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道贵德

2015-05-05 15:36陈瑛
道德与文明 2014年4期
关键词:贵德中华民族道路

陈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以理性的态度、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坚持“尊道而贵德”的好传统·确定自己的方向道路,选择正确的态度步骤,脚踏实地地躬行实践。

什么是“道”?《老子》书里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韩非子·解老》中说,“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简单地说,“道”就是世界上永恒运动着的最根本的客观规律,而“德”则是人类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它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体现。“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管子·心术上》)总之,“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焦竑:《老子翼》卷七)。这两者是彼此对立却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统一体。为什么要“尊道贵德”?就是因为“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大戴礼记·主言篇》)。也就是说,人们可能通过“道”来支撑、指导“德”,也必须用“德”来彰显和支持“道”,让它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然后宛如鸟之两翼,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可以看到无数这样的“尊道贵德”的榜样。

例如,当原始氏族社会没落,出现了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之后,面对着“天下为公”的“大道既隐”,大舜、周公、孔子等人“尊道贵德”,开始创立、发展仁义礼智信的“小康道德”,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在汉代出现了“三纲六纪”这样成熟的封建道德体系,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保障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让中华民族保持了千余年的繁荣,使中华文明在许多原始文明之前始终灿烂地屹立在世界东方。

再如,从鸦片战争、甲午惨败到五四运动的前夜,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人物,深切地感受到“德”之重要是因它背后有“道”。当时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定孔教为国教”,其目的是与别有用心的军阀相勾结,公然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道”在变。“德”也必须变。他们尖锐地批判“三纲五常”是“奴隶道德”、“吃人道德”,其要害是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封建奴性,反对精神压制;提倡民主科学,要求个性解放;提倡功利,要求发展物质文明,反对虚文。五四运动之所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目的是适应“道”的发展,是中国人民需要反帝反封建,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现在人们想到五四运动,往往首先想到“打倒孔家店”,想到“非孝”,似乎是一场中华传统美德的大劫难。殊不知,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场由“尊道”而进行的真正的“贵德”,也正是在这场传承发展中华美德的斗争中,实现了“道”的发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最为重视尊道贵德,他们在积极开展革命实践、寻找解放中国人民的道路之际,也特别注重总结中国人民的经验,特别是建党建军的经验,确定了一系列道德建设理论。这主要包括:指出道德的重要性,它是决定我们革命成败、关系国家和人民前途命运的大事;确定我们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在革命实践中进行;对于传统的道德遗产,要有分析鉴别,进行批判性地改造和创新;确定了我们道德建设的目标,这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出发点,以忠诚热爱劳动人民、革命坚决、斗争勇敢、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为准则的道德规范体系;分析了革命队伍里的种种道德问题,诸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自私自利、自由散漫、享乐主义等,并深刻地挖掘了其产生和泛滥的根源;提出一整套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以“团结一批评和斗争一团结”的方式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些贵德的实践保证了我们的正确道路方向。

如今,中华民族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面对着新的“道”和“德”:这个“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德”,狭义来说就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广义来说,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承载着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精神追求。我们的“道”和“德”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和根据;而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本质在道德上的反映,是它实现的保障。我们今天的“尊道贵德”,就是要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执行;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来保证和推动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中,促进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作者为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贵德中华民族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青海贵德地区藏族面食与文化研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贵德县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