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璐 张铁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研究生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一种高学历层次教育,本文通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分析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的作用,同时构建了师生知识共享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 研究生与导师 知识共享 激励机制
一、非零和博弈的内涵
非零和博弈是一种非合作下的博弈,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损失的总和不是零值,并且博弈双方存在“双赢”的可能,进而产生合作,它区别于零和博弈。在本文中指研究生与导师在知识共享的下合作双方通过非零和博弈从而出现“共赢”的情况,实现1+1>2的局面。
二、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
(一)知识共享的困境
假设导师甲和学生乙之间进行知识共享的博弈,他们都有两种选择:知识囤积和知识共享,假设:(1)ab>bb>aa>ba;(2)bb>(ba+ab)/2,则由于个体的理性限制,该博弈的纳什均衡为(hh,hh),即博弈双方都不共享知识,因而该博弈就成为了一个囚徒的困境的博弈。
从上述博弈过程可以看出,在师生之间,如果仅仅指望两者之间进行知识共享是不现实的,即使学校内部为了使师生之间共享知识而提供一些必要的政策支持。师生之间虽然导学关系占主导地位,但是还是存在着雇佣关系,朋友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同时雇佣关系,这是师生关系异化的一种常见的形式。
(二)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如果在博弈过程中加上激励因子,即如果某一博弈方愿意并且和他人共享知识,则在其收益中相应的增加c,c即为激励因子。则博弈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c足够大,满足(1)c>ab-bb;(2)c>aa-ba。则此博弈将均衡于(bb+c,bb+c),即博弈双方都选择共享他们的知识。该博弈表明,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对共享行为进行奖励,无论以何种方式,物质的或者是非物质的,都将极大地激励参与方将宝贵的知识贡献出来与他人分享。
三、导师与研究生间知识共享模型的构建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完整的知识共享过程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知识编码,即导师将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编码,并且加入自己的相关想法,形成可以传递的形式;第二步是知识传递,导师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将所编码的知识,以简单易懂的形式传递给研究生,使得师生形成一种交流的形式;第三步是知识的消化,即知识吸收转化过程,研究生将从导师那里所接受的知识自我理解,自我吸收,形成自身可以运用的知识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可能是导师从研究生那里获得了新知识。
将导师的知识分享程度为纵坐标,研究生的知识分享程度为横坐标,構建出四象限的知识共享矩阵图,该矩阵将师生之间知识分享传递途径分为四种可能的知识共享模式。最低层次的典型的放羊式研究生管理,导师对研究生采取放任态度,任由其发展;第二层次的知识共享行为为知识的单方面传递,由于导师在师生关系中为主导地位,很多情况是倒是单方面传递知识给研究生,很少出现研究生向倒是传授知识的情况;第三个层次是师生只是相互交流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这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是很多新的观点出现的关键时期。
四、研究生与导师间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导师在其所带的研究生中,要关注研究生的专业特长以及性格特性,将所带研究生作为知识共享中的尊重需要,尤其是对社会尊重的需要作为最主要的方面。
(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在对导师和研究生这个团体进行激励时,在物质方面,应使导师有一定的知识薪酬等物质奖励,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经济收入等水平。然而,并不是说只强调物质激励,因为当物质激励发挥其效用后,其激励作用就变得有所限制了。所以,在注重物质激励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导师与研究生这个团队在精神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神激励。
(三)目标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目标激励是指将导师科研目标的需求转化成为其下研究生和导师共同的需求。当成员与导师的科研目标达成一致并高度统后,即会将共同目标作为自身所努力的方向。
(四)可操作性原则
在设计激励方案的同时,要注重激励措施的可操作性。在设计和制定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励目标和激励措施的一致性,避免误差;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题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尽量减少问题的出现,从而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五、结束语
本文建立了一个师生知识共享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导师与研究生在知识共享情况下的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和实施对策。本文提出了促进研究生与导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设计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可为激励机制模型的创建埋下伏笔,为更好的促进师生知识共享的程度,提高师生交流分层次,创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编号:CX2013B409。
参考文献:
[1] 樊治平等.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06.3:372-375.
[2]HendriksP.WllyShareKnowledge?TheMotivationforKnowledgeSharing[M].owledgeandProeessManagement.1999: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