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分异研究
——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

2015-05-04 13:00张荣天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5年6期
关键词:耦合度皖南耦合

张荣天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区域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分异研究
——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

张荣天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基于耦合协调研究视角,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剖析旅游驱动背景下区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分异基本规律。研究表明: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系统得分值不断提高,总体上旅游发展高于区域城镇化水平;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系统耦合度C∈[0.52,0.75],位于磨合阶段;而系统协调度D∈[0.35,0.49],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且区域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上升态势;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空间分异特征,总体表现为黄山、芜湖及马鞍山等地县(市)系统耦合协调程度较高;最后,从夯实城镇化发展基础、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建设、促使城镇与旅游规划一体化等方面提出未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区域城镇化;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时空分异;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

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将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1]。党十八大明确提出“城镇化”命题,为今后城镇化发展释放了转型新信号,随着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城镇化研究已经成为政府、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点课题;同时,旅游业作为城镇的基本功能及重要产业,探讨旅游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在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在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对旅游发展和城镇化关系的研究进行全面综述:①国外20世纪70年代前,奥隆索[2]等认为旅游胜地是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70年代中期,旅游开始城镇化现象,威廉斯[3]等指出旅游业对推动城镇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90年代初马林斯[4]最早明确提出“旅游城镇化”概念,随后国外开始兴起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关系的研究;梅耶[5]等人指出城镇化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引导着一种新的城镇化类型;②国内关于旅游城镇化研究始于21世纪初,陆林[6]、黄震方[7]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城镇化概念及其影响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目前主要通过物理耦合模型[8]、GIS空间分析[9]等方法及模型对城镇化与旅游发展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大宏观尺度(省域[10]、区域[11])、中观尺度城市[12]等城镇化与旅游发展关系进行实证探讨,但县域尺度上的研究相对薄弱。综上所述,旅游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正从单向关系研究逐渐向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转变,尤其耦合协调关系分析已成为当前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新范式。

随着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成为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文化旅游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区位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是长江经济带、我国乃至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区域。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华东地区重要生态屏障,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样板与示范。作为世界最大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因其在产业、就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旅游产业的植入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将成为研究热点话题。论文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研究案例地,首先,构建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的评价指标,运用PCA法测度各系统综合值;其次,建立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剖析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及时空分异规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和旅游业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 主成分分析法(PCA)

主成分分析模型是一种将多个指标转化成几个指标的降维方法[13],在保证原始数据信息损失最小情况之下,以几个主成分代替多维指标变量,一方面可以减小变量的复杂度,另一方面也保留着原始指标主要的有用信息,因此论文试图运用PCA法来测度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系统综合得分,具体分析步骤:

(1)原始数据标准化。

(2)计算指标相关矩阵R。指标的相关矩阵R=(rij)m×n。其中,rij是指标xi和xj之间的相关系数:

(3)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根及向量。计算特征方程|R-λI|=0,求出所有的特征根λ1≥λ2≥…≥λn≥0,相应的特征向量lj=(l1j,l2j,…,mj)。

(6)测度区域城镇化综合水平。F=W1Y1+W2Y2+…+WiYi(i=1,2,3…n)

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主要反映系统无序及其有序状态间的转变过程,体现系统内部变量的相互作用;协调度主要度量系统间在发展过程中平衡状态程度。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用来揭示研究区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系统间的同步性,更好地去评判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和谐程度。公式如下:

