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恩君 孟兆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3
摘 要 对运动技能室外课的教学,把握好练习中的为什么是确保高标准实现教与学有效融合的切入点。通过理解技能动作学习的过程,并能针对教學实施的不同阶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科学组训并全面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技能 泛化 分化 自动化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本质是教员和学员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认识方法、实践方法、科研方法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统一。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能否正确地理解、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优劣和教学效率的高低[1]。
笔者通过对近10多年来运动技能教学工作的现状分析,感到在运动技能的教学实施中就“如何教与怎样学”的“是什么”与“怎么做”基本层面落实较好,但在“为什么”和“什么条件下”深层次方面问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教员是讲不清或讲不透为什么要这样练以及在什么条件下运用,使教学工作缺失了“教与学”的互动,更为重要的是不能使学员在心智方面得到拓展,造成教学中学员的实际参与度不足。在教学中为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除了教员科学的教,还应注重学员在“知其意、得其法、明其理”的情境下主观能动的学;教员必须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实现由传统的“体能+技能”向所需求的“智能+体能+技能+心理攻防”的转变[2]。为此,我们要熟知学员掌握运动技能教学的不同阶段和针对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
一、运动技能教学的阶段特点
运动技能的教学是机体由简单到复杂建立动作表象的过程,实质都是在大脑皮质上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的过程,并有其建立、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只是每一阶段的长短,随运动技能的复杂程度而不同,一般来说,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
(一)泛化阶段
学习任何一个技能的初期,通过教员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自己的模仿体会练习,能够获得一种感性认识,此时对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由于教与学的内外刺激,通过感受器(特别是本体感觉)传到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强烈兴奋,另外因为皮质内抑制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这个阶段表现在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是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等;这些现象是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称之为泛化现象(阶段)。
该阶段在技能的教学实施中,主要表现在理论提示、讲解示范、边讲边做和模仿体会等练习的教法部分。学员在掌握技能的细节方面还不够完善。
(二)分化阶段
在泛化阶段的基础上,随着练习的逐步深入,初学者对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也逐步消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逐步能比较顺利的、连贯的完成分解和完整动作。这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外部环境变化),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此阶段,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了分化阶段。
该阶段在技能的教学实施中,主要表现在分解动作、连贯动作、动作要点的强化、运动轨迹的规范和收缩肌与对抗肌的协调等教法部分。学员要体会完成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逐渐准确。
(三)自动化阶段
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达到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此阶段,动作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能出现自动化,即不必有意识去控制而能做出动作来。在条件变化时,技能也不容易破坏,同时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与动作配合的协调,完成动作时会感到轻松自如,形成自动化模式。但是动力定型发展到了巩固过程,也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方面,还可以在继续练习巩固的情况下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技能质量,使动力定型更加完善和巩固;另一方面,如果不再进行练习,巩固了的动力定型还会消退;技能越复杂、难度越大,消退的也越快[3]。
