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摘要:目的 探讨回顾性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愈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治愈效果相当明显。而且观察组治愈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患者的性激素(T、LH、FSH)采样化验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性激素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结合克罗米芬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克罗米芬的疗效。结论 中西结合治疗方案对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治愈有明显作用,能有效改善月经失调症状,维护机体阴阳平衡。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症;中西结合;临床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育龄妇女较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从中医角度来认识该病,则属于不孕、闭经、崩漏、癥瘕、肥胖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因肾虚、痰湿、气滞血瘀、肝经湿热等导致的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失调,致使月经停闭、不孕等。结合中西医学观点,我院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案对于治疗PCOS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年龄25~45岁,平均(34.23±2.24)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23±0.55)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40例,年龄27~51,平均(35.47±3.04)岁,病程5个月~2年,平均(1.42±0.48)年,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以及患病时间长短、轻重程度等方面都不存在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的40例以纯西药常规治疗。从月经周期的第3d开始服用克罗米芬使用西药治疗,对于出现闭经的患者我们采用黄体酮进行人工周期,同时给予患者服用二甲双胍,直到患者的月经来潮后方可给其停药。
1.2.2观察组 观察组40例在月经周期第3d开始口服克罗米芬进行西药治疗,连续3d后配合使用中药进行周期治疗。对于出现阳虚、痰湿的患者,我们采取的是补肾、温阳以及化痰的治疗方法。对于阴虚、血瘀者,我们采取养阴、祛热、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案。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行经或排卵妊娠、血清性激素的变化,若月经、排卵连续3个周期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且LH/FSH在正常范围内则视为有效;月经及性激素测定值居高不下无改变则视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进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通过数据分析,两组疗效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血清性激素变化比较分析 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结合克罗米芬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克罗米芬的疗效。
3 讨论
中医讲求的是阴阳平衡,认为本病主要是因肾阴虚或者阳虚、痰湿、肝经湿热等导致的月经不调甚至出现停闭、不孕等。针对不同症状改善和患者对生育要求的不同,我们对于治疗方案选择也非常复杂,且需慎重。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优点是它能快速见效,短时期内使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但是它的缺点是副作用太大,长期服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严重者则很有肯能引起不孕。相对而言,采用单纯的中药治疗,虽然其副作用小,也能从根本上调节患者身体机能达到根治的效果,但是见效很慢,需要长期的坚持,这对于有些严重的患者不适合。
结合中西医的优缺点,我科一直致力于对治疗PCOS采取中西结合方案的研究,通过不屑的努力,在本次实验中去得了显著的效果,在40例患者中,治愈的有效人数达到37例,有效率高达92.5%,通过对实验前后,患者血清性激素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也证实了用中西结合的方案对治愈PCOS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或中药治疗,值得在医学界推广。
参考文献:
[1]柳艾霞,刘瑞芬.刘瑞芬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证经验[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02):113-114.
[2]崔琳琳,陈子江. 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标准和诊疗指南介绍[J].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1,30(05):405-408.
[3]濮凌云,许昕. 柴松岩以自拟温肾养血除湿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经验[J]. 北京中医药,2011,30(11):813-814.
[4]刘东平. 《陈素庵妇科补解》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证治思路的探讨[J]. 吉林中医药,2011,33(11):1041-1042.
编辑/哈涛
医学信息2015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