式中,f(x)与g(x)分别为城镇化系统和旅游发展得分值;C为耦合度;D为协调度;α=β=0.5;C、D∈[0.0,0.3],说明处于低度耦合协调;C、D∈[0.3,0.5],说明处于中度耦合协调;C、D∈[0.5,0.8],说明处于高度耦合协调;C、D∈[0.8,1.0],说明处于极度耦合协调阶段。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城镇化不仅包括城镇面积、城镇人口比例提高,而且更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人的全面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人居环境优化等多个方面实现从“乡”到“城”实质性的转变。城镇化过程既是一个非农人口集聚、产业结构演替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进步、制度变迁以及城乡生态环境优化的发展过程,其内涵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等多方面内容[14-16]。基于此,本研究从人口、经济、社会及生态4个维度构建区域城镇化测度指标体系:①人口城镇化,主要衡量城镇人口数量占区域人口比重状况,包括城镇人口、城镇人口比重、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②经济城镇化,主要衡量城镇三次产值与经济总体比例状况,包括人均GDP、国内旅游总收入、二三产业产值比重;③社会城镇化,主要衡量城乡社会事业整体发展情况,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人均用电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④生态城镇化,主要衡量城镇自然环境及公共绿地建设状况,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工业废气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体验的多种经济活动、多种服务或者多种行业的集合体,包括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所有提供者,是为旅游者需要服务的其他企业所组成的综合性产业[18-19],论文将旅游发展系统划分为旅游收入、旅游就业、旅游规模及旅游产业四大子系统:①旅游收入系统方面,选取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消费指标;②旅游就业系统方面,选取旅行社从业人数、旅游饭店从业人数、旅游景区从业人数指标;③旅游规模系统方面,选取接待入境游客数、接待国内游客数、旅游人数占全市总人口比重指标;④旅游产业系统方面,选取旅游景点数量、旅行社数量、旅游饭店数量指标(见表1)。

文中数据资料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00-2012)》及研究区各市统计年鉴(2000-2012),研究尺度为皖南地区36个县域单元(市辖区仅作为1个县域单元),空间数据来自《安徽省地图集(2000-2012)》,扫描之后GIS软件中矢量化获取,并对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调整的行政区域进行归并处理。

表1 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二、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时空分异

(一)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综合测度分析

依据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36个县域单元的原始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别对城镇化、旅游发展系统原始的指标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分析,并计算出相关系数阵特征值及累计贡献率,可得到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系统的前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即为系统的3个主成分因子;最后,测算出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及旅游发展两大系统的综合得分值(见表2)。城镇化系统方面,2000年芜湖、铜陵、马鞍山等地县(市)的排名相对靠前,到2012年城镇化系统发展得分领先的城市仍为芜湖、铜陵、马鞍山等地县(市);研究期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高值区主要集聚在“芜-马-铜”。旅游发展系统方面,2000年研究区旅游发展系统得分排名靠前的是黄山、池州、芜湖等地县(市),而马鞍山、铜陵等县(市)排名相对靠后;到2012年马鞍山、铜陵、宣城等县(市)旅游发展综合得分值仍处于低水平状态,研究期旅游发展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黄-池”地区,旅游发展系统表现出与城镇化相异的分布格局;总体上来看,2000-2012年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系统得分值以上升为主要趋势,城镇化系统得分值整体上低于旅游发展系统,这与皖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特色具有直接关联。

表2 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系统综合得分值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二)耦合协调时间序列上变化特征

根据构建的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系统耦合协调理论测度模型,测算出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36个县域单元的耦合度C及协调度D(见图1),通过分析耦合度C及协调度D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来揭示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演变规律。通过图1可知:①从总体上来看,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系统耦合度C∈[0.52,0.75],说明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系统耦合度整体上处于磨合阶段水平;而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系统协调度D∈[0.35,0.49],以中度耦合协调为基本特征。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图1 2000-2012年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演变

②从分项上来看(图2),耦合度C时序方面,2000年芜湖市区、马鞍山市区、黄山市区的耦合度C相对而言较大,大致数值范围在[0.655,0.832],表明这些城市的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系统表现出高度耦合特征,而东至的耦合度C最小仅为0.228,表明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系统表现出低度耦合状态;到2012年黄山市区耦合度C为0.827,得分最高,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系统仍以高度耦合为主,而耦合度C最小为东至,仅为0.232,仍以低度耦合为主。协调度D时序方面,2000年协调度D最大黄山市区,为0.773,表现出高度耦合协调状态,而2012年协调度D最大值仍为黄山市区,达到0.789,说明了协调程度有所提升,但总体上仍以高度耦合协调状态为主要特征;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协调度D最小均为岳西县,数值上为0.125,0.141。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图2 2000年、2012年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

