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视角下贫困问题的再探析

2015-05-05 11:49魏婷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魏婷

摘 要:在多维度视角下,从收入分配、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和教育制度四个方面详细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减少贫困的措施,建议政策制定者在我国当前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财富较快增长时期,采取措施缩小贫富悬殊和减少贫困,实现社会稳定发展。

关键词:贫困减少;经济发展;贫富悬殊

中图分类号:F0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9-0003-02

引言

贫困是一种随处可见的生活现象。贫困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于发达国家。按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作为贫困线来测算,世界上有十多亿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南亚和撒哈拉以南地区。按照美国的贫困标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有近4 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状态中,占总人口的15%。欧共体的贫困人口也超过了总人口的15%。贫困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消除贫困?

一、多维度的贫困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在我们这个60亿人口的世界上有28亿的人,他们每天的收入不到2美元,其中有12亿的人口,他们每天的收入不到1美元;同样在我国依然还有3 000万的人口,他们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贫富的悬殊,日益影响到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稳定。

(一)收入分配不公

我国有句古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收入分配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增长的成果可以公平地分配到不同阶层时,这个社会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其内部状态是良性的。收入分配不公不仅使收入两极分化,也使收入流动性僵化,也就是说,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穷人要变成富人的梦想更加遥不可及。所以收入分配不公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下热门的“富二代”和“穷二代”就是件可怕的事,间接地说明了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在放慢而高收入者收入增长相对加快,这无疑使得收入分配差距在持续扩大。一个贫困农民曾百般无奈地说:“苦累都不怕,最怕的是没机会。”

(二)地理环境恶劣

我们不能否认地理环境对贫困所产生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地理环境导致贫困是人文环境失衡在自然环境中的反映,它通过缺少生活必需品、生产力落后、自然资本折旧和人文环境失衡四个层次递进。

从我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所确定的592个重点贫困县分布来看,贫困县分布态势可概括为“一带两片”,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社会服务十分落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闭塞、通讯手段落后,远离社会经济活动中心,生活和生产的条件极差,同时由于人口非流动性等特征,使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日趋严重。

(三)气候变化极端

贫困人口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为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加剧贫困。直接的影响是指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居民的生命财产、生计、基础设施等造成的损失。这体现在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强度增大,极端气候事件不仅对灾害发生时期的生产活动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会因对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损坏,给灾后恢复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间接影响来自于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影响。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因为他们的农业和生活更依赖于自然降水,对水资源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适应力更脆弱,适应气候变化的财政、技术和制度的能力也不强。而且很多不良环境问题,如污染、气候变暖等是发达国家造成的,这又是一种他们对发展中国家变相的掠夺。

(四)教育制度

人们似乎公认:“教育改变命运”。中西部的教育能改变中西部人民的命运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报告:一个高中生,他的父母亲为了培养他,借了一身的债,他高中毕业到城里打工,每月的工资1 000元,要用十几年的时间打工来还债。他说只要还清债攒够20 000元钱,他就准备回到他的那个小山村去结婚,再不来打工了。那时候他大概也有40岁了,不回山里,城里人也不会要他打工了。

我国在大力发展教育的今天,在我国部分贫困落后地区,教育依然不能承担起改变命运的作用。

二、建议及对策

弗里·萨克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大部分的贫穷,都是一种病态,是不良生活、不良环境、不良思想的结果。”从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先后提出和实施过不少反贫困战略。其中,最主要的反贫困策略有以下几个:

(一)调整制度

政府矫正制度,提高制度质量,为扶贫工作提供良好的宏观社会资本。制度质量的主要标志是公平、效率。制度公平要求消除由区分性别、民族、种族、地区和社会地位造成的社会障碍,制度质量的有效性提高政府的扶贫责任、能力以及贫困者的经济能力和政治能力。

重庆在2010年2月28日首个公租房小区——民心佳园开工,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公租房分配量达到了11万套,惠及群众近30万人。大力建设公租房,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问题,为实现“住有所居”提供了保障。重庆市为探索新时期住房制度改革塑造了样本,为制度性减小贫困走出了探索的一步。

(二)资源再分配

要扭转这种贫困状况,要确保住房补贴、教育开支、卫生保健等计划惠及贫困者。这就要对公共消费进行重新配置,并更改政府的许多投资计划。这一战略重视有利于低收入集团的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但这种再分配是通过生产性资产的再调整来进行的,比如土地的重新分配等。

(三)绿色革命

当今世界的贫困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因而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反贫困战略的必然选择。绿色革命战略试图通过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农作物品种,并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发展农村生产力,从而解决粮食问题和农村的贫困问题。

从长远看,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教育进行投资,才能铲除贫困的根源。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将反贫困的战略重点逐渐转移到了提供卫生、营养、教育和其他社会服务方面,并将其作为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来实施。

(四)“双因素”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反贫困战略的侧重点又一次发生转移。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了包含两个同等重要因素的发展战略。第一个因素是促使贫困者将其最丰富的资产,也就是劳动力用于生产性活动,为此,要求政府用政策来约束和刺激市场、社会和政治组织、基础设施、技术等。第二个因素就是向贫困者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其中初级医疗保健、营养和初等教育尤为重要。报告认为这两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缺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成功。

结束语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把相对贫困彻底消灭掉。在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依然存在广大的贫困人群,美国经济虽然发达,但是贫困也是美国人面临的很现实的一个问题,能不能彻底消灭贫困,最关键是全社会应该形成一个共识:通过多维度的思考、政策等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环境、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贫困即便不会完全消除但也会逐步减少。

参考文献:

[1] 邹薇.关于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6):49-55.

[2] 杨晶,彭卫彪.经济增加对江西省农村减贫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2):510-515.

[4] 叶初升,赵锐,等.经济转型中的贫困脆弱性:测度、分解与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1):103-109.

[5] 袁媛,等.河北省县域贫苦度多维评估[J].地理科学进展,2014,(1):124-130.

[6] 李翔林.通货膨胀对我国农业低收入贫困群体影响的研究——基于脆弱性的视角[J].西南财经大学,2014.

The Further Study of poverty Under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WEI Ting

(Chongqi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52,China)

Abstract:Under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auses of poverty from four aspects,including Income Distribution,Geographical Environment,Climate change and Education system,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reduce poverty.In the last,this paper advise the policy makers to take measures to narrow the wealth gap and reduce poverty in order to achieving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current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social wealth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poverty reduce;economic development;income disparity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