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爱平
[摘 要]自信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品质,它对心理健康和成功的人生有极大影响。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自信心发展的舞台。基于此,提出了情境引入、适时指导、把握机会的方法,不断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 自信心 发展 舞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71
自信心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是能否使学生爱学数学的关键。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如何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发展,为他们搭建成长的舞台呢?
一、情境引入——关注认知起点
【案例1】“认识百分数”教学片段。
师(板书95):这是多少?
生(齐声):九十五。
师: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变小?(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生1:在9和5中间加小数点,就是9.5。
师:你很爱动脑筋!
生2:在95的前面加小数点再添上个0,就是0.95。
师追问:不错!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在95的下面加一条分数线,再在分数线的下面写上100就是 。
师:你真了不起!很有创意!
师追问:像 这样,分母是100的分数,你知道它还可以怎么表示吗?
生4:可以在95的后面加“%”。
……
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将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等知识联系起来,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成就感,还能再次燃起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新的困惑,逐步提升他们的探究热情,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激发自信心。
二、适时指导——关注探究过程
【案例2】“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片段。
出示题目:红光化肥厂女工人数是全厂人数的 ,后来又招来4名女工,这时女工人数是全厂人数的 。该厂有男工多少名?(学生静静地思考了片刻)
师:谁先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4÷( - )×(1- ) =4÷ × =64(人)。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1说出自己的想法,具体略。)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4÷[(1- )-(1- )]×(1- )=4÷ × =64(人)。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2说出自己的想法,具体略。)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解题时所确定的单位“1”应该是一个变量还是不变量?
生(部分):是一个不变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这两位同学的解题思路,想一想他们所确定的单位“1”是否有问题?
生3:我知道了,这里的全厂人数随着招来了4名女工也变多了,所以不能把全厂人数作为单位“1”。
师:那请你们再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题中哪个量始终没有变,可以作为单位“1”呢?
生4:我知道了,这里的男工人数没有变,我们可以把男工人数看做单位“1”。
师:了不起的发现!此处应该有掌声!
师:从“女工占全厂人数的 ”这个条件中可以看出女工占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5:我们可以知道女工占男工人数的 。
师(轻轻地走过去,摸了摸生5的头,微笑着说):你真聪明!
生6(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知道这道题怎么解了。
师:好!说说你的想法。
生6:根据原来女工占全厂人数的 ,可知女工占男工人数的 ;再根据后来又招来4名女工,这时女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 ,又可知这时女工人数占男工人数的 。这样,女工人数在男工人数中的对应分率增加了 - = ,这里的 就是又招来的4名女工在男工人数中的对应分率,所以我们用4÷ =4×12=48(人)就是男工人数。
师:这位同学能想到用找后招来的4名女工人数的对应分率来解题,多么好的方法呀!值得大家学习!(教师赞赏地竖起了大拇指,此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7(不服气):老师,我还有比他更好的方法,可以用比来解答。
师:噢!(很惊讶)说说你的高见。
……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时,教师没有立刻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因势利导,通过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将其错误呈现出来,再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转变解题思路。当生5准确地说出女工占男工人数的 时,教师轻轻地走过去,高兴地摸了摸他的头,微笑着说:“你真聪明!”这一举动,激活了学生的思路,促发了生6的解题新思路。在教师竖大拇指的赞赏和全班同学的掌声中,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推向了高潮,从而产生了像生7那样用比来解题的独特见解。
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而教师则应抓住重点,在教学的关键处、难点处、易错处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努力为每个学生创造施展自己学习才能的机会,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从而树立学习信心。
三、把握机会——关注习题评价
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练习中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机会和鼓励性的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促进自信心的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复习“圆的认识”时,出示了这样以下一组题。(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 )
2.圆的半径扩大2倍,它的直径也扩大2倍。 ( )
3.圆的半径等于直径的 。 ( )
从题目要求来看,这位教师似乎仅仅满足于学生按要求对这三道题作出判断对错就可以了,她把“会做题,能解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所以,当学生判断对或错后,教师问了声:“你们同意吗?”或“他(她)判断得对吗?而其他学生则跟着说了声“同意”或“对”等之类的话,这样该练习就结束了。
而另一位教师,他同样是教学这组题,却用这组题“大做文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首先,他对题目要求进行加工,要求学生说说对或错的依据或理由;其次,学生按要求回答后,他随即给出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激励。如学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之后,他给出的评价是“你的思维很缜密,考虑得很周到!”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要我说:“教师的嘴,也是桥梁,是连接学生学习自信心与掌握知识的枢纽,为他们的发展服务。”所以,习题评价时,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总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教师应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并善于、乐于参与学习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信飞扬的舞台。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