧恍惚,正是研究旅程的初始状态;豁然开朗,相悦以解,则是考察探论的终极情怀。其中,自有问题意识的指引与规范,上下求索之余,方不至于目迷五色,放浪无归。

一般所谓研究现况,就是文献探讨与述评。必须知道这个领域的情资,必须了解这个学术市场的虚实,问题意识之形成,已不疑而惧:到底前人已经研究到什么地步?未触及的是哪些?哪些已稍具规模?哪些尚有不足?我打算补充订正哪些环节观念?我预备发展开拓哪些领域范畴?同时预估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有何重大意义?将可以解决哪些学术公案?获得多少研究心得?可能有哪些具体贡献、学术价值?研究现况的交待,从中可以看出资料涉猎的多寡,认知层面的广狭,批判精神的强弱,治学态度的勤惰,足以呈现学术眼光的高下,研究学养的深浅,这绝不可能说空话和假话。

问题意识之提出,主要关注到人之所略、人之所异、人之所轻、人之所忽的死角,企图增益人所不能,补强人所不足。理想而美好的问题意识,犹如静立在“灯火阑珊处”的伊人,必须跳脱“众里寻他”的惯性思维,破除陈熟惯性联想的障碍,才有可能意外邂逅与发现。不认清这点而上下求索,盲目追求,到头来只是“可怜无补费精神”而已!

有不少传世作品,至今仍然妾身未明,成为“久悬未解的学术公案,或富于争议性的焦点话题”。学界或稍作考证,未有定论;或悬而未解,有待后学考索阐发。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可以选择作为研究选题。如果企图裁判争议,一旦写好这篇论文,千古以来的疑惑,就可以从此获得正确解读;终生不解之大惑,从此澄清无碍;争议性的话题,从此是非曲直尘埃落定。

至于有待解决的关键课题,或可供循序渐进的环节观念、基础研究,都是研究论题绝佳之选项。《礼记·中庸》引孔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问题意识好比正鹄,就是目标方向;如果没有目标,失去方向,那么就无从射箭,又如何能有效进行学术研究?由此可见,学术研究必须要存有“问题意识”的概念,有此指南针、推进器,成果才能往上提升,不致原地踏步,甚至向下沉沦。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选题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新年刊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选题有误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
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