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勇杰
摘 要:新课程倡导素质教育,学校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学价值,是通过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初中科学的课程特点决定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离不开课堂教学中良好的互动交流。在关注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同时,采取互动教学的方式强化动态生成,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互动的教学特征也符合新课标要求。本文就初中科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互动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科学;有效;互动;实践
新课程倡导素质教育,学校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学价值,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交互的动态发展过程,参与者在智力活动、情感活动、人际交往活动中实现着自己的多种需要,并使自己的各方面潜能不断得以发展。现代课堂教学功能的充分体现,关键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人(教师与学生)的观念的重新确立。初中科学的课程特点决定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离不开课堂教学中良好的互动交流。加强科学课堂教学中互动的研究,探索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现状,分析互动教学误区,反思先进课堂互动教学,对于促进有效教学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缘起——初中科学课堂互动教学现状分析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互动的教学实践是课程理论界研究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在现实科学教学的互动活动中仍然存在诸多偏差:
1.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兴趣
互动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想象、交流,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发表他们的思想观点。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但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这种表面上的形式,错误地理解为科学必须互动探究,任何问题都拿出来让学生互动交流,致使互动流于形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一些老师甚至在不清楚类似活动对学生究竟有没有作用的情况下,就开展互动讨论活动,往往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形式上的热闹。这种只需学生稍稍阅读书本或通过回忆事实就可完成的互动,只是流于形式的互动,完全没有开展的必要。
2.分层不足,缺乏思维深度
实践表明,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一个学生也存在从易到难的认知接受过程。教师在组织课堂互动时,设计的问题如果太多,太碎,缺乏恰当的切入点,就不能引发学生真正的思考与参与。在互动中,如果只是注重记忆类、缺少梯度的低层次问题,对学生思维刺激的强度约等于零,也是课堂互动教学中的低效甚至无效行为。诸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之类的问题就失去了互动的价值,对教学毫无作用,是不值得提倡的。同样,如果提出的问题过难,也容易出现教师无法启发学生的尴尬局面,这同样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所以,有效的互动需要针对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学生分层次进行引导。
3.组织无序,探究留于表面
分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尤其在科学探究中被广泛采用,组织互动,人人参与,时有思维碰撞的火花闪现,的确能给人以启迪与享受。但一部分教师在课前没有做到充分预设,在互动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组织管理的无序、引导铺垫的不足,就会造成上课失控,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参与,这只能是一种缺乏实效的无效合作。这里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
4.评价苍白,互动机械呆板
教学预设充分与否,能否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都将直接导致课堂效率和教学的成功与否。新理念下的教学注重生成与构建,淡化预设与讲授,但不等于不要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教学过程应该是富于变化,互动生成的过程,过度预设,无效评价,体现不了学生真正的主体性,是一种表面自主的有限互动交流。在面对学生的回答时,一些教师缺乏有效的激励评价,对不符预设的答案或置之不理,或消极评价,这种过度预设也是低效的教学现象。同时这种缺乏师生“情—情”层面的相互交流,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消极评价、消极态度的机械互动方式,都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或伤害性的效果。
二、追寻——初中科学课堂互动教学实践探索
1.创设符合认知的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情景是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在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置身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在互动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学生认知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互动参与热情,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案例:《升华和凝华》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冬天的北国风光,原野里的大雾,房屋树木上的霜雪,春天里冰雪融化,万物萌生,创设出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出疑问,探求真知。然后再抓住时机提问:(1)“雪”和“霜”是怎样形成的?(2)物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演示完成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后,再结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分析解释生活现象:
(1)用久的灯泡,内壁为什么会发黑?
(2)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为什么时间久了会变小和消失?
(3)冬天早上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怎么回事?
整个教学过程伴随着一个个生动的情境,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科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2.设置科学分层的任务,梯度提升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创设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但要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出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状态,才会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案例:《受精和胚胎发育》一课中,可依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