该阶段在技能的教学实施中,主要表现在连贯动作、应用动作方面的教法部分。学员要仔细研究体会完成动作的环节,促进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不同教学阶段不是单独独立的,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衔接、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具体的技能教学实施方法中也是在一个主题下的递进式施教过程。
二、运动技能教学的实施方法
苏霍姆斯林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启发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方法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它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发挥教学方法的综合效应[4]。本论题着重在教学实施中贯彻教学方法与纠正方法相互对应的结合,在教学中力求达到“传授知识是基础、发展智能是中心、锻炼体魄是保证、思想品德教育是方向、培养心理素质是条件”[5]的总要求。
(一)泛化阶段的教法与纠正
在技能教学的感知阶段,教员要通过讲解、示范给学员树立规范的动作标准;并展开针对技能的设疑、解疑理念,让学员知道“为什么”。通过教员的讲授,使学员逐步理解技术要点,建立感知的机体运动概念,在教与学互动的情境下展开初始的学习。
1.模仿练习→个人纠正
模仿练习是学员在看、听等情境下,根据教员的示范引导、讲解引导,针对技能的初步模仿练习。它是从降低难度、减慢速度、减小力度、优化幅度开始的操作练习。
个人纠正是学员通过教员的提示,在对镜模仿的情况下、在感知主动肌收缩的情况下、在感知机体本体感受器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对技能的纠正练习。
2.个人体会→相互纠正
个人体会练习是学员通过教员的讲解示范,在综合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体会练习。它是优于模仿的理念,通过人体的综合感受器建立初期条件反射的教学。
相互纠正是在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进行的纠正练习。它主要围绕的是主动肌的发力感知、视觉反射的主观判断形式来对技能相关环节的纠正练习。
3.分解练习→口令纠正
分解练习是学员通过教员的边讲边做,并初步理解技能构成的关键环节,根据其特点按照顺进分解、逆进分解的方式,循序渐进对技能进行分步实施的教学。
口令纠正是学员在分解练习中,教员根据技能分步的环节和要点,通过下口令的方式提醒、提示学员,进行针对技能构成环节的纠正练习。
(二)分化阶段的教法与纠正
在技能教学的学知阶段,教员要通过组织练习、心理调控等方面的施教,使学员循序渐进的掌握技能;并通过针对性的主题练习,强化技能的各部分要点环节。该阶段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在分类的施教过程中,使学员掌握技术关键,逐步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在教与学探究的引导下展开技能分化的学习。
1.辅助练习→环节纠正
辅助練习是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针对技能的关键点、难点环节进行的简化、降低技能标准以及需要强化核心要点的练习。也可称之为专项辅助(素质)练习。
环节纠正是针对技能的要点环节,并结合学员实际展开的以提高运动过程的分化能力,它以逐步建立机体条件反射为目的而进行的纠正练习。
2.诱导训练→感知纠正
诱导训练是学员通过教员依据人体运动本能,针对技能本质而设定的不同动作内容的练习,学员体会是透过自身内化创新的肌肉感知并逐步叠加而形成掌握技能的训练。
感知纠正是学员在诱导训练的基础上,感觉是自己从已知肌肉运动能力中概括出运动的原则和规律,学员在感知上是凭借自身能力掌握技能关键点的纠正练习。
3.条件训练→助阻纠正
条件训练是教员实现教学目的为学员设定的各种情景,并根据技能完成的速度、劲力、持续力、协调、配合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实施针对提高技能标准采取的以解决各种特定情境而实施的训练。
运动训练中有一种特殊的训练手段——阻碍训练。该方法,就是利用增加完成动作的难度(负重或克服运动阻力)来纠正技术。助阻纠正是结合阻碍训练的基础上,为使学员提高完成动作的劲力、速度等标准,通过克服阻力、增加助力来实现对技能的纠正练习。
4.正误对比→典型纠正
正误对比是室外课教学最常采用的教法之一,它是通过教员或示范兵与动作不标准学员之间进行的对比操作而实施的教学。
典型纠正是由动作规范的人员,进行针对技能的要点环节、发力程序感知的示范性演示,以使学员在参照示范、对比自己错误动作而实施的纠正练习。
5.分组练习→示范纠正
分组练习有二个要义,一是根据学员基础和感知能力进行分组,利于按步骤施教而开展的针对性教学;二是根据教学任务和展现过程的需要进行的分组,便于有效实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针对性教学。
示范纠正是教员根据学员在掌握技能时的不规范、不准确的动作部分,进行分解动作、环节动作、完整动作进行的技能示范,而采取的纠正练习。
6.集体练习→讲解纠正
集体练习是在学员基本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进行针对分解、完整动作的教学,它是在教员预定计划指导下实施的练习。