(三)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分异演变

通过前面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时序水平变化分析,而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在空间格局表现出何种分异规律?需要进一步从空间分异的视角来揭示研究区域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关系演变特征。基于ArcGIS9.3软件分析平台,对研究区4类耦合协调区进行空间化的显示处理分析,得到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空间分异格局(见图3)。①低度耦合协调区:2000年主要分布在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东至县、休宁县,到2012年该类型有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东至县、休宁县;其中望江县演化为中度耦合协调区;近13年间低度耦合协调区主要集聚在安庆地区县(市),这种基本分布格局未发生较大置换。②中度耦合协调区:2000年主要分布在和县、含山县、广德县、旌德县、绩溪县、歙县、南陵县、铜陵市区、铜陵县、青阳县、宣城市区、宁国市、郎溪县等,到2012年该类型仅池州市区、黟县等发生置换;总体上2000-2012年中度耦合协调区分布数量较多,且空间分布总体上较为分散。③高度耦合协调区:2000年主要分布在马鞍山市区、当涂县、芜湖市区、芜湖县、繁昌县、安庆市区,到2012年该类型主要有马鞍山市区、当涂县、芜湖市区、芜湖县、繁昌县、安庆市区、池州市区、黟县,已形成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的良性循环格局。④极度耦合协调区:2000-2012年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和旅游发展极度耦合协调主要分布在黄山市区,这表明未来区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图3 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系统协调空间分异

三、结论与建议

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36个县域单元作为实证单元,构建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CA模型测算出2000-2012年城镇化及旅游发展系统得分值,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及时空分异探讨。得到一些基本结论:①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系统得分值不断提高,总体上旅游发展水平高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系统间仍呈现出一定程度负相关性特征;②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耦合度C [0.52,0.75],而协调度D [0.35,0.49];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格局,且高值区主要集聚在黄山、芜湖及马鞍山等地县(市)。

基于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分析,提出促进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良性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1.夯实城镇化发展基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应和旅游的协调发展,改善城市交通及环境,强化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为拉动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同时通过户籍、土地管理等制度改革,破除城镇化的体制约束,以制度创新推动城镇化建设,促进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健康发展。

2.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建设。旅游产业集群是以旅游业为龙头,以旅游消费需求为主要驱动而形成的。打破旅游业的传统界限,融合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推动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等各个领域的渗透,形成以旅游消费为核心的空间集聚,进而衍生泛旅游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水平,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3.促使城镇与旅游规划一体化。旅游发展规划应尊重城市规划中建设、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将旅游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之中;同时城市规划应全面地考虑城市未来发展,强化旅游在城镇化中的重要地位,吸纳旅游发展的合理规划设想,为城镇发展和旅游发展共享空间,从而推动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城镇化与旅游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1] Zhang RT,Jiao H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pattern in Wanjiang city belt[J].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4,37(5): 481-485.[张荣天,焦华富.皖江城市带城镇化格局时空演变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5): 481-485.]

[2] Li BW. A summary research of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town tourism[J].Tourism Tribune,2010,25(6):88-95. [李柏文.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0,25(6):88-95.]

[3] Zhong JY, Liu SW, Xiong X.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and urbanization[J].Economic Geography,2014,34(2):187-192.[钟家雨,柳思维,熊曦.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2):187-192.]

[4] Wang H,Song YC. Analysis to tourism urbanization[J]. Economic Problems,2009(10):126-129.[王红,宋颖聪.旅游城镇化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9(10):126-129.]

[5] Reichel A, Lowengart O, Milman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l: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 [J].Tourism Management,1999,21(8):451-459.

[6] Lu L. Tourism urbanization:Tourism research important topic [J].Tourism Tribune,2005,20(4):10.[陆林.旅游城市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J].旅游学刊,2005,20(4):10.]

