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创新

2015-05-04 16:01姜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双主体教学团队机制创新

姜军

摘要 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之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模式下,“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面临认知存在偏差、制度缺失、资源缺乏等问题,可从思想转变、制度设计、融合培养、资源整合以及品牌引领等方面采取措施,并从强化政府舆论导向、建立企业教师流动工作站、建立多元综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给予机制保障。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教学团队;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3-0076-03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的主要途径之一便是校企合作。因此,如何培养具备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的“双主体”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团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力量之源,决定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核心能力建设。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着理论成果缺乏学科水平、实践成果缺乏专业水准等问题,这必将严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的认知偏差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实际执行操作过程中,一方面,作为学校方“为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的理念根深蒂固,主要合作目的是为了转移办学负担,为学生实习和就业铺路,扩大就业率,或者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弥补自身在师资或实习环境等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观念陈旧,排斥校企合作,认为课堂外的这种企业实践的“插足”反而会使教学活动受到干扰。这种认识的偏差使他们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也违背了职业院校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宗旨。如果没有对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建立正确的目标导向,必然导致这种合作模式难以为继。

(二)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缺失

积极有效的制度支撑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下加强“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政府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缺乏长效的支持性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合作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和奖励措施、政策优惠,使得企业难以参与到高职院校办学中来,“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也难以维持。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相关文件,但对具体的责、权、利分工比较模糊,校企双方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校企之间的价值链、利益链未能有效连接,校企双方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办学整体效益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有待建立。

(三)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的资源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往往都是高校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经过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系统理论学习,专业知识素养较高,但普遍缺乏实践技能。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比例低,而从企业聘请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数量则更少。高职院校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他们在教学中能紧密结合实践,将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却缺乏教育教学能力,既缺少作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又缺乏对授课技巧的研究,难以真正收到实效;另一方面,兼职教师大多来自于企业,存在一定的流动性与不稳定性。

二、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路径分析

(一)思想转变:形成企业、学校、教师三者利益共同体

在“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校乃至教师自身都应该认清“双主体”教学团队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到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中来,努力为广大师生创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轮训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企业也应树立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充分支持和理解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相互沟通,加强联系。

(二)制度设计:健全选拔、建设、考核、发展的培育机制

以校企共享人力资源为目标,大胆进行改革创新,建立“专兼结合”的“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双主体”教学团队培训和师资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高职院校也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制定“双主体”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与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专任教师岗位聘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教师在企业顶岗实践、社会服务等作为教学考核的硬性指标,倡导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各项实践中,开展“双主体”教学培训。

(三)融合培养: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双向互动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授课教师拥有高技能的企业兼职教师较少。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校内专任教师的培训力度,采用定期与不定期实践相结合,综合与单项实践相结合,制定短、中、长期培训计划,安排教师分批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积极重视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实行“专兼结合”,引进或聘用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兼职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主体”教学团队,促进师资流动和多元化。

(四)资源整合:以合作项目为纽带,发挥学校行业企业优势

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建立“学校与企业”师资联盟,打破传统教研室的架构,抽调师资与企业、行业人员共建项目组,构建“双主体”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以合作项目或共建实体的效益为纽带,共同承担项目任务或实体业务,并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授课,参与相关专业的教学建设和实施,形成紧密型的双师结构群体。

(五)品牌引领:建立专家或大师工作室,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高职院校聘请一批行业企业专业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特聘专家,在校内建立专家或大师工作室,专家或大师工作室与教学团队研究探讨专业发展动态,把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定期到现场诊断专业教师教学、学生实验实训质量;与专业教师一起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有力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为学校培养一批专业骨干力量。

三、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保障机制

(一)强化政府舆论导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在推进“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宣传,强化舆论导向。由于人们对职业院校本质及办学特点了解不够深入,认可度不高,支持或者参与办学积极性较弱,忽视了对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宣传“双主体”教学团队的必要性,为高职院校开展师资培训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二,树立典型,向“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取得良好示范效果的高职院校学习,吸取先进成功经验,加强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学习。第三,政府加大对学校“双主体”师资团队建设的经费支持,对于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奖励,完善和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在税收、融资、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行业在师资培养方面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增强其参与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立企业教师流动工作站,共同培育“双主体”教学团队师资力量

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是指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选择具有一些经营规模、良好经济效益、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选派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轮流定期到企业系统学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一线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实际参与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实现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业务的融合。

要确定“双主体”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模式,遵循“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整体优化、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将学校教学管理与企业特点紧密融合,将企业员工培训与学校“双主体”师资团队建设紧密融合,将学校科研项目与企业实践攻关紧密融合,切实发挥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的作用。

(三)建立多元综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工作的主动性

高职院校要以业绩为核心,建立科学、公平、有效、公正的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使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能切实感受到学校对自身贡献的认可和客观评价,保证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的高效运转。要突破原先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考评方式,建立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评教制度。使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与薪酬、职称晋升、评优紧密挂钩,激发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成员内在潜力,促进激励机制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双主体教学团队机制创新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