讲解纠正是教员针对集体操作存在的配合、协调、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集体操作的理念、技能形成的要素、技能彼此衔接的技巧等方面,通过讲解、诱导、要求进行的纠正练习。
7.想象训练→暗示纠正
想象训练是学员在“静止”的状态下,通过思维活动对技能进行想象回顾,以增强大脑皮质对机体支配、配合等能力的想象训练。该训练法,常用于完整动作、危险系数较高的技能训练。
暗示纠正多用于学员在想象训练时,教员根据技能特点和规律对学员进行语言提示、诱导,使学员在教员的暗示下,在思维上逐步建立完成动作想象的分化能力,以克服动作衔接、发力等要点的纠正练习。
8.器材训练→操作纠正
器材训练是学员在掌握徒手技能练习、单项技能练习的基础上,利用装备器材形成“人装结合”的训练体系模式。它对技能掌握是一种感悟和体验,称为感知的体验式训练结构。
操作纠正是学员通过技能应用性练习,强化肌肉感知、强化神经反射弧确立、强化动作分化的水平、强化心理分析能力,而实施的应用针对性纠正练习。
9.心理训练→个性纠正
心里训练是教员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员的心理承受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员控制、调节和激发合理运用技能时机的训练。
个性纠正是针对学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展开的以克服惧怕、恐慌、扩散等方面,实施的设定各种条件的个体训练,使学员对技能的掌握渐进形成自动化模式的调节纠正练习。
(三)自动化阶段的教法与纠正
在技能教学的强化阶段,教员要通过应用情境下完整训练方面的施教,使学员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克服各种条件、环境的干扰,培养在看到、听到、想到、意识到、感觉到等近似条件反射般高标准完成技能的能力。该阶段是技能教学过程的升华,是在教与学发展的理念下展开建立技能自动化的学习。
1.模拟训练→共性纠正
模拟训练是贴近实际的一种方法,它主要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技能程序。模拟训练一般有语言形象的模拟和实景情况的模拟两种;前者是利用语言描述实战的情况,也可以利用图片、图表等使语言形象具体化;后者是设定一些接近实用条件的训练。
共性纠正是教员针对模拟过程,利用讲述、图像、观摩等方法,对实施的要点、环节、过程进行的训练,它主要由设定的情境变化展开反复的训练来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纠正练习。
2.整合训练→评比纠正
整合训练是将技能的相互衔接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它是按逻辑的程序,从以往的训练过程中总结出原则或是归纳提取精华,并利用完整技能训练方法进行整合,以促进学员进一步将技能升华为自动化的训练。
评比纠正是学员彼此观摩分组整合训练的情况,由教员、对照组学员分别点评,紧紧围绕技能自动化运用合理性查找薄弱环节的纠正练习。
3.应用训练→实践纠正
应用训练是系统训练的末端环节,是学员把自动化的技能形成系统化的实践应用,它是一种引导学员将技能在多种不同情境下合理运用的教学,并实现“举一反三”教学目标的训练。
实践纠正是在实际操作条件下,针对系统化的技能应用进行反馈的训练,它所展现的是技能自动化应用时机、条件是否合理,经过严谨重复训练的反馈模式进行纠正练习。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运动技能教学的阶段与教学的方法阐述,核心要点就是理清教学方法的细化环节,并能根据具体问题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员在学会知识的前提下发展综合素质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全面培养人才的目标。上述相对应的教法与纠正,共例举了15种方式,根据教学中的实践总结,笔者认为在一堂完整的课程教学中应贯彻“4+4”教学模式,即一堂课,不少于4种教学方法和4种纠正方法。这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科思想、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和学科方法融为一体,构建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泛化阶段的互动创新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启迪联想——质疑解疑——分层推进;分化阶段的探究创新教学模式,诱导释疑——渗透联想——激发情趣——比较选择;自动化阶段的发展创新教学模式,立题引导——内化创新——领悟迁移——评价发展[6]。
参考文献:
[1] 陈文战,杨新贵,王志农.教学方法纵横谈[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1).
[2] 黄典南,范武茂,郭清泉.改革与创新[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101-103.
[3]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10-211.
[4] 黃典南,范武茂,郭清泉.改革与创新[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81-84.
[5] 朱如珂,朱兵,张淑哲.现代军校教育新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31-33.
[6] 朱家鑫.武警教育训练,改革与创新[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