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国浩
[摘 要]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方式来学习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新课改 优化教学 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69
小学科学是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启蒙课程,在应试教育下,科学教学走向了“以讲为主,以背为主”的教学,甚至出现了教师为让学生识记住考试中的知识点,教学中直接将实验结论告诉学生,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背诵。这种教学虽然能让学生通过记忆、背诵而应付考试,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却意义不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结合实际,优化教学处理
科学教材是教师用于教学的基本工具,新课程中提倡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优化教材处理,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过程;“教教材”则是单纯地以教材知识为本,让学生进行机械记忆。
以《植物、动物、人》的教学实践为例,该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比来了解植物和动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相应的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在认识这些动植物后以兔子和萝卜的对比来探究植物和动物的区别,先让学生找不同,然后再总结归纳,从而让学生在感性认知基础上探究获得知识。又如在《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教学中,教师以说一说和看一看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蒸发和沸腾现象,在此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用酒精涂抹手臂感受蒸发,然后通过水加热后沸腾现象来引导学生感受吸热和放热。只有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去探究科学知识,这样才能让教材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的“导师”。
二、创设情境,培养探究兴趣
以讲为主的教学让学生思维变得呆滞,课堂中只能被动接受,学习兴趣了无,科学探究也就成为无本之木。小学科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启蒙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尤为重要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常常走入这样的极端,即将科学知识抽象概括后再教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兴趣培养,忽视了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性,学生所接受的也只是一些枯燥的纯理论。
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小学科学的学习以探究为主要方式,同时,小学生喜欢活动,在做中学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吃什么》的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自然较为枯燥,而课堂中如果教师先出示一些事物图片,以“我会搭配”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早餐搭配,然后以“为什么要这样吃?”来引导学生探究我们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让学生在活动中知道要吃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倡探究,引导合作学习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提倡探究式教学就是要从传统考试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变教师角色,课堂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构建。探究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并围绕问题展开,学生在这样一种“准科研”或“似科研”的活动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或事实、推理得出结论、验证假设的全过程,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以《光的行进》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以“什么物体可以发光”来引导学生列举如蜡烛、手电筒、白炽灯、太阳等光源,然后针对这些发光体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分析其相同之处,从而得到光源的概念,通过对光源进行对比而引出光源的分类。在对光的行进探究中为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组织学生以“抛物”活动来进行,即先引导学生轻轻抛出一个物体,观察其运动路线,然后再通过实验“手电筒照亮东西”和“线穿小孔”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获得光是沿直线行进的结论。
四、联系生活,培养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探究科学知识,通过课堂探究后应有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可较好地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也有积极意义。
如在《太阳和影子》的教学后,教师组织小组学生进行手影游戏,通过手影游戏而让学生再次巩固影子的产生条件、影子的长短、方向等知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制作日影仪后,安排学生对生活中的影子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此来引导学生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中获得自然科学知识,从小树立科学探究意识。
(特约编辑 陈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