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薇,武连仲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痉挛性斜颈属功能性神经外科中运动障碍性疾病。痉挛性斜颈患者的颈部CT显示,主要痉挛肌肉与对侧同名肌比较呈肥大性改变[1]。痉挛性斜颈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外伤、原发性前庭功能异常等[2]。本研究30例患者中与精神因素有关的占66.6%,患者在早期仅有颈部不适的感觉,同时伴有精神紧张、压力大、烦躁焦虑、情绪波动较大、失眠、乏力等症。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步出现运动失衡,进而发展至运动障碍,导致动作不协调。
30例患者均做CT检查排除颅内病变,X线检查排除颈椎病;经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静息期有广泛运动单元,持续大量运动单元电位(MUP)发放而确诊[3]。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中男4例,女11例; 平均年龄(35±11)岁;平均病程(1.71±0.70)年。对照组中男 3例,女 12例;平均年龄(37±13)岁;平均病程(1.55±0.74)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开放性设计,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疗效结果按Tsui量表,疗效按vT/T治疗前之百分比评价(vT=T治疗前-T治疗后)。治疗前、后6个月评价1次,持续跟踪12个月。
2.1.1 针刺治疗
严格按照武连仲的针刺手法,选取 0.30 mm³40 mm毫针,君穴取“五心穴”,即水沟及双侧劳宫、涌泉。水沟向上斜刺约45°,采用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头部出汗为度;劳宫、涌泉直刺 17~20 mm,采用提插泻法。臣穴取上星透百会、印堂、郄门。上星透百会,行雀啄式进针。印堂要求深度到达鼻根骨。佐穴以颈臂、人迎、丰隆穴为主,局部穴扬刺,先刺经筋结聚之处的中点,主要取外天柱、风池、天容、颈臂、人迎、天鼎等。颈臂穴位于颈三角(锁骨与胸锁乳突肌形成的三角)上1寸,平第4颈椎棘突。颔厌与局部穴共为使穴。痉挛性斜颈较重者可配风府、哑门、正廉泉。每日1次,逢周日休息。
2.1.2 中药治疗
以镇肝熄风汤为底方,其中重用生龙牡各30 g,煅磁石 30 g,珍珠母 15 g,僵蚕 10 g。颈部僵硬较严重者加白芍45 g,葛根15 g,狗脊15 g;痰热盛者加石菖蒲15 g,远志15 g,竹茹10 g;情志抑郁者加郁金15 g,合欢皮15 g。每日1剂,煎汤服用,早晚各1次。
只采用针刺治疗,取穴、操作同治疗组。
痉挛性斜颈的程度根据Tsui等分型评分[4]。A头歪斜程度(0~9分),扭转和倾斜(0分为无,1分<15°,2分为15~30°,3分>30°);屈曲(0分为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上述3项之和即为 A的总分。B头歪斜的时间(0~2分),1分为间隙性;2分为持续。C肩的抬举(0~3分),1分为轻度、间隙;2分为轻度、持续或重度、间隙;3分为重度、持续。D头的震颤或抽搐(0~4分)程度,1分为轻度;2分为重度。时间,1分为偶尔;2分为连续。D总分=程度³时间。总分=A³B+C+D,最大得分为25分。
治愈:治疗后评分下降81%~100%。
显效:治疗后评分下降51%~80%。
有效:治疗后评分下降11%~50%。
无效:治疗后评分下降0%~10%。
3.2.1 两组治疗前后Tsu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Tsu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 12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两组治疗后Tsui评分逐渐降低;两组治疗后12个月Tsu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Tsui评分降低更显著。详见表1。
3.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愈显率经卡方检验 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sui评分比较 (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sui评分比较 (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1;与同组治疗后 6个月比较 2)P<0.01;与对照组比较5)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6个月 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 15 18.47±3.91 10.20±3.141) 4.33±2.131)2)5)对照组 15 21.00±3.36 12.20±2.431) 7.47±3.201)2)
痉挛性斜颈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运动信息处理过程障碍的慢性神经运动疾病,属于肌张力障碍范畴,可表现为局限性肌张力障碍,除部分与药物及遗传等相关外,绝大多数病因不明,目前治疗主要为对症性[5]。
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安全并且疗效确切[6-7],但疗程较长,针药并用通过辨证论治配合中药可改善患者紧张、焦虑、失眠等症状,本病重在调神,神明则制,神寐则妄。“心藏神,肝藏魂”,针灸重在清心泻火、通督调神,中药重在镇肝、平肝、养肝、柔肝,同时注意顾护脾胃。故以镇肝熄风汤为主方。针灸取穴中五心穴为君穴,清心泻火,开窍调神。水沟为督脉穴,督脉为阳脉之海,通脑达巅,重泻水沟可通督调神。同时水沟可调理人体一身之阴阳,使阴阳通调,动静有度。脑为清静之府,脑喜灵动,故用雀啄泻法。心主神明。脑为髓海,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肾藏精生髓,脑之髓赖肾精滋养。故取劳宫、涌泉。劳宫为心包经荥穴,心包者,代心受邪,取心包经荥穴可清心泻火醒神开窍。涌泉穴为肾经井穴,“泉者,水自出也”,同时肾经主水,井穴为阴阳经交会之所,可交通阴阳,故涌泉为开窍益阴之穴。二穴配合可开窍调神,交通心肾,水火既济,安神定志。加上局部取穴可开结散聚,使筋脉得以舒展;同时颔厌为少阳经诸穴中至高之处,可通脑府,导神气,使气至病所。中药配合针刺可共奏清心泻火、开窍醒神、养肝柔筋、调整脏腑、标本兼治的目的。
[1]姬绍先,陈信康,周国俊,等.痉挛性斜颈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4,17(6):341-344.
[2]高旭光.痉挛性斜颈的病因及诊治进展[J].医师进修杂志,2001,24(5):7-9.
[3]葛成永.痉挛性斜颈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针灸,2003,23(7):385.
[4]陈嬿,乔凯,江文秀,等.肌电图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146例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6,14(2):175-178.
[5]郑定逸,邵宇权,胡兴越.痉挛性斜颈36例临床诊治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2,4(11):820-821.
[6]金彦,申鹏飞.醒脑开窍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55.
[7]常国良,赵海英,石雁.痉挛性斜颈诊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5):8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