[7] Huang ZF, Wu J, Hou GL. Preliminary probing into tourism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0,9(2):160-165.[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160-165.]

[8] Gao N, Mao YF,Li TS,et al. Study on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coupling model:A case study of Xi'an[J].Tourism Tribune,2013,28(1):62-68.[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62-68.]

[9] Zhan XH, Mao YF,Gao N,et al. Analysis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evolution between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J].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4,42(2):82-87.[詹新惠,马耀峰,高楠,等.区域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2):82-87.]

[10] Gao LH,Zhang GH. Research on coupling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industrial cluster: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J].Tourism Research,2011,3(4):59-66.[高乐华,张广海.城市化与旅游产业集群耦合发展机制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旅游研究,2011,3(4):59-66.]

[11] Hong XY. On the evalu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and urbanization in coastal region: A case of Pingtan integrated experimental area [D]. Fuzhou:Fujian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2013.[洪小燕.滨海地区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12] Wang ZF,Yu H. Study on coupling development betwee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in Zhangjiajie City[J]. Economic Geography,2012,32(7):165-171.[王兆峰,余含.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耦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7):165-171.]

[13] Zhang RT,Jiao HF. Performance of urban land use pattern evolution and mechanism in China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4,33(12):2251-2262.[张荣天,焦华富.转型期省际城镇土地利用绩效格局演变与机理[J].地理研究,2014,33(12):2251-2262.]

[14] Zhang XH,Zhang ZB.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central cities and urban spatial extens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J].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2(1):68-75.[张新红,张志斌.广东省中心城市发展潜力分析与省域城镇空间发展[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2(1):68-75.]

[15] Yin K. The research on the synthesis appraisal target system of the urbanization level:Bas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urbanized level in Sichuan Province [D]. Yaan:Sich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2006.[尹科.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兼四川省实证分析[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6.]

[16] Zang R,Zhang P,Yang QS, et al. Comprehensive measure and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Jilin Province[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3,33(10):1231-1237.[臧锐,张鹏,杨青山,等.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2013,33(10):1231-1237.]

[17] Xuan GF,Xu JG,Zhao J. Study on the synthetic measure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level in Anhui Province[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5,24(3):47-51.[宣国富,徐建刚,赵静.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3):47-51.]

[18] Wu J,Mao YF.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of the eastern city and the western city[J]. Tourism Forum,2014,7(1):46-50.[吴晶,马耀峰.东、西部城市旅游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对比研究[J].旅游论坛,2014,7(1):46-50.]

[19] Zhang CY. The coupling evaluation mode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new urbanization[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2014(14):28-31.[张春燕.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4(14):28-31.]

[责任编辑:连云凯]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Taking Culture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in Southern Anhui for example

ZHANG Rongtian

(TheCollegeofTerritorialResourcesandTourism,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i241003,China)

The paper took culture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in southern Anhu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stablished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ystem, using PCA model to measure the value of each system. Based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the paper revealed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from 2000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values of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ystem rais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but the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the coupling of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was in [0.52, 0.75], on the whole located in the running-in stage; whil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was in [0.35, 0.49], generally belonged to moderate coupled coordination; coupling and coordinate of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had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high value area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Wuhu-Maanshan; finally the paper put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about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regional urbaniza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coupling perspective;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culture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in southern Anhui

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2014yks084zd)

2015-04-23

张荣天(1987- ),男,江苏南京人,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Zhang RT.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aking culture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in Southern Anhui for example[J].Tourism Forum,2015,8(6):60-65.[张荣天.区域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分异研究: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J].旅游论坛,2015,8(6):60-65.]

F590.3

A

1674-3784(2015)06-0060-06

猜你喜欢
耦合度皖南耦合
张 勤
仓储稻谷热湿耦合传递及黄变的数值模拟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车门焊接工艺的热-结构耦合有限元分析
某型航发结冰试验器传动支撑的热固耦合分析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皖南印象》
合并高校耦合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