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征 李中心
1河南中医学院 郑州 450008
2河南省中医院 郑州 450008
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和最大的中药资源生产、使用国,我国中药资源产业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随着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日益扩大和我国医药市场的有效开发,中药资源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中具有活力的新的增长点。中药已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参与竞争的主要产品,成为保障13亿人口用药问题的关键。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20余年的持续推进,常用中药材生产体系已基本建立;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重点支持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饮片炮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和常见多发病、中医药标准规范等研究;在平台计划和基础性工作中,重点支持了中药种质资源收集、资源平台建设等工作,并建立了23个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一批名贵中药材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对传统中药理论内涵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入,中药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中药品种的创新步伐显著加快,现代中药产业迅速崛起,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不断取得突破,中医药产品正在走向世界。
1.1.1 地理优势
河南地处中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不仅有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是中药材的天然宝库;品种繁多,产藏量大,开发历史悠久,是全国重点药材产区之一。截止2013年,全省常年种植中药材面积26.6万hm2,经营农户60余万户,达250余万人[1]。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全国共有中药材1.2807万种,河南省共有1.2302万种,其中药用植物1 963种,药用动物270种,药用矿物44种,其他种类25种。河南中药材资源中道地药材品种多,优势明显,37种道地药材,是河南一大优势。
1.1.2 政策优势
我国政府已将中医药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等中医药事业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国家有关部门密切关注中医药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中药资源的政策文件,在2002年和2006年国家先后颁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9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中药材保护、促进中药产业科学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3 政府扶持
2001年河南省被国家批准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于2009年8月顺利通过国家的验收并授牌,中药现代化被河南省与科技部列为省部会商重点项目。自1999年以来,河南省先后承担了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冬凌草、连翘、山茱萸、葛根、柴胡、辛夷、禹白附、山楂、红花等的种质资源、生态环境、繁殖材料、种植技术、采收加工、质量标准等规范化种植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除“十一五”支撑项目待验收外,其余项目均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专家验收,项目完成过程中和企业合作建立了相应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1.1.4 取得成绩
目前已有山茱萸、怀地黄、怀山药、金银花四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的“GAP”基地认证,裕丹参、冬凌草等中药材的“GAP”认证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在河南省建立了45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其中有18种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分别通过了国家和省组织的验;山茱萸、怀地黄、怀山药、辛夷、冬凌草、金银花、柴胡、裕丹参等15种中药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保护。
中药材生产初步形成了市场引导、企业运作、政府协调、科技支撑、药农生产的良性机制。通过建设基地,有效集成了各方面优势,进一步优化了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初步构建了国家与地方联动的中药创新平台,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使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和新方法得到推广;上述工作的开展较大幅度提高了中药产业的规范化水平,中药研发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也有所加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一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药材遭到大规模的、无序的采挖,我国野生基源和传统植物药药材生长环境遭到了侵占和破坏。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野生药材将会以很快的速度消失,并将一去不复返,这将是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大损失。例如,位于河南省伏牛山的药用植物,是我国南北自然过渡地带的典型地段,其药用植物仅次于我国云南药材资源,历史上被称为中国第二“天然药库”。据祖国医药巨著《本草纲目》中共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有1 700种在该省伏牛山均有分布。然而长期过度无序开采,该地区中药资源紧缺、种质退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瓶颈。
鉴于中药资源的情况,2009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组织开展新的中药资源普查,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于是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于2011年正式启动,河南省中药资源普查以河南中医学院为技术依托牵头单位,工作的目标是以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资源为主,开展中药材资源调查,摸清基本家底;开展野生种药材集中分布区域调查,豫产道地、大宗药材种植情况调查和主要中药材供求情况调查;建立较完善的中药资源标本库、数据库和动态监测网络,适时掌握中药资源的变化情况。
河南的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①中药产品研发与中医药理论脱节,缺乏深入研究,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健康服务优势未能充分显现;②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工艺粗放、综合利用度低,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③产业布局缺乏融合式发展,中药材生产缺乏集约化、机械化种植模式;④产业价值链优势未充分发挥;⑤中药资源供给出现了大宗药材资源生产的品质下降、珍稀濒危药材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笔者深有感触,执笔就上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相关部门和学者参考。
中药药性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明中药整体功效及其作用本质奥秘的关键,是中药安全性和质量控制的基础与核心。突破中药及其复方多维度研究复杂体系的关键技术,从化学成分、网络靶标、生物活性等整合的角度,诠释中药材承载的中医传统功效现代科学内涵,为中药材深度开发、质量控制及其临床应用等奠定基础。
建立珍稀濒危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综合利用人工繁育、生境保护和生态栽培等保育措施,以及特定药效成分的生物合成技术,从种源保护、栽培关键技术、生境保护和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研究,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技术、方法、产品及服务平台。日益受到大家关注和推崇的大数据,追求覆盖整体信息的宏观理念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有必要推动大数据理念及其技术在中药资源领域的合理应用。中药资源数据主要包括我国中药资源种类、分布、蕴藏量、资源变化趋势、栽培与野生情况、收购量、需要量等,这些数据对中药资源的调研、普查、种植、评控、流通、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而当前由于中药资源管理主体存在差别,中药资源人才缺乏和潜在的安全威胁,对于这些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应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技术水平,完善法律制度,将大数据更好地应用于中药资源。
选育常用大宗中药材优良品种,建立中药材良种认证和集约化、机械化繁育技术体系;建立道地中药材分布区划、产量区划、质量区划;并以此研究各区域典型中药材与根际土壤微生态互作规律及机理,突破连作障碍,加强药材生态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将传统加工方法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开展中药饮片炮制机理及规范化研究,突破高效低毒中药材加工技术,提高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产量和质量。
针对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药材生产及深加工制造环节,通过高新及适宜技术集成,构建切实可行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关键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传统非药用部位(组织器官)的资源价值发现及利用性研究;药材及饮片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研究;中药提取后产生的药渣的系统性利用和产业化链延伸研究;生产过程资源回收利用和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集成示范性研究等。构建经济实用的资源化模式体系主要包括:粗放低值资源化模式;转化增效资源化模式;精细高值资源化模式[3];以期为推动我国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引导和借鉴。
以中医原创传统知识与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为源头,研发医院制剂与大健康产品;基于中医传统功效科学诠释,明确功能因子,进行中药材深度开发应用,提高大健康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科学性;充分调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河南基地高校、科研单位、重点企业和园区的积极性,开展中药大健康产业创业专项行动,重点针对中药材种植服务创业、互联网+中药产业创业、中药产业园区集群创业等不同形式的创业,为大健康产品深度开发增添活力。
面对中药资源的严峻形势,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河南围绕维护人口健康和促进产业发展两个重大需求,依托地道大宗中药材和珍稀濒危中的代表性中药材大品种,阐释基本科学问题、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发挥应用示范效应,形成中药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逐步实现中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高波.河南省中药农业发展现状及目标.农业纵横,2013,(1):49~50
[2] 田虹,田侃.试论大数据对我国中药资源数据整合与应用的启示. 医药管理,2015,47(4):67~72.
[3] 段金廒,宿树兰,郭盛等.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及其利用策略与资源化模式.中草药,2013,44(20):2787~2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